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12627 9787122308382 9787121324710
對於設計類公司來說,如何在設計創意與企業收益之間尋求平衡是經營的難題。本書即嘗試解決這一難題。本書原作者凱斯·格拉內是美國知名商業谘詢專傢,在這本書中,作者識圖打破商業嗅覺與創意天分二者不可兼得的悖論。
本書提供瞭將創意作為一個成功的事業需要具備的所有條件——從賬務處理, 到人力資源, 品牌經營到項目管理, 再到市場營銷以及著作權授權等所有領域, 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設計類公司經營的實用指南。
本書由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師M.亞瑟·金斯勒撰寫序言,書中獨立專訪瞭眾多在建築及設計領域獨樹一幟的設計人,如邁剋爾·格雷福斯,約翰·梅裏爾,A.尤金·科恩,理查德·邁耶等。這些設計大師分享瞭他們一路以來的心路曆程, 以及在將設計轉變成事業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諸多經驗教訓。
14 一章
設計業的基礎
設計教育 17
撰寫商業計劃書 18
創建自己的公司 25
戰略計劃 27
十大商業實踐 29
34 訪談:邁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36 二章
商業和財務管理
財務工具 40
損益錶 40
利潤計劃報告 40
資産負債錶 41
總賬 41
現金日記賬 43
應收賬款報告 43
應付賬款報告 43
項目相關報告 44
采購報告 45
會計係統:報告和數據評估 50
你應該對會計軟件有什麼期待? 50
你應該多久檢查一次數據 52
設定預算 52
年度運營預算 52
項目預算 56
閤同 57
協商收費和收費結構 57
建築事務所 57
室內設計 61
其他財務相關的閤約條款 63
利潤管理 64
十分之一法則 64
66 訪談:約翰·梅裏爾(John Merrill)
68 三章
市場影響和公共關係
市場營銷 70
製定市場營銷計劃 75
公共宣傳 75
知名度 78
構建社群 79
尋找利基 82
學會說不 82
公共關係 84
90 訪談:A. 尤金·科恩(A. Eugene Kohn)
92 四章
人力資源
尋找閤適的人選 98
考核你的員工 99
培訓你的員工 100
員工福利 106
招聘工作 107
公司結構 107
所有權轉移 109
建立一傢持久的公司 111
公司研討會 112
116 訪談:維多利亞·哈根(Victoria Hagan)
118 五章
項目管理
項目啓動 121
團隊結構和角色 123
時間規劃 130
設定預算 130
閤約管理 136
技術與項目管理 139
溝通的力量 139
142 訪談: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
144 六章
産品開發
聘請授權代理人 147
産品開發流程 148
品牌書展示 152
研究潛在的閤作對象 152
構建品牌層級 155
商談閤約 155
閤約管理 158
授權與自主生産 159
創建自己的品牌 162
關於被仿造的擔憂 164
大眾媒體和你的品牌 166
169 結語
170 緻謝
坦白講,我購買這些書籍的初衷,其實是想找“高手過招”的秘籍,而不是基礎教程。市麵上太多介紹“什麼是好的設計”的書瞭,但我現在更關心“如何讓糟糕的設計變得可以接受,或者讓優秀的設計賣齣天價”的策略。這其中涉及的心理學、定價策略、渠道選擇,遠比單純的色彩搭配和版式布局要復雜得多。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設計資産化”的深度探討——你的設計能力,如何被量化、打包,並轉化為可持續的收入流?如果隻是泛泛而談“創意變現”,那未免太過敷衍。我期待的,是能深入到閤同談判、知識産權保護這些“硬核”商業環節的經驗分享。畢竟,創意如果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商業價值,那它頂多算是一種昂貴的愛好。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多下功夫,而不是停留在“美學與商業的和諧統一”這種虛無縹緲的口號上,我一定會對它颳目相看。
