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全球变暖
  • 环境科学
  • 大气科学
  • 可持续发展
  • 温室气体
  • 气候模型
  • 气候影响
  • 应对气候变化
  • 环境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5730
商品编码:261524556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字数:560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曾用价 9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
开本
作者
装帧 平装
页数 0
字数 560000
ISBN编码 9787030565730


内容介绍
  本书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新结论,同时在多次讲授气候变化科学课程基础上,去伪存真、集思广义编纂而成,是国内第*部针对气候变化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归因、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预估;之后详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内容。本书内容反映了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新进展,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也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应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取向做了深入阐述。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 1
1.1 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系统变化 1
1.2 IPCC和气候变化科学 2
1.2.1 IPCC的组成 2
1.2.2 IPCC的工作规则、程序和机制 2
1.2.3 IPCC评估报告和系列报告 3
1.2.4 IPCC评估报告的意义和作用 4
1.2.5 IPCC AR5及其主要结论 4
1.2.6 IPCC特别报告和方法学报告 8
1.2.7 IPCC工作的综合交叉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8
1.2.8 IPCC的未来发展 8
1.3 气候系统变暖和极端事件 9
1.3.1 独立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各个分量在不同的时空尺度的变化显示,整个气候系统都在变暖 9
1.3.2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10
1.4 自然和人类活动驱动的气候变化 11
1.4.1 气候的自然变率 11
1.4.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2
1.4.3 1750年以来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排放 13
1.5 IPCC社会经济情景沿革 13
1.6 气候模式的发展 14
1.6.1 气候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14
1.6.2 从大气环流模式到地球系统模式 15
1.7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路径 15
1.7.1 气候变化的决策基础 15
1.7.2 通过适应和减排措施等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 16
1.7.3 适应路径和减缓路径的特征 16
1.7.4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等 17
1.8 发展中国家在IPCC活动中的作用 17
1.8.1 发展中国家参与的重要性和IPCC奖学金计划 17
1.8.2 中国的作用和贡献 18
思考题 18
名词解释 19
延伸阅读 19
参考文献 21
附件 22
第2章 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 27
2.1 气候观测系统 27
2.1.1 当代气候观测系统的发展 27
2.1.2 气候系统观测要素与数据集 30
2.2 气候变化长期序列的构建 31
2.2.1 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序列的构建 31
2.2.2 影响气候变化检测的非均一性 32
2.2.3 大气再分析 32
2.3 观测到的大气圈与地表变化 33
2.3.1 大气成分的变化 33
2.3.2 辐射收支变化 34
2.3.3 温度变化 35
2.3.4 水循环变化 38
2.3.5 大气环流 40
2.3.6 急流、风暴轴、天气型 41
2.4 观测到的冰冻圈的变化 43
2.4.1 全球山地冰川变化 43
2.4.2 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变化 45
2.4.3 海冰变化 45
2.4.4 积雪变化 46
2.4.5 北半球多年冻土温度及活动层厚度变化 47
2.4.6 冰冻圈其他要素(河湖冰等)的变化 48
2.5 观测到的海洋变化 48
2.5.1 主要海洋参数的变化 48
2.5.2 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因子及其观测到的变化 49
2.6 地球能量收支变化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分配 50
思考题 52
名词解释 52
延伸阅读 52
参考文献 53
第3章 全新世气候变化 54
3.1 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原理和假设 54
3.1.1 均一性 54
3.1.2 协同性 54
3.1.3 全息性 55
3.1.4 过去气候重建中不确定性 55
3.2 气候变化的形式,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可能驱动 55
3.2.1 气候变化的形式 55
3.2.2 气候的多时间尺度变化 56
3.2.3 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 57
3.3 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定年方法 59
3.3.1 14C 测年法 59
3.3.2 210Pb 测年法 60
3.3.3 137Cs 测年法 60
3.4 代用资料的特征及物理意义 60
3.4.1 冰芯 60
3.4.2 湖芯 61
3.4.3 海洋沉积 61
