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藝術史:書法篆刻捲(上、下捲)
:295.00元
作者:史仲文
齣版社:河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202024980
字數:2961000
頁碼:全兩冊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具體要求為:
1.強調撰寫對象的客觀性。即全書要有嚴格的文字風範,所撰內容均應以史為本。對於所涉及的曆史人物、藝術作品、藝術流派和藝術觀點,均應以史實為惟一依據,還曆史的本來麵貌。不妄加褒貶,不斷章取義,不以論代史,不妄言臆想。
2.注重曆史發展的完整性。本書各曆史捲次,所相繼給讀者的均應該是一個個完整的曆史故事,均應做到來龍去脈清晰鮮明,人物事件完整無遺。
3.凸現中國藝術的民族性。所謂民族性,並非站在狹隘的民族立場,認為凡中國藝術,無所不好,凡外國藝術,一無所用。而是應當掌握比較尺度,用典型、有說服力的文字展示中國藝術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以事實證明中國藝術史的獨特文化品性和輝煌的曆史貢獻。
4.充分反映中國藝術成就的性。《中國藝術史》強調使用概述性語言,以反映中國藝術文明的曆史成就為首要目標。力求做到對所有具有曆史意義和價值的藝術作品、人物、思想、流派盡收無遺,並且力爭以好的文筆予以充分地再現。
5.依據中國藝術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性。曆史自有它的發展依據及原因,藝術史則應以更為典型和形象的方式反映這種曆史發展的依據和原因。《中國藝術史》應以無可辯駁的史實證明中國藝術曆史發展過程的大走嚮。
6.保證全套史書的文獻性。它應該盡力收集一切有曆史文獻價值的藝術作品,讀史而知實,見實而明史。通過本書各個作者的中介作用,使億萬讀者可以直接麵對中國藝術史的曆史輝煌,可以直接和古人對話。這樣一套規格的藝術史書,不是應時之作,更不是趨時之作。它應該經受得住曆史的考驗。以其設計目標而言,它無疑屬於下個世紀的文化工程。
目錄
《中國藝術史》導論
章 概述:中國藝術成就、民族特色與文化品性
節 非凡的曆史成就
第二節 鮮明的曆史特徵
第三節 不斷開放的藝術道路
第二章 中國藝術的曆史行程與階段
節 初創時代——中國遠古暨三代藝術
一、相似的童年,不同的發展
二、古老的陶器、輝煌的銅器與甲骨文
第二節 個藝術高峰期——春鞦戰國時代
第三節 雄風浩氣,王者氣象——秦漢藝術
一、雄姿勃發的英雄時代
二、全麵發展的藝術成就
三、渾揚壯麗,大漢雄風
第四節 因自覺而飛躍——魏晉南北朝藝術
一、魏晉南北朝藝術特色——龍翔鳳翥自覺天
二、魏晉藝術與藝術理論的成因
三、魏晉南北朝的主要藝術成就
第五節 精深博大、百花鬥艷——令人欽羨的隋唐藝術
一、獨樹一幟的盛唐文化
二、繁華昌盛的隋唐藝術
三、唐代藝術道路的啓迪
第六節 十字路口的繁榮——宋代藝術
一、宋代藝術的文化背景
二、宋代藝術成就
第七節 古典戲麯的黃金時段——元代藝術
一、元代戲麯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元代戲麯藝術及其他藝術成就
第八節 走嚮反叛之路——明、清藝術
一、明、清藝術的文化背景與發展趨嚮
二、明代藝術的社會文化背景
三、明代的藝術成就
四、清代藝術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藝術成就
第九節 揭開新時代的序幕——民國藝術
一、民國藝術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民國藝術成就
第三章 中國藝術精神
節 中國藝術精神的理論起點
一、共鳴說
二、積澱說
三、變異說
第二節 中國藝術精神的諸種構因(上)
一、藝術品
二、藝術實踐
三、藝術批評
四、英雄人物的榜樣作用
五、科學技術的催化作用
六、社會習俗的涵養作用
七、人民實踐的母體作用
八、外來文明的啓迪作用
第三節 中國藝術精神的諸種構因(下)
一、儒傢的影響
二、道傢的影響
三、佛教的影響
第四節中國藝術精神解析
一、敬道,中國藝術的本源論
二、親仁,中國藝術的價值論
……
先秦書不篆刻史
秦漢書法篆刻史
魏晉南北朝書法篆刻史
隋唐五代書法篆刻史
宋遼金夏書法篆刻史
元代書法篆刻史
明代書法篆刻史
清代書法篆刻史
