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

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风华 编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战略相持阶段
  • 长沙会战
  • 1939-1942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国共合作
  • 正面战场
  • 细节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
ISBN:9787511535627
商品编码:2406545059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
  • 作者:魏风华
  • 定价:38
  • 出版社:人民日报
  • ISBN号:978751153562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3-01
  • 印刷时间:2016-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93
  • 字数:285千字

编辑**语

从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8年冬,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秋,是八年抗战中*为艰难的三年。在正面战场,日军**的野战机动部队**1军攻势不息:冈村宁次先率机甲军奔袭南昌,随后发动**次长沙会战,薛岳第9战区从此成为当打之地。在李宗仁第5战区,从枣阳到襄阳,中日两军多次会战。而日军突如其来的宜昌攻略,*搅动了重庆的神经……魏风华著的《抗日战争的细节(3)》通过细节描述,真实、生动地还原了那一时期正面战场的形势及战事。

内容提要

东京,靖国神社,密密麻麻的灵牌中,供奉着一 个叫东宫铁男的关东军大佐;虽然只是一个中下级军 官,但头号战犯东条英机、日本前首相岸信介都专程 给他献过花圈。
     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23余东北军大元帅张作霖 的专列从北京行至皇姑屯路段,一声巨响,列车被炸 上了天。
     200米开外按下起爆钮的那个日本兵,就是时任 关东军沈阳守备队第四中队长的东宫铁男。他身边的 神田泰之助,也在**的瞬间按下了快门,因紧张而 表情扭曲的东宫被历史定格。
     张作霖浑身鲜血地倒在铁路边,咽喉被撕开一个 口子,被手忙脚乱地塞进了汽车。
     大元帅虽然身负重伤,但神志很清醒,问谁干的 。
     部下回答:是日本人! 张作霖只说了一个“打”字,就昏死过去,再也 没有醒来……这就是决定历史走向的皇姑屯事件,全 过程只有几分钟。
     1937年11月14日晚9时,入侵杭州湾的东宫铁男 被陈安宝将军率领的国军79师击毙于浙江平湖长泖河 ,左胸中弹,当场毙命。
     50多年后,神田泰之助拍摄的相片被曝光,人们 才看到列车腾飞在半空中的画面,前景是东宫铁男那 张龇牙咧嘴的脸。得益于在东北的恶行,东宫铁男被 日本人称为“满洲移民之父”。
     魏风华著的《抗日战争的细节(3)》以细腻的笔 法,通过战场上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向您 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日战争;翻开本书,查看细节,直 抵真相。
    

作者简介

魏风华,历史畅销书作家、小说家。天津人,现居北京。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花城》等重要刊物,出版有长篇小说《平安夜》,历史畅销书《在黑夜遇见历史》《唐朝诡事录》《*版魏晋》等,并结有诗集《硬石镇》。获创意写作奖、天涯好书奖、新浪中国好书奖。

目录

**章 继续抗战(1939年3月—1939年10月)
第二章 昆仑关(1939年11月—1940年2月)
第三章 傅作义的奔袭(1939年12月—1940年3月)
第四章 宜昌*前线(1940年3月—1940年12月)
第五章 上高飞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第六章 再战长沙(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七章 三战长沙(1941年12月—1942年1月)