3.4.4 石笋 62
3.4.5 珊瑚 62
3.4.6 历史文献 63
3.4.7 树轮 63
3.5 气候历史及全新世重大气候事件 63
3.5.1 重建的不同时间长度过去气候变化 63
3.5.2 全新世重大气候事件 66
3.5.3 现代暖期的历史地位 67
思考题 68
名词解释 68
延伸阅读 69
参考文献 70
第4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1
4.1 短寿命化学物质的循环 71
4.1.1 臭氧和气溶胶的源汇 71
4.1.2 臭氧和气溶胶的浓度和分布特点 73
4.1.3 不同RCP 情景下未来变化特点 75
4.1.4 臭氧和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 76
4.1.5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中全球大气化学过程的表达 76
4.1.6 大气环境和气候双赢的减排策略 78
4.2 全球碳循环 78
4.2.1 碳循环及相关过程 78
4.2.2 研究方法 80
4.2.3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碳收支 83
4.2.4 未来全球碳源汇变化 86
思考题 87
名词解释 88
延伸阅读 88
参考文献 89
第5章 气溶胶和云 91
5.1 气溶胶 91
5.1.1 气溶胶的种类和来源 91
5.1.2 气溶胶形成与变化过程 92
5.1.3 气溶胶化学成分的气候学浓度 93
5.2 云 94
5.2.1 气候系统中的云 94
5.2.2 云的辐射气候效应和云的数值模拟 96
5.2.3 雾和霾 96
5.3 气候变化中气溶胶和云的作用 99
5.3.1 气溶胶与辐射的相互作用 99
5.3.2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 100
5.3.3 碳气溶胶与气候变化 101
5.3.4 气候变化一些重要议题中涉及的气溶胶和云问题 102
思考题 104
名词解释 104
延伸阅读 104
参考文献 105
第6章 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 106
6.1 辐射强迫 106
6.1.1 辐射强迫的概念 106
6.1.2 ERF 两种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 108
6.1.3 温室气体的光谱性质和辐射传输模式 109
6.2 当前的人为辐射强迫 110
6.2.1 均匀混合的温室气体 110
6.2.2 大气O3和平流层水汽 111
6.2.3 气溶胶与辐射和云相互作用 112
6.2.4 土地利用 113
6.3 全球平均辐射强迫 113
6.3.1 不同种类物质的辐射强迫 113
6.3.2 辐射强迫历史变化 116
6.3.3 未来的辐射强迫 117
6.4 自然辐射强迫的变化 118
6.4.1 太阳活动 118
6.4.2 火山活动 119
6.5 温室气体排放指标 119
6.5.1 指标的简介 119
6.5.2 全球增温潜能的概念 120
6.5.3 全球温变潜能的概念 120
思考题 122
名词解释 122
延伸阅读 122
参考文献 123
第7章 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 125
7.1 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研究的意义 125
7.2 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的相关统计概念 125
7.2.1 基本概念 125
7.2.2 常用的检测和归因方法 127
7.2.3 气候模式在气候变化归因研究中的作用 128
7.2.4 检测和归因研究的不确定性 128
7.3 对大气中气候变化现象的归因 129
7.3.1 温度变化 129
7.3.2 降水变化 136
7.3.3 大气环流和大气涛动变化 136
7.4 对海洋中的气候变化现象的归因 139
7.4.1 海洋温度和热容量 139
7.4.2 海表面高度的变化 140
7.5 极端事件的归因 141
7.5.1 极端温度 141
7.5.2 极端降水 142
7.5.3 干旱 142
7.6 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与归因 143
思考题 144
名词解释 144
延伸阅读 146
参考文献 146
第8章 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气候系统模式 147
8.1 气候模式简介 147
8.2 模式比较计划及结果在IPCC评估报告中的应用 150
8.2.1 不同全球模式比较计划 150
8.2.2 CORDEX计划 153
8.2.3 在历次IPCC报告评估报告中的应用 153
8.3 气候模式的评估 154
8.3.1 评估方法 154
8.3.2 应用于气候模式评估的观测数据 156
8.3.3 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57
8.4 CMIP5全球模式结果的综合评估 157
8.4.1 大气 157
8.4.2 海洋 158
8.4.3 碳循环和冰雪圈等的变化 159
8.4.4 变率和极端事件 159
8.4.5 在中国区域的评估 160
8.5 区域气候模式及降尺度 161
8.5.1 基本原理 161
8.5.2 发展历史 162
8.5.3 在气候科学和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 162
8.5.4 误差订正简介 164
思考题 164
名词解释 164
延伸阅读 165
参考文献 166
第9章 气候变化的预估 167
9.1 气候变化预估的主要方法 167
9.1.1 年代际气候变化预测及其初始化方法 167
9.1.2 百年气候预估与典型浓度路径 171
9.1.3 气候统计预估 173
9.2 近期气候变化预估 174
9.2.1 预估的近期大气和地表的变化 174
9.2.2 预估的近期水循环变化 177
9.2.3 预估的近期大气环流变化 178
9.2.4 预估的近期极端事件变化 180
9.2.5 预估的近期海洋变化 181
9.2.6 预估的近期冰冻圈变化 182
9.3 长期气候变化 183
9.3.1 预估的长期大气和地表的变化 183
9.3.2 预估的长期水循环变化 183
9.3.3 预估的空气质量变化 185
9.3.4 预估的长期冰冻圈变化 186
9.3.5 预估的海平面变化 188
9.3.6 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长期预估 189
9.3.7 减排与气候变化预估 189
9.4 气候变化预估方法和结论中的主要不确定性 191
9.4.1 预估方法主要不确定性 191
9.4.2 预估结论中的主要不确定性 193
思考题 193
名词解释 193
延伸阅读 194
参考文献 194
第10章 气候现象和相关的区域气候变化 196
10.1 季风系统 196
10.1.1 全球季风 196
10.1.2 亚澳季风系统 197
10.2 热带气候现象 200
10.2.1 Hadley环流 200
10.2.2 ENSO 201