評分哎呀,最近真是被一些設計營銷的書籍搞得團團轉,感覺自己像是掉進瞭一個知識的迷宮。我手裏現在捧著的這幾本,名字聽起來就挺唬人的,什麼“平衡之道”、“邏輯”的,搞得我壓力山大。說實話,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真刀真槍的案例分析,而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說教。比如,我特彆想知道,那些成功的品牌是怎麼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作坊,一步步蛻變成街頭巷尾人盡皆知的巨頭的?他們的用戶洞察是怎麼進行的?是不是真的像書裏說的,有一套萬能的公式可以套用?我總覺得,設計這東西,光有創意不行,還得懂人性、懂市場,可很多書裏講的這些,感覺就像是寫給專傢看的,我們這些剛入行的小白,讀起來簡直是雲裏霧裏,抓不住重點。如果能多一些實操層麵的指導,比如如何製作一份能讓客戶眼睛一亮的提案PPT,或者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最大化設計的影響力,那就太棒瞭。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能立刻用起來的“乾貨”,而不是那些讀完後隻剩下“哦,原來如此”的感慨。
評分每次翻開這類書籍,我總會有一種“代入感缺失”的睏擾。作者往往站在一個極高的俯視角度來描繪整個行業圖景,但對於身處一綫,每天都要麵對客戶的反復修改、供應商的突然變卦、內部跨部門溝通不暢的設計師來說,這些宏大的敘事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我真正需要的,是那種能讓人會心一笑的、關於職場生態的真實描摹。比如,如何巧妙地拒絕一個明顯會毀掉項目但由老闆力保的“創意”?如何通過設計報告,將抽象的“美感提升”轉化為具體的“銷售額增長”?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設計師的生存智慧”,關於如何在組織內部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那比任何設計理論都來得實在。畢竟,設計要落地,最終還是要靠“人”來推動,這本書如果能關注到“人”在商業運作中的微妙博弈,那就抓住瞭重點。
評分我對設計和商業結閤的書籍有一個很深的“邏輯陷阱”的疑慮。很多作者熱衷於構建一套嚴密的、看似無懈可擊的邏輯體係,仿佛設計成果就是這條邏輯鏈條的必然終點。但我個人的經驗告訴我,市場是流動的、用戶是善變的,很多時候,那些最成功的創意恰恰是反邏輯的、齣乎意料的。我非常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如何管理不確定性”的內容,而不是一味地強調“遵循流程”。比如說,如何識彆那些“看起來沒道理但卻會火起來”的趨勢?如何構建一個能容忍失敗的迭代係統,而不是一次性追求完美?如果設計邏輯隻是為瞭證明既有商業決策的正確性,那它就失去瞭作為創新驅動力的價值。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設計思維如何挑戰和重塑傳統的商業邏輯,而不是僅僅依附於它。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反直覺設計”的成功案例及其背後的方法論,那纔是真正的寶藏。
評分說真的,我對市麵上那些動不動就強調“顛覆性思維”的書已經有點審美疲勞瞭。我更感興趣的是那些紮根於日常實踐的智慧。就拿品牌策劃來說吧,很多人都說要找到“獨特賣點”(USP),但這“獨特”二字背後隱藏瞭多少辛酸的妥協和艱難的取捨,書裏很少提到。我倒是希望看到作者能坦誠地剖析一下,在商業壓力下,設計師是如何在堅守設計初衷和滿足客戶需求之間走鋼絲的。比如,一個項目,客戶的要求可能很平庸,但預算非常豐厚,是選擇做一個平庸但賺錢的項目,還是堅持一個有設計價值但可能要耗費更多精力的項目?這種現實的睏境,纔是真正考驗一個“生意頭腦”的地方。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決策模型的框架,幫助我們在復雜的情境下做齣更明智的選擇,那就太有價值瞭。現在這些書讀下來,感覺設計師的職業生涯更像是空中樓閣,少瞭些腳踏實地的重量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