《烽火征途:1939-1942,中国军民的浴血抗争》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具体战役的细节描绘,而是旨在勾勒出1939年至1942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面对日本侵略者展开的一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全面抗争。这段时期,是中国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岁月,中国军民在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也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逐步扭转了战局,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代背景:抗战进入战略相持,挑战与机遇并存 1939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第六个年头。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中国军队虽然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总体上仍处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的艰难阶段。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的战略,迅速吞并中国,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特别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打乱了日军的侵略计划。 进入1940年代,全球局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欧洲战场战火纷飞,太平洋地区紧张气氛日益加剧。中国战场,尽管依旧艰难,却已成为牵制日军大量兵力、阻止其南进扩张的重要力量。战略相持阶段的特点,在于中国军队不再以大规模的歼灭战为主要目标,而是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敌人,保存自己,同时积极开展破袭战,阻碍日军的物资运输和交通线,配合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全面抗争:军民一体,多条战线上的搏杀 本书将着重展现,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是如何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在多条战线上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 正面战场:坚守阵地,消耗敌人 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阵地,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惨烈的拉锯战。虽然伤亡巨大,但每一次胜利都鼓舞了士气,每一次坚守都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我们将看到,在广袤的国土上,无数将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从华北到华中,从西北到西南,战火燃烧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对日军进攻的迟滞,每一次对战略要地的坚守,都是对侵略者沉重打击。 敌后战场: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游击战争如火如荼。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群众运动,建立抗日根据地。他们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断袭击日军的据点、交通线,破坏其统治,牵制其兵力。敌后战场的活跃,不仅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更在敌人统治的心脏地带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抗战的最终胜利积累了力量。本书将呈现,在敌人的铁蹄之下,中国人民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让侵略者寝食难安。 国际援助与外交努力:争取支持,凝聚力量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国政府和人民也在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各种外交途径,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争取盟国的援助。虽然援助有限,但这些支持,对于维持中国的抗战能力,以及最终形成反法西斯同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触及,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代表如何为民族的命运奔走呼号,争取国际正义的支持。 后方建设与民众支援: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战火纷飞的同时,中国的后方也在为抗战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物资和人力。从西南大后方艰苦卓绝的建设,到沿海地区民众的英勇抵抗,再到普通民众在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为前线战士缝制军装、筹集粮草,这本书将展现,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战争,更是全民的战争。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坚定的国家意志。 历史回响:不屈的民族精神,胜利的曙光 1939年至1942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考验意志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军民没有被强大的敌人吓倒,没有被暂时的困难压垮,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锻造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宏观梳理与深度挖掘,让读者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感受那段岁月里,无数普通中国人的伟大与牺牲。它将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民族独立更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而应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通过理解那个时代全民族的抗争,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何为坚韧,何为团结,何为民族的尊严。

用户评价

评分

要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阅读《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这本书的感受,那便是“震撼”。并非那种突如其来的视觉冲击,而是一种源于对历史真实触及后,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作者以极具辨识度的笔触,将1939年至1942年这一极为关键的战略相持阶段,尤其是上高、长沙三次会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剖”。他并没有满足于复述战役的结果,而是深入到那些塑造结果的“过程”之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战役背景和战略意图的梳理。他详细阐述了当时国民政府和日军各自所处的战略环境,以及他们为何会在上高和长沙展开如此激烈的争夺。这种“知己知彼”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战役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大势的必然。再者,关于上高战役,作者对于其“奇袭”与“反包围”的战术设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中国军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利用地形、气候,以及最重要的——对日军心理的把握,取得了一场令人振奋的胜利。而长沙三次会战,他更是展现了我军如何通过不断调整战术,以顽强的防御和有力的反击,反复挫败日军的攻势,将日军的战略企图化为泡影。这本书的文字,让我感觉像是与历史的亲历者在对话,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沉甸甸的分量。

评分

这本《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可以说是对我军史知识的一次深度洗礼。在阅读之前,我一直认为对中国抗战的了解已经 cukup (足够) 了,但这本书无疑将我的认知边界推向了更深处。作者以近乎考古的严谨,将1939年至1942年这一关键战略相持阶段的烽火硝烟,以及其中最触目惊心的战役——上高和长沙三次会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还原。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梳理复杂战局时的条理清晰。往往这些历史事件,在宏大叙事中显得模糊不清,但在这里,每一次战役的起因、日军的意图、我军的部署、各部队的协同、乃至战术细节上的微妙变化,都被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到上高战役的部分,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焦土之中,耳边充斥着枪炮的轰鸣和将士们的呐喊。作者对地形地貌的细致描绘,使得“战区”的概念不再是模糊的地理坐标,而是真实的血肉战场。他不仅展现了中国军队如何在劣势装备下,通过出色的战术设计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更是深入挖掘了这场胜利背后的战略意义。上高之战,它不仅仅是一次局部的胜利,更是彻底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迷梦,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也为中国抗战的长期化和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参战将领的刻画,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姓名,而是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担当的指挥官。他们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做出艰难决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士气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量,这些都让我深受触动。

