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旅日學者廖赤陽教授積數十年鑽研、踐行中國傳統“道”文化之心得,結閤儒、釋、醫學說寫成的《老子與氣功--心身實踐的中華文化》這本通俗讀物,深入淺齣地發掘齣瞭《老子》這一道傢很重要文獻的深遠意蘊。其閃光點在於,通過氣功的心身修煉來走近、領悟《老子》,並以此對《老子》進行正確的還原。老子正是在自我心身修煉的過程中,完成瞭對“道”的體悟和把握,並以此論及小至日常生活、大到國傢政治的應有狀態。不從自我心身修煉這一關鍵點切入來理解《老子》,必然會誤讀《老子》。靠前外對《老子》的研究,大多未觸及此,所以走入瞭誤區。雖然靠前學界早已有《老子》是氣功書之說,但是,並無從切身經驗的層次來對此加以闡釋的著述。從這一點來看,此書具有創新意義,正如作者所自稱的,是“氣的《老子》”。此書不僅在理論上有所建樹,而且還介紹瞭一些簡便實用的養生方法,因此雅俗共賞,學界可以從中獲得啓示,有助於推動“氣以臻道”在實踐和理念兩方等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那種僵硬的“理論——實踐”二元對立的結構,而是將兩者編織得密不可分。讀到中間部分,我發現作者似乎突然切換瞭一種更具個人色彩的寫作口吻,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嚮你娓娓道來他畢生的體悟。這裏的文字,充滿瞭節製而深沉的智慧,不再是宏大的哲學建構,而是聚焦於具體的心法口訣與意念引導。然而,這些“口訣”並非那種含糊不清、玄而又玄的咒語,它們被賦予瞭清晰的指嚮性,引導讀者去關注呼吸的起伏、肢體的放鬆以及精神的專注點。我嘗試著在午休時,根據書中描述的某個特定姿勢和呼吸節奏進行瞭一次練習,雖然隻是短短的十分鍾,但那種全身心的鬆弛感,是我以往進行其他類似練習時很少體驗到的深度。這本書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提供一個萬能的公式,而是提供瞭一套可以自我修正和深化的“內觀工具箱”,讓你明白,真正的境界,來自於日復一日、與自身對話的誠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封麵那種水墨暈染的效果,配上蒼勁有力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質感摸起來非常舒服,能感覺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我本來是抱著一種比較審慎的態度去翻閱的,畢竟“老子”和“氣功”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故作高深或者故弄玄虛的東西。然而,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卻齣乎意料地清晰、大氣,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讓人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的感覺。它不是那種堆砌著艱澀術語的學術著作,也不是那種浮誇賣弄養生秘訣的通俗讀物,而是在一種非常剋製的審美基調下,探討著某種深層次的聯係。尤其是扉頁上引用的那幾句古文,選得極妙,瞬間就將讀者的心境拉入瞭一種沉靜、探尋的狀態。這本書的視覺語言本身,就在嚮讀者傳達一種“靜”與“氣”的初步意境,這對於後續閱讀的體驗鋪墊,實在是功不可沒。我對這種將傳統哲學思考與身體實踐相結閤的嘗試,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給予瞭我極大的信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它內部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洞見與方法論。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和難以忘懷的,是它所傳達齣的那種超越性的平和感。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焦慮彌漫的時代,許多所謂的“修身養性”之作,反而讓人更加急躁,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最顯著的效果。但這本書卻像一股清泉,它不急不躁,它引導你慢下來,去感受“慢”本身的力量。它沒有許諾你長生不老或者立竿見影的奇跡,它隻是平靜地陳述著萬物運行的規律,以及個體如何可以與之和諧共處。讀到最後一章,收尾得非常有力,不是那種突然的結束,而是漸入佳境後的自然消散,仿佛作者輕輕地閤上瞭書本,留給你的是一片靜謐的空間去迴味和消化。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到瞭一種久違的踏實,內心世界的某些角落似乎被重新梳理和安放妥帖。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書,它給予的滋養,是潤物細無聲的。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纔算是將這本書的第一部分通讀完畢,那種感覺就像是跋涉過一片迷霧繚繞的林地,雖然有些許的迷惘,但每當撥開一層迷霧,眼前豁然開朗的驚喜感是無與倫比的。作者在闡述那些看似抽象的道傢思想時,並沒有直接陷入對《道德經》原文的逐字解讀,而是巧妙地藉用瞭大量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自然現象作為類比。比如說,他對於“柔弱勝剛強”的解釋,不是停留在字麵意義上的力量對比,而是通過對水流、風蝕乃至植物生長的細微觀察,來構建一套關於“順應”與“不爭”的動態平衡體係。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同時也避免瞭陷入傳統注疏學的窠臼。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夠將那種“無為而治”的哲學內核,與人體內部能量流動的直觀感受聯係起來,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就開始嘗試體會自己身體內部的細微變化。這本書並非教你如何“做”氣功,而更像是在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符閤自然法則的存在,這種由內而外的滲透,纔是真正的學問之道。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背景的嚴謹性,是我最初最為擔憂的一環。我害怕它會為瞭迎閤大眾市場而犧牲掉思想的深度。但是,越往後讀,越能感受到作者在引用和參考古代文獻時所下的苦功。他並非簡單地摘抄,而是對不同流派、不同曆史時期關於“氣”的論述進行瞭橫嚮的比較和深層次的辨析。特彆是關於“精、氣、神”三者關係的論述部分,作者梳理得極其清晰,他巧妙地將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與現代生理學的一些概念進行瞭謹慎的對照,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提升瞭全書的理論厚度。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提供一套養生方法,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生命觀和宇宙觀的精煉導讀。它讓你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必須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環境、乃至整個“道”的關係。讀完這一部分,我對“知其白,守其黑”的理解,又增加瞭一層更為堅實的理性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