基本信息
書名:化學與社會
定價:15.70元
售價:7.1元,便宜8.6元,摺扣45
作者:唐有祺 等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7-07-01
ISBN:9787040059342
字數:320000
頁碼:26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以化學知識為主綫,以社會廣泛關注的有關問題為視點,闡述瞭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內容包括化學的繼往開來、化學鍵、元素周期律與原子結構、能源及其開發和利用、環境汙染及環境保護、化學與生命現象、營養與健康、材料科學,以及化學學科發展中的哲學思想等。通過本書的學習,文管類各專業學生可透過化學這個窗口,對自然科學的特點及其重要作用有一概括瞭解,從而達到開拓視野、提高科學素養的目的。
本書不僅可作為文科各專業化學教材,而且還可作為社會各界人士瞭解有關化學與社會發展關係的參考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注意到它的篇幅相當可觀,這通常意味著作者沒有選擇走捷徑,而是願意在每一個主題上都進行充分的展開和論證。我個人非常看重書籍的“可信度”和“嚴謹性”。如果作者能引用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一手資料——無論是化學期刊的原始論文,還是當時社會學傢對新技術的田野調查記錄——那就太棒瞭。我尤其關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邊緣群體或替代性技術。比如,在傳統工業革命中,哪些本土的、非學院派的化學實踐被主流科學所排擠,但它們可能對特定社群的生活産生瞭更直接的影響?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化學史”視角,去傾聽那些被“主流化學”所淹沒的聲音,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能挑戰我們對“進步”的固有理解,提醒我們,每一次重大的物質變革背後,都伴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和價值體係的重塑,而這些代價往往是由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承擔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的字體搭配著深沉的藍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開始還以為這是一本比較晦澀難懂的專業書籍,畢竟“化學”這個詞聽起來就挺硬核的。然而,當我翻開目錄時,驚喜地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探討化學在日常生活和社會變遷中的角色。那種“連接”感很強烈,像是有人在試圖搭建一座橋梁,把實驗室裏的復雜公式和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衣食住行聯係起來。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宏大敘事與微觀實驗之間的平衡的。比如,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塑料汙染這個我們避無可避的話題?如果能從化學閤成的角度去解析其産生的曆史必然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批判層麵,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瞭。我總覺得,真正的理解是從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開始的,而不是簡單地接受“它就是這樣”。這本書似乎正指嚮那個方嚮,用一種既學術又親民的方式,試圖解開我們對物質世界諸多疑惑的鎖扣。期待它能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角,而不是陳詞濫調的科普。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閱讀體驗比較差,很多新齣的社科類書籍,總喜歡用一種過度煽情或者故作高深的筆調來包裝一個很薄弱的論點,讀完讓人感覺像喝瞭一大杯兌瞭水的白糖水,甜是甜,但毫無營養。我對這本《[二手] 化學與社會》的期待,恰恰在於它能否保持一種剋製的、近乎冷峻的敘事風格。我希望作者能夠拿齣紮實的曆史文獻和數據支撐,去構建他對“社會”的理解框架,而不是依賴於大量的個人感悟或者情緒化的錶達。如果它能像一個嚴謹的曆史學傢那樣,梳理齣某個化學發現如何無意中重塑瞭工業革命的軌跡,或者某種新材料的誕生如何徹底改變瞭人類的居住形態,那纔是我真正想看到的。那種硬邦邦的、無可辯駁的因果鏈條,遠比空泛的“科技改變生活”之類的口號來得有力。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風險認知”那一章的論述,因為社會對化學物質的恐懼往往是滯後且非理性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基於科學事實的理性審視角度,那簡直是太及時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看起來相當不錯,即便是二手書,紙張的質感也保持得很好,這在閱讀體驗中是不可忽視的小細節。翻閱時,我注意到插圖和圖錶的排版非常清晰,那些復雜的化學結構圖或者曆史時間綫都被處理得井井有條,沒有那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感覺。這通常意味著作者在內容組織上也是下瞭大功夫的,不是一股腦地把所有信息堆砌上去,而是有明確的邏輯層次。我個人對涉及倫理和治理的部分特彆感興趣。化學的力量是雙刃劍,它既能拯救生命,也可能帶來災難。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探討“科學自主權”與“社會監管責任”之間的張力的。比如,當新的、未被充分研究的化學品被推嚮市場時,社會應該以何種速度和深度去介入?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跨國界的案例對比,比如不同監管體係下的社會反應差異,那無疑會增加其深度和討論價值。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介紹知識,更是引發我們對未來如何與這些看不見的物質力量共存的深思。
評分我是一個對細節極其挑剔的讀者,尤其在閱讀與技術和曆史交叉的題材時。很多這類書籍的通病是,它們要麼過度美化發明傢的光輝事跡,把化學史寫成瞭英雄傳記,要麼就是陷於純粹的工程描述,完全忽略瞭人類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製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環境決定論”或者“技術社會學”的視角。比如,探討在特定的經濟體製下,哪些化學技術更容易被資助和推廣,而哪些更具社會意義但缺乏商業價值的技術則被邊緣化瞭。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一種雙嚮互動,所以我非常好奇,社會的需求是如何反過來塑造瞭化學研究的方嚮?比如,戰爭的需要如何催生瞭某些特定的閤成材料,而和平時期的人們又如何適應這些“戰爭遺産”?如果書中能揭示齣這種復雜的迴饋機製,而不是單嚮度的“科學進步論”,那麼它就超越瞭一般的科普讀物,上升到瞭社會批判的高度。我對那些隱藏在光鮮技術背後的權力結構和經濟驅動力非常著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