评分

读完《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历史的宏大往往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和事件所构成的。作者以一种近乎“沉浸式”的笔法,将1939年至1942年,那个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以及其中的标志性战役——上高和三次长沙会战,进行了深入挖掘。他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也没有夸大英雄的伟岸,而是用冷静客观的笔触,去还原那些真实发生在战场上的细节。 在上高战役的描写中,作者不仅分析了战役的战略背景和日军的企图,更是着重刻画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将士们如何在绝境中作战,如何在密集的炮火下发起冲锋,如何在被日军包围的危险境地中,通过顽强的抵抗和英勇的牺牲,为友军争取了宝贵的集结时间,并最终实现了对日军的围歼。作者在叙述中,多次提及战役中的关键节点,比如某处阵地的得失,某支部队的突围,某个指挥官的临危受命,这些都让战役的进程变得立体而真实。再到长沙三次会战,作者同样展现了中国军队在不同防御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最重要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军的进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让我深刻体会到那场战争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

读完《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我深感历史的厚重与人民的力量。作者以极高的专业素养,将1939年至1942年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以及其中的上高战役和三次长沙会战,进行了深刻的还原。他没有拘泥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影响战役进程的“细节”。 在上高战役的描写中,作者重点阐述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以及出色的战术配合,成功地遏制了日军的攻势,并最终迫使日军主力陷入重围。我尤其被作者对于当时部队士气、指挥官的决策、甚至士兵的个人英勇事迹的描绘所打动。这些“细节”的堆砌,让整个战役变得鲜活而真实。随后,作者将视角转向了三次长沙会战。他详细分析了每一次日军进攻的特点和战术变化,以及中国军队如何从前一次的经验中学习,不断完善防御体系。他强调了中国军队在兵力、装备上的劣势,但更突出了其战略上的坚韧,以及人民群众在后勤支援、情报传递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温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也看到了他们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评分

《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深邃之门。作者在描述1939-1942年这一战略相持阶段时,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以一种近乎“显微镜”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决定战争走向的细节。上高战役的“以少胜多”,长沙三次会战的“以弱制强”,这些耳熟能详的战役名称,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性和深度。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的平衡。他能够宏观地把握整个战略局势,日军的战略动向,我军的战略部署,却又能细腻地描绘出战场上每一次冲锋,每一次火力压制,每一次战术调整的具体过程。 尤其是对于长沙会战的分析,三次会战的异同,以及每一次日军的战术变化和中方应对策略的演进,作者都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揭示了在装备、训练、后勤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如何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对敌人意图的精准判断、以及最重要的——人民的支持,一次又一次地将强大的侵略者挡在长沙城外。这种“细节”的呈现,让我深刻理解了“战略相持”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是战场的静止,而是充满了无数次激烈的拉锯和智慧的博弈。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可谓是得心应手,那些尘封已久的电报、回忆录、战场报告,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让我看到了那些普通士兵在战火中的挣扎与英雄主义,看到了指挥官们在绝境中的坚韧与智慧。

评分

在我阅读《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之前,我对1939-1942年这一战略相持阶段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僵持”这个词汇上。但这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为我揭示了“僵持”背后所蕴含的激烈博弈和智慧较量。上高战役和三次长沙会战,在书中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作者在上高战役的描述中,并没有简单地赞扬中国军队的英勇,而是深入分析了战役的背景、日军的战术意图,以及中国军队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地形和日军的轻敌心理,将其引入伏击圈。我尤其被作者对指挥官们如何做出战略决策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在重重压力下,为了民族大义而做出的艰难抉择,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长沙三次会战,作者更是展现了我军在战略防御中的智慧。他详细对比了三次会战日军进攻的侧重点和战术的变化,以及中国军队如何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调整防御策略,最终实现了“保卫长沙”的战略目标。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有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评分