10.3 气候模态 204
10.4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208
10.5 与气候现象相关的区域气候变化预估 211
10.5.1 北极地区 211
10.5.2 南极地区 212
10.5.3 东亚 212
思考题 214
名词解释 214
延伸阅读 215
参考文献 216
第11章 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和IPCC情景 217
11.1 气候变化情景的提出和演变 217
11.1.1 气候变化情景的提出 217
11.1.2 IPCC评估报告中的情景演变 217
11.2 典型浓度路径 219
11.2.1 典型浓度路径(RCPs)的内涵 219
11.2.2 IPCC情景发展与第五次评估报告 221
11.3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222
11.3.1 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 222
11.3.2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设定 223
11.3.3 5个SSPs的主要特征 224
11.3.4 RCPs/SSPs矩阵 226
11.4 情景的应用及SSPs 展望 228
11.4.1 在气候模式和影响模式比较计划中的应用 228
11.4.2 IPCC评估中的应用 229
11.4.3 区域和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230
11.4.4 综合评估模型(IAM)中的应用 232
11.4.5 薄弱环节及未来研究思考 233
思考题 234
名词解释 234
延伸阅读 234
参考文献 234
第12章 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和恢复力 236
12.1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脆弱性评估方法 236
12.1.1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脆弱性的内涵 236
12.1.2 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方法 236
12.1.3 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与归因的方法 239
12.1.4 脆弱性的评估方法 240
12.2 气候变化对主要领域的影响和脆弱性 243
12.2.1 淡水资源 243
12.2.2 陆地生态系统 243
12.2.3 海岸带 244
12.2.4 海洋系统 245
12.2.5 粮食生产系统 246
12.2.6 城市 246
12.2.7 农村地区 247
12.2.8 人类健康 247
12.3 气候变化对主要区域的影响和脆弱性 248
12.3.1 非洲 248
12.3.2 欧洲 248
12.3.3 亚洲 248
12.3.4 大洋洲 249
12.3.5 北美洲 249
12.3.6 中美洲和南美洲 250
12.3.7 极区 250
12.3.8 小岛屿 251
12.3.9 公海 251
12.4 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和归因的主要结论 251
12.5 恢复力与气候变化适应 253
12.5.1 恢复力理念 253
12.5.2 恢复力建设 254
12.5.3 恢复力、气候变化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 254
思考题 255
名词解释 256
延伸阅读 256
参考文献 256
第13章 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 257
13.1 极端事件分类 257
13.2 中国极端事件的基本特征 257
13.3 观测到的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原因 260
13.3.1 过去极端事件的分析 260
13.3.2 极端事件的归因 262
13.4 极端事件变化的预估及其不确定性 263
13.4.1 预估方法、不确定性来源及其量化 263
13.4.2 对极端事件变化的预估结论 264
13.5 IPCC评估极端事件变化的进展 266
13.6 灾害风险管理基本定义 268
13.6.1 灾害预警 268
13.6.2 灾害风险识别 268
13.6.3 灾害风险评估 268
13.6.4 灾害风险区划 269
13.6.5 灾害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 269
13.6.6 灾害风险管理政策范畴 270
13.6.7 风险转移 271
13.7 中国天气气候灾害风险管理、实践及适应措施 272
13.7.1 管理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的国家制度 272
13.7.2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经济社会重点领域 272
13.8 中国应对极端天气气候实践的策略选择 274
13.8.1 降低灾害风险、保障气候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274
13.8.2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战略 275
13.8.3 提升恢复力的能力建设战略 276
13.8.4 综合风险治理战略 277
思考题 277
名词解释 278
延伸阅读 278
参考文献 278
第14章 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 279
14.1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279
14.1.1 适应和减缓的定义 279
14.1.2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280
14.1.3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282
14.2 适应和减缓的协同 282
14.2.1 气候变化的应对框架 282
14.2.2 适应和减缓的互补性 282
14.2.3 适应的特征 283
14.2.4 减缓的特征 287
14.3 适应措施 290
14.3.1 适应的主要做法 290
14.3.2 通过适应进行气候变化风险管理 291
14.3.3 促进适应的政策 292
14.4 减缓措施 293
14.4.1 减缓的目标 293
14.4.2 减缓的主要做法 294
14.4.3 促进减缓的政策 295
14.4.4 减排技术 297
14.4.5 我国的主要行业减排政策 299
14.5 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适应和减缓 302
14.5.1 政策的相关性 302
14.5.2 将适应和减缓纳入可持续发展政策 303
