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词典(第6版)【新华书店正版书籍】

汉语成语词典(第6版)【新华书店正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写组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词典
  • 汉语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新华书店
  • 正版
  • 第6版
  • 词汇
  • 学习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响水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57900403
商品编码:25119933095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汉语成语词典(D6版)
作者: 本书编写组 开本:
YJ: 65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06
书号: 9787557900403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宋永培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后被引进到中国人民大学,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精彩导读 目录
凡例  1—2
词目1字音序索引 1—14
正文  1—1046
词目笔画索引        1047—1124


目录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经典名著的深度解读与赏析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思想内涵以及艺术价值的探讨,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成语词典内容。 --- 书名: 辞海钩沉: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审美与思想探微 作者: 蒙文 著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艺术出版社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附彩插 ---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与艺术盛宴 《辞海钩沉: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审美与思想探微》并非一部简单的文本汇编或断代史梳理,而是一部致力于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背后蕴含的深厚哲学思考、精妙艺术手法以及其对后世文化结构产生的持久影响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文本分析,将读者带入先秦诸子百家的智慧殿堂,穿越唐诗宋词的音韵之美,直至明清小说的世情洞察,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图景。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文学母题,力求在宏观把握的同时,对关键文本进行微观的、具有穿透力的解读。 第一部:先秦理性与浪漫的源头——思想的土壤与文学的萌芽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无可替代性。我们不再停留于对“风雅颂”的简单分类,而是深入分析《诗经》中蕴含的周代社会伦理秩序与民间情感的张力,探究其“温柔敦厚”的审美基调是如何确立的。随后,视角转向屈原的《离骚》,将其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诗人”形象。我们详细剖析了《楚辞》中浪漫主义的想象力来源,特别是其对神话体系的重构,以及屈原在表达个体悲愤与家国情怀时所采用的独特韵律和象征手法,论证了这种“香草美人”的叙事母题如何成为后世文人自我定位的经典范式。 第二部:汉赋的铺陈与魏晋风骨的转向——格局的拓展与精神的回归 汉代文学以赋为代表,其特点在于铺张扬厉的叙事结构和对国家宏大叙事的承载能力。本书细致梳理了司马相如、扬雄等大家的作品,分析了汉赋如何将神话传说、地理风物融入工整的辞藻之中,展现出帝国气象。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曹植、嵇康等魏晋名士的精神转向成为重点。我们着力研究“竹林七贤”对个体自由、生命本真的呼唤,探讨了玄学思想(特别是老庄哲学)如何渗透入他们的诗歌与散文,形成了魏晋清峻、洒脱的独特“风骨”,这是中国士人精神史上一次重要的内省与重塑。 第三部:盛唐气象与宋词的沉思——高峰的辉煌与情感的内敛 唐诗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本书不再赘述李杜的生平,而是深入比较了李白的“谪仙”气质与杜甫的“诗史”关怀之间的异同。重点放在分析盛唐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边塞、宫廷生活的描绘,完成了对宇宙秩序与个体存在的哲学追问。进入宋代,词作为一种更适合抒发细腻情感的文体登上历史舞台。我们对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进行了深层次的比较分析,指出宋词的审美核心在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词牌的格律限制如何反而激发了文人对语言音乐性与内心情感的精准捕捉,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之一。 第四部:小说视角的变迁——从神魔志怪到世情百态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叙事文学的巨变。从六朝的志怪笔记,到唐传奇的精致短篇,再到明清小说的世俗化和大众化,我们系统梳理了中国叙事艺术的成熟过程。重点解读了《金瓶梅》对人情世故的冷峻描摹,以及《红楼梦》在思想深度和人物塑造上的登峰造极。作者认为,《红楼梦》并非单纯的言情小说,而是对封建末世的“文化宿命论”的深刻反思,其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和精微的心理描写,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臻化境。我们还将探讨小说语言如何日益贴近口语,从而实现对广阔社会生活更真实的反映。 第五部:古典美学精神的当代回响——传承与转化的路径 最后一部分是对前文所有观察的总结与升华。本书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虚实相生”、“曲径通幽”等独特的美学原则,分析了这些原则是如何通过意境的营造来超越具体事件的局限,实现永恒感动的。我们考察了传统文学中的“士人情结”——那种在乱世中坚守道德底线、在顺境中保持警醒的复杂心态——对当代文化心理的影响。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古代文本的碎片化阅读,以一种历史的、审美的、哲学的多重维度,重新发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大魅力与不朽价值。它适合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致力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美学思想的研究者。阅读本书,如同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因为工作关系,经常需要和一些年长的业内专家打交道,他们说话时时不时会蹦出一些非常地道的成语,让我有时会跟不上节奏。为了弥补自己的知识短板,我决定系统性地学习一下。这本词典的设计结构非常适合系统学习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母或笔画排序,还可能存在一些主题分类或者文化脉络的梳理(我只是猜测,但它的逻辑性很强),使得学习的路径非常清晰。我发现通过它提供的学习建议,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对话中尝试运用新学的成语,虽然起初有些生硬,但很快就融入自然了。这种从“知道”到“会用”的转变,是其他一些仅仅提供定义和例句的书籍所无法给予的。它真正做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桥接,让我对汉语的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那种沟通无碍的成就感,真是难以言喻。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厚度给震撼了一下,感觉沉甸甸的,内容肯定非常充实。翻阅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收录的成语数量之庞大,简直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袖珍百科全书”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成语,还包含了许多在日常交流中不太常用,但在古典文学或特定语境下非常关键的“冷门”成语,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个成语的来源典故的详细考证,那些小故事生动有趣,读起来就像在听历史课,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有时候,光是读那些典故,就觉得非常享受,远比死记硬背要来得有效率得多。对于备考公务员考试或者文学鉴赏类考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能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传统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内页,排版清晰,字号大小也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特别是那些例句的选取,简直是点睛之笔,让我不仅记住了成语的意思,还能立刻明白它在实际语境中是如何使用的,这对于我这种非母语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之前看过好几本类似的工具书,但大多是偏向学术性的,内容冗长,很多解释都很晦涩难懂,而这本就不同,它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阐述,即使是那些我以前觉得很深奥的成语,现在读起来也觉得豁然开朗。而且,我注意到书里对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区分也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尤为重要,避免了混淆和误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实用性、易读性和专业性于一身的优秀工具书,强烈推荐给所有想深入了解汉语魅力的人。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士,我对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市面上很多成语词典为了追求“全”,往往牺牲了释义的精准度,或者在用例上显得陈旧。然而,这第六版给我的感觉是既扎实又与时俱进。它对于一些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新用法的成语,也进行了审慎的收录和解释,这体现了编者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中对于不同语境下成语细微差别的辨析,比如“精益求精”和“精益求善”在侧重点上的不同,这种细致的区分对于提升文字表达的精准度至关重要。每次在修改稿件时遇到拿不准的成语,翻开它,总能找到权威且清晰的解答,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工具,更像是一位时刻陪伴在侧的语言导师,它的严谨性让我深感信赖。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情怀,想找一本能让我静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韵味的书。这本书的整体氛围非常古典,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不刺手,有一种温润的感觉。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附录,里面收录的一些与成语相关的文化小知识,比如与特定成语相关的节日习俗或者人物轶事,这些内容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我常常是带着泡茶的心情,随便翻开一页,读上两三个成语的故事,就能度过一个非常充实的下午。它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需要“啃”下去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可以随时取阅、细细品味的文化读物。对于那些希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一点文化慢节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