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精选系列.精选英汉汉英词典(第4版)(大字本)
作 者:(英)曼瑟 主编,朱*,王良碧,任永长 编译
I S B N :9787100082815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86年6月 第4版
印刷时间:2011-11-1 第1次
字 数: 字
页 数: 633页
开 本: 32开
包 装: 平装
* 价: 65.00元
内容推荐
《精选英汉汉英词典(第4版)(大字本)》此第四版承袭以往各版读、写、说并重的*则,对内容作了必要的修订与增补,所收新词新义包含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科技和电信领域,同时也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以满足当今英语和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收录词语90000条、翻译130,000条,增收新词数百条,覆盖各个领域,新增日常用语及书信范例等附录,方便实用,汉英部分附部首检字表,便于查找所需条目,词目和释义标注繁体汉字以供参考。
目录
前言
英汉词典
用法说明
发音简表
拼写法
词典正文
汉英词典
用法说明
部首检字表
词典正文
附录
售后服务和版本更新的问题,简直让人感到被愚弄。我购买的是声称的“第四版”,但在查阅一些近期发生的国际事件相关的术语时,发现其解释明显滞后。更令人气愤的是,对于一个标榜“商务印书馆”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这种权威机构联合出品的词典,其后续的勘误和电子资源支持显得极其薄弱。我尝试去官方网站寻找是否有配套的APP或在线查询服务来弥补纸质版内容更新慢的缺陷,结果发现相关链接要么失效,要么根本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增值服务。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本词典是不是仅仅是借用了这些大牌的名头,而实际的维护和推广完全不到位。对于这种动辄花费数百元购入的工具书,消费者理应期待一个持续完善和支持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买完就扔在一边的“一次性产品”。这种对消费者投入的不尊重,极大地削弱了我对这个品牌的信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看着眼睛疼。我本来指望它能帮我搞定一些复杂的专业词汇,结果呢?页面布局混乱得一塌糊涂,字体大小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词,周边的例句和解释挤在一起,密密麻麻的,看得我直犯晕。尤其是在需要快速查阅的时候,这种设计简直是效率杀手。而且,纸张的质量也令人失望,那种廉价的印刷感,翻页的时候都有种快要撕裂的错觉。作为一个常年需要依赖工具书的深度学习者,我需要的是清晰、直观、耐用的工具,而不是这种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额外负担的“艺术品”。我甚至怀疑,设计者在排版的时候是不是根本没有考虑过实际的使用体验,完全是把内容一股脑地塞进去,草草了事。对比我以前用过的其他几本词典,这本书在用户友好性上简直是全面溃败,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那些理论知识。
评分这本词典的收录范围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定位极其模糊。你说它是面向初学者的吧,里面又夹杂着大量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解释得也相当高深,新手根本无法理解;你说它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吧,基础词汇的解释又显得过于冗余和浅显,简直是在浪费时间。我试图用它来做一些日常的商务翻译工作,结果发现,很多当前流行的网络用语和新兴行业词汇,它完全没有收录,就像时间停在了十年前。这种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词典,在瞬息万变的语言环境中,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每次查到一个关键点,都得转头去网上搜索最新的语境和用法,这完全违背了我购买纸质词典的初衷——追求权威、全面和即时性。对于需要精准捕捉时代脉搏的译者来说,这本“老古董”更像是一个美丽的收藏品,而不是实用的工作伙伴。我期待的是一个能与时俱进的语言参谋,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知识仓库。
评分关于翻译的精准度,这本书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甚至在某些关键的语境辨析上表现平庸。很多时候,我发现它给出的英译汉或汉译英的对应词,虽然在字面上说得过去,但却完全丢失了原文中微妙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比如,一个在特定语境下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词汇,它可能只会给出一个最中性、最直白的解释,使得译文显得干瘪乏味,甚至在某些关键的交际场合可能导致严重的误解。我尤其关注它对那些多义词的处理,优秀的词典应该详细区分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并提供丰富的例句来佐证。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过于草率,往往将几种截然不同的含义并列,却缺乏足够的辨识度指导。这对于追求高水平、地道表达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困扰。翻译的艺术在于传神,而这本词典似乎更专注于“传形”,实在令人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看起来很厚重,但实用性设计上却存在一些硬伤,使得它的“便携性”和“耐用性”都打了折扣。我经常需要携带它去图书馆或者咖啡馆学习,但它的尺寸和重量,即便是平放使用,也占据了桌面上太多的空间,给学习环境带来了不必要的压迫感。更重要的是,书脊的处理方式非常僵硬,当你试图将它完全摊开到某一页时,书脊处的内容总是会被压得很深,甚至有些接近中缝的文字根本无法看清,强行掰开又怕损伤书本。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到页码的工具书而言,这种“半开”的设计简直是反人类。我更喜欢那种可以完全平铺的骑马钉或胶装方式,这样在做笔记和对比查阅时能更加流畅。总而言之,这本书在从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透露出一种对“工具属性”的漠视,它更像是一件摆设,而不是一个高效的辅助学习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