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哈里森内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第19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正版 哈里森内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第19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哈里森内科学
  • 呼吸
  • 危重症医学
  • 第19版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内科学
  • 医学教材
  • 临床医学
  • 呼吸内科
  • ICU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风送琴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SBN:9787565915840
商品编码:21138439542

具体描述

哈里森内科学(第19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

主译 王 辰 詹庆元

学术秘书 王 璐

开本:16开

字数:510千字

2017年10月第1版 

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65915840

定价 95.00元




内容介绍   

一篇 呼吸系统疾病

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处理方法  1

第二章 呼吸功能异常  3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11

第四章 胸部影像图谱 17

第五章 支气管哮喘  35

第六章 过敏性肺炎和肺嗜酸性粒细胞浸

润症  49

第七章 职业性或环境所致肺疾病  57

第八章 支气管扩张  66

第九章 囊性纤维化  69

第十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3

第十一章 间质性肺疾病 82

第十二章 胸膜疾病  93

第十三章 纵隔疾病  96

第十四章 通气功能紊乱性疾病  97

第十五章 睡眠呼吸暂停  101

第十六章 肺移植  106

第二篇 危重症医学

第十七章 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方法  112

第十八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21

第十九章 机械通气技术  126

第二十章 休克患者的处理方法  131

第二十一章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  139

第二十二章 心源性休克和肺水肿  149

第二十三章 心血管崩溃、 心搏骤停和心脏性

猝死  155

第三篇 感染性疾病

第二十四章 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处理方法  165

第二十五章 肺炎  173

第二十六章 肺脓肿  186

第二十七章 肺炎链球菌感染  189

第二十八章 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  199

第二十九章 流行性感冒  208

索引  217




目录   

本书前言

《哈里森内科学》是世界上ZUI具影响力的经典教科书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一版再版,畅行不衰。为了更好地推广该书,我们荣幸地接受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委托,承担起第19版《哈里森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与危重症分册》的翻译工作,希望尽可能地将经典还原给国内同行。

 

本分册秉承原书「临床实用至上」的原则,结合目前呼吸领域的ZUI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分章节论述了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等。为了保证稿件质量,每一章节的翻译工作均由一名或多名译者与审校者组成的团队共同负责;在确保内容准确性的基础上,注重行文的严密性及著作的quanwei性。同时,该译著维持了原版图文并茂的写作特色,便于学习和查阅。

 

本分册共分为3篇29章,分别选自原书呼吸系统疾病、危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等内容。DIYI篇主要论述了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疾病等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强调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具有极强的临床实用性;第二篇以呼吸与循环系统危重症的诊治为主,符合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捆绑式发展的学科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呼吸科医师处理危重症的能力及培养多学科交融的诊断思维;第三篇则节选了原书第8部分感染性疾病中「肺炎链球菌感染」「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肺脓肿等内容,突出描述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较为遗憾的是,与第18版《哈里森内科学》相比,ZUI新版未将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这一章节的内容编写入呼吸系统疾病中,因此未在本分册中进行描述,有需求的读者可参阅《哈里森内科学(第19版)———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册》。

 

本分册是所有翻译人员合作的结晶,在此,感谢詹庆元教授对工作的支持,感谢每位编委、译者和校者,以及学术秘书的辛勤付出,感谢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高瑾副编审为此书倾注的心血。

 

