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
The “Paradise” after Disaster: City Life of Suzho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作者: 巫仁恕
齣版社:國立臺灣大學齣版中心
齣版日期:2017/07/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502364
叢書係列:史學叢書
規格:平裝 / 31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文化史
內容簡介
蘇州,這個過去被視為人間最富庶的天堂,在中國對日抗戰期間遭受摧殘,已不再是過去的景象。這動盪的八年當中,身處淪陷區的蘇州百姓是如何渡過的?
本書透過蘇州的茶館、菜館、旅館與煙館等四種休閑行業的研究,呈現抗戰時期蘇州「畸形繁榮」的城市生活,扭轉瞭過往對淪陷區遭受嚴重破壞、經濟凋敝、工商與金融萎縮等的既定印象。從大時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從畸形的繁榮見民眾的消費習慣與集體心態。此外,本書透過由下而上的研究取徑,重新評估汪精衛政權的性質,釐清其角色與影響力,為民國史研究寫下新的一頁。
作者簡介
巫仁恕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明清城市史與明清社會文化史,主要聚焦於明清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明清物質文化與消費文化。研究成果豐碩,著有《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2005)、《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2007)、《遊道:明清旅遊文化》(與狄雅斯閤著,2010)、《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2011)、《優遊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2013),另發錶數十篇學術論文及多篇書評。
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節 淪陷區的城市史研究迴顧
第二節 章節概要
第一章 從傳統走嚮現代
第一節 近代蘇州的城市發展
第二節 新舊並陳的茶館
第三節 從酒樓到菜館
第四節 從客棧到旅館
第五節 從煙館的盛行到禁煙運動
小結
第二章 從天堂到地獄
第一節 蘇州淪陷的過程
第二節 偽政權的建立與轉移
第三節 汪政權在華中淪陷區的統治政策
第四節 淪陷後蘇州城市社會結構的變遷
小結
第三章 嚴禁與取締下的茶館
第一節 茶館的經營與發展
第二節 茶館的多元功能
第三節 同業組織的成立與轉型
第四節 政府對茶館的控製
小結
第四章 「利市三倍」的菜館
第一節 淪陷前期菜館業的恢復
第二節 菜館業麵臨的難題
第三節 淪陷後期的畸形發展
第四節 菜館空間分布的變化
小結
第五章 高掛「客滿牌」的旅館
第一節 從浩劫到復甦的旅遊業
第二節 旅館的繁榮與其原因
第三節 汪政權對旅館業的管製
第四節 旅館業的經營與內部矛盾
第五節 旅館與戰時的社會問題
小結
第六章 不戒吸的煙館
第一節 鴉片壟斷販售體係的建立
第二節 煙館與吸煙的盛行
第三節 淪陷後期汪政權的禁煙運動
小結
結論
徵引書目
附錄
索引
這本書的標題“【中商原版】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抗戰時期,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蘇州,這座曾經的“人間天堂”,在淪陷後的經曆,無疑是那個動蕩年代裏一個獨特而又重要的縮影。我想瞭解的,不僅僅是戰爭帶來的破壞,更想知道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如何在巨變中尋找生存之道,如何去維係自己心中的那份“天堂”的。是歌舞升平下的暗流湧動?還是在物資匱乏中,依舊用堅韌和樂觀來對抗絕望?這本書從颱灣大學齣版中心齣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不同於大陸視角的研究,或許能發掘齣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故事。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那個時代的蘇州市民生活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入的瞭解,體會到他們所經曆的陣痛,以及他們身上所閃耀的生命之光。
評分“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我想象著,曾經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的江南水鄉,在日軍鐵蹄之下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那些熟悉的街巷,那些平日裏充滿煙火氣的市井,會染上怎樣的色彩?作者巫仁恕,又將如何描繪這種巨大的反差?我尤其關心的是,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下,蘇州人的日常生活究竟經曆瞭哪些具體的改變?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社交活動,他們的精神世界,又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劫後‘天堂’”這個標題,是不是在暗示著一種扭麯而又頑強的生存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細節,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曆史敘述,而是通過具體的個案、生動的場景,還原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群像。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對人性在極端考驗下的深刻審視。港颱原版,也讓我對內容的視角和研究方法充滿瞭期待。
評分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就立刻勾起瞭我對那段曆史的強烈好奇。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許多城市都經曆瞭難以想象的苦難,蘇州作為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在淪陷期間的城市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劫後‘天堂’”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暗示著曾經的美好被戰火摧毀,但在廢墟之上,又孕育齣瞭怎樣的堅韌與重生?我非常想瞭解,在那段被剝奪瞭安寜的日子裏,蘇州的普通百姓是如何生存、如何適應,又是如何維係著他們心中最後的“天堂”的。這本書的作者巫仁恕,來自颱灣大學齣版中心,這本身就為內容的嚴謹性和學術性打下瞭一個基礎。我期待著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淪陷期蘇州,瞭解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下的個體命運,以及這座城市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齣的生命力。它不僅僅是關於戰爭,更是關於人在戰爭中的存在狀態,關於城市在創傷後的復原力。
評分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關於戰爭時期城市生活的零散畫麵:街頭彌漫的恐慌,食物的短缺,以及那些在暗中進行的抵抗和求生。但“劫後‘天堂’”這個錶述,卻又給我帶來瞭截然不同的感受。它似乎在說,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類依然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即便這種“天堂”是殘缺的、是僞裝的,甚至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我很好奇,巫仁恕先生會如何解讀和呈現這種矛盾?是僅僅描述淪陷帶來的苦難,還是會著力展現蘇州人在睏境中依然能夠找到的慰藉與生機?我想看到的是,在失去往日繁華之後,這座城市的生活肌理是怎樣被重新塑造的。比如,有哪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交模式齣現?文化藝術是否還能在夾縫中生存?人們又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維係彼此的情感和希望的?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這段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探究欲望。
評分“劫後‘天堂’”——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曆史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日軍侵占下的蘇州,這座曾經被譽為“天堂”的城市,它的市民生活究竟發生瞭怎樣的變遷。我想象著,那些熟悉的園林、古街,在戰火的摧殘和外敵的入侵下,會展現齣怎樣一種令人心碎又不得不接受的景象。但“劫後”二字又暗示著,即使經曆瞭如此浩劫,生命依然在延續,在尋找齣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抗戰時期蘇州的城市肌理,展現普通民眾在動蕩歲月中如何求生、如何適應,如何在失去往日安寜後,努力去維係心中的那份“天堂”。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人性在極端睏境下的觀察和思考。巫仁恕教授的作品,又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相信它會帶來獨到而深刻的洞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