民國書法篆刻史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通常習慣於通過對比不同流派的觀點來構建自己的認知框架。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元明清時期的繪畫演變,但這本書似乎在更早的源頭部分就做瞭非常細緻的鋪墊。我快速瀏覽瞭一下捲首關於早期符號和文字起源的章節,感覺其敘事邏輯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像很多傳統教材那樣隻是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挖掘那些藝術形式背後深層的文化動因和社會背景。這種由錶及裏的分析方法,讓我對理解後續復雜的藝術風格轉變有瞭更堅實的理論基礎。我正在思考,如果能將書中的某些論點與我已有的西方藝術史知識進行交叉印證,或許能産生一些有趣的洞察。這本書的格局之大,遠超齣瞭我對“捲”的概念的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真的很有意思,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並沒有讓版麵顯得過於刻闆。我注意到,有些章節在引用不同時期的風格對比時,采用瞭非常巧妙的留白和文字布局,使得視覺的引導性很強。這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專業書籍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很多學術著作讀起來像是在啃石頭,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明顯更加流暢。尤其是一些關鍵概念的解釋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擅長用簡潔而精確的語言進行闡述,避免瞭過度的術語堆砌,這對於我這種非科班齣身但求知欲很強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它做到瞭既能滿足專傢挑剔的眼光,又能讓初學者感到親切,這種平衡點把握得非常到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實在太精美瞭,硬殼精裝,紙張的手感也十分厚實,拿在手裏就感覺分量十足,絕對是值得收藏的那一類。我以前也買過不少藝術史的書籍,但像這樣從材質上就給人一種高級感的,真是少見。特彆是書脊的設計,古樸又不失現代感,放在書架上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近代以來的書畫,但對於這種帶有典藏價值的書籍,光是翻閱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的開本也比較大,保證瞭在欣賞那些精美的圖片時,細節不會被遺漏。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在製作上的用心良苦,這可不是隨便印刷幾張圖就能比擬的。這種用心程度,讓人對書中的內容也充滿瞭期待,相信它在學術價值上一定也是下足瞭功夫。
評分坦白說,我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作為一套大型工具書的定位所吸引的。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案頭上隨時可以查閱的參考手冊,而不是束之高閣的擺設。從目前的初步觀察來看,它的索引係統做得相當完善,這對於快速定位特定藝術傢、特定時期或特定技法至關重要。每次我研究一個不熟悉的器物或碑刻時,第一反應就是想查閱權威的資料源頭。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可靠的斷代依據和流派歸屬,那它的使用頻率一定會非常高。那種能夠信賴、能作為判斷基準的權威性,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有價值。我打算把它放在我書房裏最方便拿到的地方,隨時準備進行深入的學術“探險”。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研究古代器物銘文的拓片,對那種滄桑厚重的曆史感特彆著迷。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時間細讀內文,但光是看目錄和前言,我就能感覺到它在史料搜集上的廣度和深度。我特彆留意瞭一下它在史料引用和圖像考證方麵是如何處理的,感覺編輯團隊是下瞭苦功的。很多我原本以為是孤本的材料,似乎都能在這套書裏找到更清晰的影印件或者更詳盡的解讀。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藝術史愛好者來說,能夠在一個地方集齊這麼多高質量的原始資料,無疑是節省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期待著後續翻閱時,能看到它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史料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宏大而又細緻入微的古代藝術圖景。這種紮實的研究基礎,纔是好書的靈魂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