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
| 作者: | 者 [美]M.A.R.哈比布,译者 阎嘉 |
| 定价: | 188.0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305162879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从古代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史指南。它不仅提供了文学批评的主要运动、人物和文本的概览,也提供了能使学生们在语境之中去了解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书的结构大体上按年代顺序编排。它从对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解出发,揭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思想的基础和范畴。同样,就以后的各个时期而言,本书提供了各种背景性信息,无论是关于洛克的哲学、法国大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理论,还是弗洛伊德对文明的看法,本书将这些信息与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人物和文本结合了起来。 |
| 目录 | |
1 / 致谢 1 / 经常援引的著作缩略语表 1 / 导言 5部分古代希腊的批评 7 / 古典文学批评:知识与政治背景 16章柏拉图(公元前428—约公元前347年) 37 /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57 / 第二部分修辞学的传统 59 / 第三章希腊的修辞学 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安提丰,吕西阿斯,伊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72 / 第四章希腊化时期与罗马的修辞学 修辞学,西塞罗,昆体良 93 / 第三部分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批评 95 / 第五章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前8年) 108 / 第六章朗吉努斯(公元1世纪) 118 / 第七章新柏拉图主义 普罗提诺,马克罗比乌斯,波伊提乌 137 / 第四部分中世纪 139 / 第八章中世纪早期 圣奥古斯丁 153 / 第九章中世纪晚期 圣维克托隐修院的于格,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但丁·阿利吉耶里,文绍夫的杰弗里,伊本·路世德(阿维罗伊),圣托马斯·阿奎那 198 / 第十章转折:中世纪的人本主义 乔万尼·薄伽丘,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211 / 第五部分现代早期到启蒙运动 213 / 第十一章现代早期 詹巴蒂斯塔·吉拉尔迪,罗多维科·卡斯特尔维屈罗,雅各布·马佐尼,托尔夸托·塔索,约阿基姆·杜·贝莱,皮埃尔·德·龙萨,菲利普·锡德尼爵士,乔治·盖斯科因,乔治·普登汉姆 253 / 第十二章新古典主义文学批评 皮埃尔·高乃依,尼古拉·布瓦洛,约翰·德莱顿,亚历山大·蒲柏,阿弗拉·贝恩,塞缪尔·约翰逊 288 / 第十三章启蒙运动 约翰·洛克,约瑟夫·艾迪生,詹巴蒂斯塔·维柯,大卫·休谟,埃德蒙·博克,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 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目录321 / 第六部分19世纪早期和浪漫主义 323 / 现代导论 330 / 第十四章康德式的体系与康德的美学 352 / 第十五章G.W.F.黑格尔(1770—1831年) 375 / 第十六章浪漫主义(1):德国和法国 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热尔曼娜·德·斯塔尔 393 / 第十七章浪漫主义(2):英国和美国 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埃德加·爱伦·坡 429 / 第七部分19世纪晚期 431 / 第十八章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乔治·艾略特,埃米尔·左拉,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 450 / 第十九章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 查尔斯·波德莱尔,沃尔特·佩特,奥斯卡·王尔德 462 / 第二十章异端思想家 阿瑟·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尼采,亨利·柏格森,马修·阿诺德 484 / 第二十一章马克思主义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乔治·卢卡奇,特里·伊格尔顿 511 / 第八部分20世纪 513 / 20世纪:背景与概观 525 / 第二十二章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和拉康 552 / 第二十三章形式主义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鲍里斯·埃亨鲍姆,米哈伊尔·巴赫金,罗曼·雅各布森,约翰·克罗·兰色姆,威廉·K.威姆萨特,门罗·C.比尔兹利,T.S.艾略特 579 / 第二十四章结构主义 斐迪南·德·索绪尔,罗兰·巴特 595 / 第二十五章解构 雅克·德里达 611 / 第二十六章女性主义批评 弗吉妮亚·伍尔夫,西 |
