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引论:中国的宪制难题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小农与大国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但,为何宪制?
本书概要
附录: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
第一章: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为什么宗法制?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但必须有精英辅佐——官僚制!
还得分、封、建!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结语
第二章: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父慈子孝”
“兄良弟弟”?其实是“长幼有序”!.
社会和国家视野中的“齐家”
第三章:齐家:男女有别
问题或麻烦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乱伦
“授受不亲”,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乱伦
“夫为妻纲”,规训与制裁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结语
第四章:宪制的军事塑造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从武功到文治
兵制,军权管控和制衡
治国与平天下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功能分析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经验与教训
结语
附录:不该,却被遗忘的
第五章: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大国的疆域构成
西周的分封制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作为边陲的天下
“羁縻”与“改土归流”
结语
第六章: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俸禄制与官僚制
监察与考课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结语
第七章: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问题
既是宪制基础,也是宪制难题
国家主导的超级基础建设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结语: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
第八章:“书同文”和“官话”
问题
书同文
“语同音”的意义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一个迷和一个猜想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士”的塑造
结语:理解文化宪制
附录: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第九章: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伯乐?制度性选拔!
制度演进:推举、察举与科举
经世致用!
精英政治,那也是政治!
最后的评论
第十章:作为制度的皇帝
问题的界定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但……
精英政治的要件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皇权继承的操作难题
作为学术理论概念的皇帝
第十一章:“缺失的”公民?
问题的界定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村民,国人及其他
作为国人
作为村民
结语
结语
理论寓意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再说宪制,事实与规范之间
附录:从历史到理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和判例
索引
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学术化的著作,但读起来却异常流畅,而且充满了启发性。作者从“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个角度切入,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几千年来国家制度的演变脉络。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历史上的制度与现代的宪法概念进行简单套用,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自身独特的制度逻辑和实践经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集权”与“分权”的辩证关系,以及中国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来平衡这两者,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同时,作者对“权力制约”的理解,也与西方模式有所不同,它更多地体现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和制度设计之中。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中国,必须从它的制度入手,而理解它的制度,必须深入到它的历史。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国家制度演变的一扇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国制度的韧性、智慧和独特性。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就是为我这样对宪法理论充满好奇但又觉得晦涩难懂的读者量身定制的。我一直对“宪法制度经验文集”这个概念感到好奇,总觉得它会包含一些不同国家在宪法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而当它与“中国”这个标签结合时,更是让我充满期待。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清晰的结构和严谨的论证所吸引。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任何可能存在的争议,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构建和维护国家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采取的对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验教训娓娓道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关注了制度的“形式”,更深入到了制度的“实质”——即制度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博弈中形成、运作并自我调整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古代“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与现代意义上的宪政原则产生有趣的互动。它不是照搬西方理论,而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土壤中挖掘出独特的制度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宪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条文,更需要结合历史的维度,去体悟制度背后的人性、社会和政治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制度构成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真正能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还能连接到现代宪政理论的书籍却不多。我之前看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大多停留在表面,或者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很吃力。这本书的标题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承诺了“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正是我想了解的核心。而且,它还提到了“罗振宇推荐”,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通俗性和启发性应该会不错,至少不会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确实做到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与地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权力与责任等关键性的制度张力,来展现中国制度演变的逻辑。比如,书中对不同朝代的监察制度、官员选拔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的分析,都非常有深度。它不是简单地描述“有什么”,而是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它还巧妙地将这些历史制度与当代的宪法制度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这让我对中国独特的制度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制度本质的深刻洞察,非常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制度。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穿越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去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社会形态的制度基因。书中对不同朝代的官僚体系、法律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梳理,不仅详实,而且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对制度背后逻辑的挖掘,展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在追求统一、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尤其是作者对“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以及“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的探讨,让我对中国独特的制度演变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现代宪政理论的思考,但它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将中国历史经验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丰富我们对宪政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制度”这个概念有了更宏观、更立体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样的制度格局。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颠覆”的书。我之前对“大国宪制”这个概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西方国家的模式,总觉得中国在现代宪政道路上的探索,或许存在着一些“缺失”或“不足”。但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的深入剖析,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寻找与西方宪政的“一致性”,而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制度实践中,提炼出了它独有的逻辑和运行机制。他展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在集权与地方自治、中央权威与地方精英、社会整合与阶层流动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上,摸索出自己的解决之道。这种“摸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和韧性。书中对一些看似“朴素”但却极其有效的制度设计,比如宗法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及科举制度在打破阶层固化中的意义,都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这些制度,虽然与现代宪法概念在名称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制度,必须首先尊重其历史的独特性,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