由于时间仓促及知识所限,书中可能存在谬误之处,恳望读者、专家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现代呼吸病学》 一、 时代背景与学术传承 呼吸系统疾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其研究与诊疗水平的进步,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医学史,每一次重大理论突破与技术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呼吸病学的向前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飞速发展,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理念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现代呼吸病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某一本特定著作的直接摘录或改写,而是致力于集结当前呼吸病学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最成熟的临床实践以及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为广大呼吸科医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权威、实用的参考指南。本书的编纂,旨在传承经典,更在于引领创新,以期在复杂多变的临床实践中,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 内容编排与核心亮点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从常见病到罕见病,力求做到全面而深入。其编排结构经过精心设计,逻辑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 1. 基础理论的深度解析: 呼吸生理与病理生理革新: 本书将深入探讨呼吸系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气体交换机制、呼吸肌工作原理、肺循环动力学以及神经体液调控等基础内容。在此基础上,将重点解析近年来在呼吸生理病理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例如: 炎症细胞与介质在呼吸道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精细调控: 深入剖析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在不同类型炎症性呼吸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间质性肺疾病ILD)中的作用,以及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信号通路。 肺泡上皮细胞与内皮细胞在肺损伤与修复中的动态变化: 详细阐述I型和II型肺泡上皮细胞在维持肺泡结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中的作用,以及肺内皮细胞在血气交换、炎症反应和血管重塑中的多重角色。 肺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与呼吸健康: 探讨正常情况下肺部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疾病状态下(如COPD、囊性纤维化)微生物组失调(Dysbiosis)如何加剧炎症反应和疾病进展。 肺部血管生理的最新认识: 整合对肺动脉高压(PAH)发病机制的新理解,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平滑肌细胞增殖、血栓形成等环节的分子机制。 基因组学与表观遗传学在呼吸疾病中的地位: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本书将详细介绍基因多态性(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BRC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如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基因突变)与特定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肺癌、囊性纤维化)的关联性。同时,还将探讨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croRNA调控)在肺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中的作用。 2. 临床诊疗的系统梳理: 影像学诊断的智能化与精准化: 高分辨率CT(HRCT)在早期肺部病变筛查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HRCT在识别微小结节、间质性改变、支气管扩张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不同疾病模式(如蜂窝肺、磨玻璃影)的影像学特征。 三维重建与虚拟内镜在复杂病例中的价值: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如何帮助医生更直观地评估解剖结构和病灶关系,虚拟内镜如何用于术前规划和病变探查。 人工智能(AI)辅助影像判读: 重点介绍AI在肺结节检测、良恶性判断、疾病分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在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潜力。 呼吸功能检查与肺功能障碍的评估: Spirometry(肺量计法)的规范应用与解读: 强调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准确判断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肺功能障碍。 气体交换功能评估: 介绍DLCO(一氧化碳弥散能力)、血气分析在评估肺泡-毛细血管单位功能受损中的重要性。 运动负荷试验与呼吸困难的机制探索: 阐述运动负荷试验在评估运动耐力、识别运动诱发性呼吸困难的病因(如心肺功能不全)中的作用。 呼吸内镜技术与介入治疗: 支气管镜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地位: 详细介绍诊断性支气管镜(活检、刷检、灌洗)在肺癌、感染、间质性肺病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支气管镜(EBUS-TBNA)与经皮穿刺活检: 强调这些技术在淋巴结和肺内病灶精准获取标本方面的优势。 支气管镜热消融、冷冻消融、球囊扩张等介入治疗: 介绍其在良性气道狭窄、癌性气道狭窄、气胸等治疗中的应用。 常见与重点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诊疗策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详细阐述GOLD标准下的诊断、评估(包括ABCD分级)、药物治疗(吸入器选择、联合治疗)、非药物治疗(肺康复、营养支持)以及急性加重的管理。 支气管哮喘: 重点介绍GINA指南下的哮喘控制目标、阶梯治疗方案、生物制剂(如抗IgE、抗IL-4/13、抗IL-5)在难治性哮喘中的应用、以及新型吸入治疗技术。 间质性肺疾病(ILD): 详细梳理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诊断、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的应用、以及其他类型ILD(如结缔组织病相关ILD、药物性ILD)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肺癌: 聚焦于早期筛查、精准诊断(EGFR、ALK、ROS1、PD-L1等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以及手术与放疗的联合应用。 呼吸道感染: 重点关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结核病(TB)的病原学诊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以及耐药菌株的防治。 肺栓塞(PE)与肺血管疾病: 阐述PE的危险因素、诊断流程(D-dimer、CTA)、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以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CTEPH)的诊治。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 强调其筛查、诊断(多导睡眠监测)、CPAP治疗的依从性管理以及并发症的防治。 3. 危重症监护与呼吸支持技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深入解析ARDS的病因、诊断标准(Berlin标准)、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肺泡-毛细血管屏障损伤、炎症瀑布),以及现代通气策略(低潮气量通气、俯卧位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 机械通气: 全面介绍各种机械通气模式(有创与无创)、模式选择原则、呼吸机参数的设置与调整、通气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呼吸支持技术的进展: 详细介绍ECMO在ARDS、急性心力衰竭等危重症中的应用指征、操作流程、并发症管理。同时,也将探讨其他新兴的呼吸支持技术。 呼吸衰竭的病因诊断与管理: 结合不同类型的呼吸衰竭(I型、II型),强调系统性的病因分析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脓毒症与呼吸系统: 探讨脓毒症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在脓毒症患者中如何优化呼吸支持。 三、 目标读者与价值体现 《现代呼吸病学》的目标读者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呼吸内科执业医师: 为其提供最新、最权威的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参考,帮助其提升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 呼吸科规培医师及进修医师: 作为系统学习呼吸病学的核心教材,帮助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临床实践技能。 全科医师及其他相关专科医师: 帮助其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初步诊断及转诊指征,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医学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提供深入学习呼吸病学理论知识的必备读物,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呼吸疾病领域的研究人员: 启发研究思路,提供最新研究动态和方法学参考,推动学科发展。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 知识的系统性与前沿性: 整合了呼吸病学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知识体系,覆盖面广,深度足。 临床指导的实用性: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临床医生提供直接可操作的诊疗建议和技术指导。 学术的权威性与前瞻性: 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呼吸病学专家的智慧,内容严谨可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跨学科的整合性: 融合了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免疫学、遗传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最新进展,展现了呼吸病学发展的多维视角。 四、 结语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代呼吸病学》的编纂,旨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每一位投身于呼吸病学事业的医者提供坚实的知识后盾和不竭的灵感源泉。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为提升我国乃至全球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做出积极而深远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于医学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同样重要,而《正版 哈里森内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第19版》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哈里森系列以其严谨的态度和全面的内容闻名于世,第19版的问世,则代表了其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的最新权威解读。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意味着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到最前沿的医学理念和最实用的临床技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复杂病例的深入分析,它能够将看似杂乱的症状和体征,通过科学的逻辑推理,最终指向明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方案。对于危重症医学,书中对各种生命支持手段的介绍,从基础通气模式到高级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理解和掌握重症监护中的关键技术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于各种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以及创伤引起的呼吸系统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让我能够对呼吸系统的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指导我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良师益友。