浪漫主义思潮的章节,如同一次情感的喷发,作者的文字风格也随之变得更加富于感染力,仿佛能听到诗人们在山间、在暴风雨中激昂的呼喊。他精彩地描绘了“天才”概念的崛起,以及想象力如何被提升到知识的最高形式。但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没有沉溺于浪漫主义的唯美表象,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对个体内在世界的过度强调,是如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对“主体性危机”的关注埋下了伏笔。他将歌德的“未完成性”与柯尔律治的“创造性想象力”放在一起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浪漫主义批评内部的张力结构。这种对同一思潮内部异质性的挖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思辨能力。阅读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卷入了一场对人类创造力本质的深刻追问之中,充满激情,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
评分进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章节,我几乎能闻到羊皮纸和墨水的味道。作者对神学与俗世文学冲突的描摹,堪称精妙绝伦。他没有简单地将中世纪的批评视为宗教教条的附庸,而是深入挖掘了文本解释权力的转移过程——从教会对《圣经》的垄断性阐释,到人文主义者如何试图从古典文本中夺回解释的主导权。这种权力博弈的动态过程,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而当论述触及文艺复兴时,作者对“复兴”一词的审慎态度尤其值得称道。他指出,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场充满矛盾的“再创造”,是对古典形式的自觉挪用与本土化改造。比如,他对但丁和彼特拉克在继承与革新之间的挣扎的描绘,充满了人性的洞察力。读到此处,我仿佛置身于佛罗伦萨的辩论厅,感受着新旧思想碰撞时产生的思想火花。作者的笔力沉稳而富有历史的厚重感,绝非肤浅的年代划分,而是对特定历史情境下思想生态的深层结构分析。
评分这部作品的开篇,作者对古代文学观念的梳理,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步。他没有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视为高悬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细致地剖析了这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如何渗透到早期对“美”与“真”的界定中,进而影响了后世对文学功用的根本性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摹仿说”的重新阐释,他强调的不是机械地复制现实,而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建构过程。这种解读的细致入微,使得即便是对古典理论耳熟能详的读者,也能从中发掘出新的维度。比如,作者对“净化”(Catharsis)的讨论,他巧妙地将其置于城邦公民道德塑造的脉络下考察,而非仅仅停留在个体情感宣泄层面。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我们理解西方文学批评的源头活水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富有张力的基础。我甚至感觉,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了整个西方美学思想的初始布局,清晰地看到了那些奠基性的线条是如何被勾勒出来的。
评分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部分,仿佛迎来了一场逻辑与理性的盛大庆典,但作者却在这片光明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裂痕。他对十八世纪批评家们对“普遍性”和“规则性”的狂热追求的剖析,既有客观的描述,又不乏批判性的反思。他成功地展示了这种对古典规范的回归,如何在追求清晰和秩序的过程中,无意中压抑了对个体经验和情感复杂性的关注。特别是作者对英国“常识”哲学的引入,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对文学作品“可理解性”的标准,这一点令人耳目一新。这部分内容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充满了辩论的张力,让人不禁想立刻拿起一本十八世纪的评论集,对照着书中的观点去重新审视那些被置于“典范”位置的作品。作者对时代精神的把握精准到位,使得我们能够理解,那些看似僵硬的格律和教条,实际上是特定时代社会心理需求的投射。
评分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结构主义、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交锋,对我的智力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作者在这里的叙述变得更为精确和学术化,如同在进行一场精密的逻辑手术。他梳理了索绪尔语言学如何被利维-斯特劳斯应用于神话分析,再到俄国形式主义如何挑战了既有的文学定义,整个脉络清晰得令人叹服。更重要的是,作者成功地将这些看似相互对立的流派,置于一个宏大的现代性批判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揭示了它们共同指向的对“意义”和“权威”的解构过程。我特别欣赏他对巴特“作者之死”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这一论断,而是将其放在了权力与文本关系的历史演变中进行考察,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整部著作在处理当代复杂的理论思潮时,依然保持了批判性的距离和深度。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工具书,而非简单的历史罗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