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川味六绝》丛书用严苛的标准选择了新老川菜各流派拥有代表性的1300余款菜品,并以生动、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展示。胡林编著的这本《烧蒸菜》是其中之一,介绍了218道川味烧蒸菜的做法,将家喻户晓的巴蜀美食带到百姓餐桌。 胡林 编著 胡林,由胡志强、林凡等人共同组成。主要牵头人曾任巴国布衣高管,主管文化宣传,曾经主持过巴国布衣的布衣餐饮文化丛书几十本。读完前几道菜的导读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拉进了一个老川菜馆的后厨,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料和蒸汽混合的味道。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口语化,读起来毫无压力,不像很多技术手册那样枯燥乏味。作者似乎非常愿意分享他的“独门秘籍”,比如他对“泡菜水”在蒸制过程中作为“引子”的使用心得,这种非常具体、操作性强的经验分享,是其他任何书籍都难以提供的。我欣赏作者的坦诚,他没有回避烹饪中的“失败案例”和“常见误区”,反而将它们作为教育读者的契机。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踏实,让人觉得“即使我做砸了,我也知道错在哪里”。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能否增加一些关于不同地区(比如乐山、自贡等地)对“烧蒸”技法的细微差别对比,那样会更有地域深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它将“川味”的复杂性进行了结构化的梳理。在我的印象中,川菜往往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但这本书通过“烧”与“蒸”的组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我注意到,很多菜品的配方比例都非常精确,精确到克,这对于追求稳定出品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质地食材如何适应这两种技法的讨论。比如,对于鱼类和禽类,蒸制的时间控制是关键;而对于根茎类蔬菜或带骨肉类,烧制的前期处理则决定了最终的软烂程度。这种对不同食材特性的尊重和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这本书不仅仅是菜谱的集合,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运用火候和水汽进行食物雕塑的艺术指南。它激发了我对传统中式烹饪技法的重新审视和学习热情。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烧”和“蒸”这两种看似简单的烹饪手法结合能产生多大的变化是存疑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家常小炒的范畴,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确的温度和时间管理,让食材的本味在“烧”的浓郁和“蒸”的清鲜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每道菜时所用的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比如描述肉类如何因为恰到好处的蒸制而“酥而不烂,汁水紧锁”,或者蔬菜如何因为先“煸”后“蒸”而“色泽油亮,入口即化”。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对烹饪逻辑的剖析,而不是单纯的配料堆砌。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某些步骤必须先于另一些步骤,这种前后因果的关系,对于提升菜品的层次感至关重要。这对于想要精进厨艺,摆脱“按部就班”的普通烹饪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带着油光、色泽浓郁的菜肴图片,一下子就把我的味蕾勾起来了。我最近在找一些真正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川菜谱系,而不是那种大众化、改良过的“川味”。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讲究,图文并茂,步骤描述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厨房新手也能看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菜谱,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食材选择和传统技艺的介绍,比如如何判断花椒的香气是否到位,或者蒸制过程中火候的微妙控制。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挖掘,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照搬食谱,而是在学习一种烹饪哲学。我打算这个周末就试试里面的一个基础蒸菜,看看是不是能还原出那种地道的、层层叠叠的口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用心,而且充满了对川菜精髓的尊重。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菜谱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厨房宝典,每次看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启发。
评分我是一个对地方饮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食客,我发现很多关于川菜的书籍都会把重点放在麻辣的刺激感上,但这本书却展现了川菜的另一面——那种细腻、复合而又内敛的“鲜香”。“六绝”这个标题非常抓人眼球,它暗示了其中必然有独到之处。我翻阅了目录,看到那些菜名,有些我已经耳熟能详,但作者的处理方式似乎总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对于一些传统上被认为“重油重味”的菜肴,书中似乎用“蒸”的技巧巧妙地减轻了负担,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但又不失灵魂风味。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平衡术。我希望作者能在后面的章节中,多加入一些关于传统香料和地方特产如何影响最终口感的讲解,哪怕只有几句旁白,也会让这本书的文化价值更上一层楼。目前来看,它的实用性和文化性结合得相当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