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王庆节主编赵卫国译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精)/海德格尔文集》被Vittorio Klostermann编入《海德格尔全集》第29/30卷,是海德格尔弗莱堡大学1929/30年冬季学期的讲稿,共542页。很多国外海德格尔研究者高度重视此书,在研究中大量引用,做《海德格尔传》的萨弗兰斯基称之为“秘密代表作”,在传记中专为此书开辟了一个章节。 (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赵卫国 译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有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从我的角度来看,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而不是线性的推进。你会发现,某些在开篇看似一笔带过的问题,会在后半部分以一种更加尖锐、更富张力的形式重新浮现,但此时你对它的理解已经完全不同了。这种不断回溯和深化主题的手法,极大地考验着读者的记忆力和概念的整合能力。我试着在笔记本上绘制概念图,试图将不同章节的核心思想串联起来,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任何固定的图表都会扼杀其内在的活力。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可能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它强行改变了你提问的方式。它让你学会了如何去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读完后,我合上书,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似乎变得更加敏锐,但同时也更加复杂和难以言说了。这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心力才能获取的“视野”,绝非唾手可得的“知识”。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思维被彻底打乱了。我原以为哲学书籍应该提供一些明确的框架或答案,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却是,它把所有我自认为已有的认知基础都给动摇了。它不是在教你“是什么”,而是在逼迫你思考“如何是”——这种转变极其微妙却又影响深远。我尤其对书中处理时间性的方式感到震撼,那种超越日常线性时间观的描述,让人重新审视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阅读时,我的体验是高度碎片化的,因为每读完一个段落,我都需要花上十几分钟来反刍,去对比它和我过去读过的其他哲学流派(比如现象学或者分析哲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情绪上的慰藉,反而带来了一种智识上的清醒甚至可以说是略带痛苦的觉察。它像一面冷峻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逃避的那些形而上的追问。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让你“变聪明”的书,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渴望的是一种能让你“成为你自己”的更深层探索,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真正考验的是你的耐心和对意义的饥渴程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孤独的,它几乎不给你任何与外部世界进行对话的机会。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思想平台,然后邀请你上来,但上来之后,周围空无一人,只有你和作者在进行一场关于“何为存在”的私密对谈。我发现,这本书里几乎没有可以让人感到安慰或共鸣的句子——它关注的是那种最基本、最无可逃避的处境。在读到关于“有限性”的论述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哲学上的洞察,而是一种近乎生理上的战栗,仿佛作者一下子戳破了日常生活中构建起来的所有安全泡沫。我常常在想,如果脱离了特定的哲学语境,这些论述还能在多大程度上被理解或应用?它似乎刻意将自己置于主流思潮之外,以一种近乎先知的姿态,审视着人类精神的根本困境。对于那些追求轻松阅读或快速知识吸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异于一座冰冷的知识雕塑,冷峻、宏大,却难以亲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不过是一种极其晦涩、令人困惑的艺术。它几乎没有使用我们日常交流中习惯的连接词或过渡句,观点之间的跳跃性极大,仿佛作者是直接将思维的“原码”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常常需要借助大量的旁注和参考资料来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在探讨某些形而上学核心词汇的起源和意义时,作者那种抽丝剥茧、近乎考古般的研究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但这同时也带来了阅读的巨大阻碍,因为每一次对一个词语的理解,都必须回溯到其最根本的词源和被遗忘的意义之上。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在迷宫中摸索的探险家,地图是作者用一种非欧几何的方式画出来的。书中的某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解码,充满了故意设置的模糊性和多重指涉。它似乎有意地拒绝被简单地“消化”,而是要求读者以一种近乎仪式性的专注去对待每一个字符。这迫使我放慢了阅读速度,从一目十行变成了逐字逐句的研读,这是一种非常规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乍一看就让人望而生畏,那种哲学思辨的重量感扑面而来。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沉下心来啃读,它绝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翻阅的读物。我最初被吸引是冲着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去的,期待能找到关于“存在与时间”中那些晦涩术语的更清晰的阐释,尤其是在处理人类经验的根基问题上。然而,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攀登,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去辨析作者如何构建他的论证框架。那种感觉,就像是试图用有限的语言去捕捉无限的意义,文字的密度高得令人窒息。我试图在那些复杂的句法结构中寻找一个支点,一个可以让我暂时喘息并消化之前内容的锚点,但往往刚找到一点苗头,思绪又被带入更深层次的追问之中。全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内敛、精炼,几乎没有多余的叙述或实例来辅助理解,这使得初学者在面对时会感到异常吃力。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要进入作者构建的心灵剧场,去体验那种纯粹的思辨活动本身,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智力挑战。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试图将那些抽象的结构在脑海中具象化,那份艰辛,真是难以言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