评分

在选择医学书籍时,我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引领我深入思考、拓展视野的经典著作。这次入手《正版 哈里森内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第19版》,就是看中了它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的权威地位。第19版的更新,意味着书中汇集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共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紧跟医学前沿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凡的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严谨的逻辑结构和详实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例如,在讨论某个疾病时,它会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入手,逐步深入到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最后给出治疗原则和预后评估。这种系统性的讲解,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也能够培养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危重症医学方面,书中对于各种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危急状态的处置,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呼吸支持等关键环节,这些内容对于提升临床救治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

我选择这本《正版 哈里森内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第19版》,主要是出于对呼吸系统疾病复杂性的好奇,以及对危重症医学最新进展的渴望。作为一名对医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深入地讲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权威书籍,而哈里森系列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第19版的更新,意味着书中包含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这对我学习和理解该领域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基础知识的梳理到具体疾病的分析,再到危重症的管理策略,逻辑性非常强,层层递进,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而扎实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疾病时,不仅列出了病因、发病机制,还会详细阐述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各种辅助诊断手段。对于危重症部分,书中对呼吸衰竭的分类、管理原则、机械通气的原理与应用、以及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救治流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些内容都极具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临床上的挑战。

评分

这次入手这本《正版 哈里森内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第19版》,主要还是看中了哈里森的口碑,毕竟是内科学领域的“圣经”,更新到第19版,感觉内容肯定是很扎实的。我一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复杂性颇感兴趣,也想深入了解一下危重症医学的最新进展。这本书的版次更新就意味着它包含了近几年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指南,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虽然我之前也翻阅过一些呼吸科的专业书籍,但哈里森的体系化和深度是其他书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注重临床实践的指导,比如在解读一些疑难杂症时,会详细列出诊断的思路和鉴别要点,这对于我目前的学习和将来可能遇到的情况都大有裨益。拿到手后,我翻看了目录,发现章节的划分非常清晰,从基础的肺部解剖生理到各种常见和少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再到危重症监护中的呼吸支持技术,内容覆盖面非常广。而且,我注意到它对一些前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比如新的影像学技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都有涉及,这无疑能帮助我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评分

我一直对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极高的追求,所以当看到《正版 哈里森内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册第19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哈里森系列作为医学界的经典,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是不容置疑的。第19版的问世,意味着它囊括了近几年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这对我这样一个想要全面掌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复杂疾病的解读方式,它不会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会深入剖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从分子层面到临床表现,都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在危重症医学方面,书中对于如何快速识别和处理危急情况,如何进行有效的生命支持,都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理论依据。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呼吸支持技术的部分,包括不同模式的机械通气选择、肺保护策略以及呼吸机的参数设置等,这些都是在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的细节。这本书的出版,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进步的绝佳平台,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