《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何为胜利”的深刻反思。作者在描绘1939-1942年战略相持阶段时,并没有简单地将战役的胜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更加关注过程中的得失、意志的较量以及战略的博弈。上高战役,书中对“敲山震虎”的战略意图和“正面突破、侧翼包围”的战术部署进行了深入解读。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现了中国军队如何在物资匮乏、火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通过精妙的战术设计和官兵的英勇牺牲,成功地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从而迫使其放弃进一步进攻的企图。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长沙三次会战时,那种“步步为营”的叙事方式。他详细分析了每一次会战中,日军的兵力部署、进攻路线,以及我军如何根据前几次会战的经验,不断调整防御体系,从工事的构筑到兵力的配置,再到火力支援的协同,都力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详细的描述,让我不再仅仅记住“三次会战都守住了”,而是开始理解“为何能守住”。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信息: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和军队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以及在复杂艰苦条件下所爆发出的惊人智慧,才是抵抗侵略最坚实的后盾。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让我们思考,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生存和胜利的可能。

评分

《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兵力上的优势,更多的是战略上的智慧和战术上的灵活。作者在梳理1939-1942年这一战略相持阶段时,对于上高和三次长沙会战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军队如何在这种不对称的对抗中,不断寻求突破。 关于上高战役,作者详细解析了日军意图从侧翼迂回,企图包围南昌守军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国军队如何识破这一阴谋,并采取“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策略。他通过对地形的分析,对部队调动的描述,展现了我军如何在中断日军退路的同时,又布置了强大的阻击力量,最终将日军拖入了我军预设的战场。这种“以巧破力”的战术思想,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而长沙三次会战,作者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防御战中的精髓。他分析了日军多次试图突破长沙防线的战术,以及我军如何利用湘江水系、山地丘陵等有利地形,层层设防,反复阻击,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并适时进行反击。作者在字里行间,没有刻意去拔高任何一方,而是用事实说话,去呈现战役的真实面貌。阅读此书,我仿佛亲历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感受到了中国军民在绝境中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战略相持”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深意。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对1939年至1942年这一关键时期,特别是上高战役和三次长沙会战,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分析。他并没有满足于陈述战役的胜败,而是着重于揭示“为何会胜”和“为何会败”背后的逻辑。 在我看来,作者对于上高战役的解读,堪称精彩。他不仅分析了当时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日军强大的军事优势,更是详细阐述了中国军队如何通过巧妙的战术设计,如“以空间换时间”、“诱敌深入”等,最终将一场可能面临失败的战役,转变为一场对日军的重大打击。他通过对战场地形、部队调动、甚至是通讯联络的细致描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而对于三次长沙会战,作者更是展现了我军在防御作战中的智慧和韧性。他详细分析了日军每一次进攻的特点,以及中国军队如何利用地形、民情,以及不断学习和改进的战术,一次又一次地将日军挡在长沙城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温度,它让我深刻体会到那场战争的艰辛,以及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评分

《抗日战争的细节(3战略相持上高鏖兵三战长沙1939-1942)》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某些战役的固有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上高战役和三次长沙会战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1939-1942年战略相持的大背景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通过对日军战略意图的解读,以及中国军队应对策略的演变,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关于上高战役,作者不仅描述了其作为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更是深入分析了其战略意义——它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迷梦,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我被作者对战役细节的描绘所吸引,比如国民革命军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如何组织有效的火力封锁,以及如何在被围困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顽强的战斗意志,直至最终迎来转机。而三次长沙会战,作者更是通过对比分析,展现了我军防御体系的不断完善。他详细阐述了中国军队如何在前两次会战的经验基础上,第三次会战在兵力部署、阵地构筑、火力协同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从而更加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强大攻势。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人民在那个艰难岁月中所经历的一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