14.5.3 协同效应 304
14.5.4 成本和效益 305
思考题 308
名词解释 308
延伸阅读 308
参考文献 308
第15章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 309
15.1 IPCC评估报告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309
15.1.1 IPCC历次评估报告对公约谈判的影响 309
15.1.2 IPCC评估报告与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 312
15.2 国际气候制度谈判进程的演进 313
15.2.1 国际气候制度的基本要素 313
15.2.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基本内容 313
15.2.3 《京都议定书》及其基本内容 317
15.2.4 双轨谈判与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机制的建立 318
15.2.5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议定书修正案 318
15.2.6 德班增强行动平台与2015年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 319
15.3 公约谈判中的博弈与合作 322
15.3.1 公约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各自解读 322
15.3.2 气候制度构建中的大国博弈 323
15.3.3 主要缔约方的履约形势 324
15.3.4 公约下的相关机制及进展 326
15.3.5 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走向 327
15.4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328
15.4.1 “十一五”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成效 329
15.4.2 “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成效 330
15.4.3 中国国家自主减排贡献 331
15.5 2℃温升控制目标对中国的挑战 332
15.5.1 2℃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的排放空间与路径 332
15.5.2 碳排放权分配原则与方法 333
15.5.3 中国在2℃温升控制目标下的排放空间 333
15.6 中国未来低碳发展与碳排放达峰 333
思考题 334
名词解释 335
延伸阅读 335
参考文献 335
第16章 “未来地球计划” 336
16.1 “未来地球计划”的产生背景 336
16.2 “未来地球计划”组织架构 338
16.3 国际“未来地球计划”工作进展 340
16.3.1 发布《未来地球计划初步设计》 340
16.3.2 发布《战略研究议程2014》 340
16.3.3 转化原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的核心研究计划 341
16.3.4 组建知识行动网络(knowledge-action networks) 341
16.3.5 发起“气候变化背景下我们共同的未来”国际科学大会 341
16.4 中国“未来地球计划”工作进展 342
16.4.1 开展“未来地球计划”的前期工作 342
16.4.2 成立“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 342
16.4.3 组织召开CNC-FE 与国际FE 的联合研讨会 343
16.4.4 组织召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主题论坛 343
16.4.5 组织召开“全球地理信息支持未来地球”国际研讨会 344
16.4.6 组织召开中国及亚太地区城镇化协同设计国际研讨会 344
16.4.7 组织召开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气候变化与恢复力”边会 345
16.5 结语与展望 345
思考题 346
名词解释 346
延伸阅读 346
参考文献 346
缩略语 347
索引 353

在线试读
第1章 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
  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证明,自1750年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CO2 等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和多种化学物质,土地利用、毁林等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在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和水资源短缺、极端事件频发、自然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受到威胁,以及经济损失加大、一些脆弱地区与经济部门的风险增加等,严重制约了各国的发展。因此,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趋势,达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2℃温升目标,时间紧、难度大,减缓行动刻不容缓,各国应按照各自能力原则,共同努力,控制GHGs排放。从国家环境外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国家层面应该制定全面的气候政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未来,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地球气候、环境,保护人类福祉,造福子孙后代。
  1.1 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系统变化
  天气是指短时间尺度内天气各要素的状态,如高温、降水、台风等。气候是指各天气要素在一定时段内的平均状态,常用冷暖干湿来表示。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5 个圈层组成了气候系统。之所以称之为气候系统,是因为这几个圈层都与大气圈互相作用,影响着地球气候状态。换言之,如果不相互影响,就不是气候系统的成员。例如,水圈,水面以其反照率和巨大的冷/热储影响着大气热量平衡,而大气的冷暖变化也影响水循环;冰冻圈的反照率、相变潜热、GHGs 的源汇转化等影响大气圈,而气候的冷暖也直接制约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和发育;生物圈和陆地表面的变化也与气候互相关联。也可以举出不属于气候系统内的一些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释放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火山灰等物质,影响气候;但气候变化,如温度上升、冻土退化却不可能引发火山喷发,所以火山活动不属于气候系统。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5 个圈层的变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将气候变化定义为,气候变化是指可识别的(如使用统计检验)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几十年或更长)的气候状态的变化,包括气候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过程,或是外部强迫如太阳周期、火山爆发,或者是人为地持续改变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形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简称《公约》或《气候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到的在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由此可见,UNFCCC 对可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可归因于自然原因导致的气候变率作了明确区分。
  气候系统5 个圈层中的任何一个圈层的变化都应当视之为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不仅仅表现在器测数据显示的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海洋热含量增加,冰川退缩、多年冻土活动层加厚、积雪和海冰范围缩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都属气候变化的范畴。
  1.2 IPCC 和气候变化科学
  IPCC 是现代气候变化科学的代名词,是气候变化科学*具代表性的一支力量。从1988年起,每6~7年,全世界近千名在气候系统各圈层和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科学家,将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联系,对过去一段时间各国研究进展进行评估,为UNFCCC 谈判提供科学依据。这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结合的方向,是当代环境科学的一个“新常态”,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气候变化科学”。
  1.2.1 IPCC 的组成
  全会(IPCC Session)是IPCC *高决策机构,负责审查和修改程序,批准预算,批准并授权编写评估报告。联合国196 个成员都是IPCC 全会成员。
  IPCC 主席团由主席、秘书长、各工作组和清单专题组联合主席,以及IPCC 副主席和工作组副主席约30 人组成,在全会闭幕期间履行全会职责。IPCC 自第五次评估报告(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开始组建了“核心小组”(ExCom),由IPCC 主席、副主席,工作组和清单专题组联合主席及秘书长组成。ExCom 定期召开会议或网络会议,讨论重大问题。
  主席团组成须确保WMO 的六个区域都有代表参加。IPCC 各工作组和专题组设两名联合主席,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担任,专家作者队伍由各国政府推荐、主席团审查批准组成。IPCC 主席团、工作组和清单专题组联合主席及其主席团,以及作者队伍的组成须保持地理平衡,即政治平衡,须统筹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科学家的参与。IPCC 还强调女性科学家的参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女科学家。
  2015年10 月5~8 日在克罗地亚(Croatia)的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召开了IPCC 第42 次全会,全会讨论并选举产生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主席团。至此,IPCC AR5 胜利完成历史使命,AR6 开始启动运行。
  1.2.2 IPCC 的工作规则、程序和机制
  IPCC 为决策者提供当前国际科技界对气候系统变化科学*新认知的综合说明,即评估报告(assessment report,AR)和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SPM),前者可称为主报告或根报告。编写报告的工作原则是“严格(rigor)、确凿(robustness)、透明(transparency)、全面(comprehensiveness)”。
  IPCC 报告内容不得有政策倾向,作者对政策选择须持中立立场,提供的几种可能由决策者选择决定。报告不提倡特定的观点或行动,也不要求各国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按照程序,IPCC 评估报告要经过严格审查和反复修改。审查包括专家和同行评审,也包括政府评审。科学家和其他界别的专家均可应邀参加评审。IPCC 召开全会,和作者对话、协商,审查和批准报告。在对话和讨论中科学家拥有对科学准确性解释的决定权。全会在认为有必要提供独立的科学信息和咨询时,可以安排编写“特别报告”和“技术报告”。全会还通过其有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学工作,为《公约》提供支持。
  1.2.3 IPCC 评估报告和系列报告
  IPCC 全会做出决定后,各工作组先分别召开编写大纲规划会议(scoping meeting),旋即组织各国政府推荐科学家,经遴选组成写作队伍,对经同行专家审稿后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献展开评估。评估报告须将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在哪些方面已达成共识,还有什么分歧,哪些方面还要继续研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风险等告诉决策者和读者。
  评估工作分三个工作组和一个清单专题组。第*工作组(WGI)负责评估气候系统变化的科学进展;第二工作组(WGII)评估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影响、脆弱性和适应;第三工作组(WGIII)负责评估限制GHGs 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选择方案。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Task Force on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TFI)负责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工作。
  三个工作组先后发布各自的评估报告、技术摘要(technical summery,TS)、SPM和常见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FAQ)组成的工作组的评估报告。在IPCC 主席领导下,三个工作组合作,共同完成综合报告(synthesis report,SYR)。工作组和综合报告的SPM 经IPCC 全会逐行审查,达成共识通过后,评估报告即告批准完成。
  IPCC 已于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分别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期间,应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并经IPCC 全会批准,还组织编写了11 部特别报告、6部技术报告和11 部方法学报告(methodology report),具体见附件三。
  IPCC AR6 已于2017年正式启动,主要任务是。
  (1)修改方法学报告,题目为《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方法学报告》(2019年修订),其结构与2006年《指南》格式相同,内容包括概述,常规指南和报告,能源,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及废弃物等6 章。
  (2)编写三个特别报告。特别报告一是《全球温升1.5℃》,副标题为“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全球响应背景下,IPCC 关于较工业化前全球温升1.5℃的影响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特别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框架与背景、可持续发展下实现温升1.5℃的减缓路径、全球温升1.5℃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响应措施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消除贫困和减少不公平等6章。报告将于2018年年底完成。特别报告二是《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主要内容包括框架和背景,高山、极地地区,海平面上升及对低地、海岸带和社区的潜在影响,变化中的海洋、海洋生态系统及其依赖型社会,以及极端事件、突变和风险管理等6 章。计划2019年9 月完成。特别报告三是《气候变化与陆地》,副标题为“IPCC 关于气候变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特别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框架与背景,陆-气相互作用,荒漠化,土地退化,粮食安全相互关联、协同效应、权衡与综合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决策与可持续发展等7 章。三个特别报告将于2018~2019年9 月完成。
  1.2.4 IPCC 评估报告的意义和作用
  1990年以来,IPCC 历次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都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权**文件,为国际社会各界广泛接受。评估报告科学性强,共识性高,也是各国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建立制度和采取行动的重要科学依据。
  IPCC 于1990年发布的第*次评估报告(the First Assessment Report,FAR),阐明了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促进了政府间的对话,推动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气候大会的成功召开,促使联合国大会做出制定《公约》的决定。1995年发布的第二次评估报告(the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SAR)为系统阐述公约*终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为1997年《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KP)谈判成功奠定了科学基础。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TAR)的发布,为制定国际气候变化政策,满足《公约》的目标,提供了客观的科学信息,推动了《公约》谈判的进程。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AR4),阐述了过去五年气候变化科学的新认知,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等研究进展。AR4 的问世导致气候变化问题在全世界迅速升温,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气候变化决策和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2014年11 月1 日在哥本哈根批准通过的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综合报告(SYR),为国际社会采取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信息。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将在2018年UNFCCC 第28 次全体缔约方大会(28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 28)上回答相关的问题,将为2023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33 次全体缔约方大会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1.2.5 IPCC AR5 及其主要结论
  IPCC AR5 由三个工作组各自的报告、技术报告(TS)、决策者摘要(SPM),以及IPCC 综合报告(SYR)和两个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SR)组成。
  AR5 是迄今IPCC 动员的国家和科学家参加*多的一次评估活动,全世界有近一半的国家和地区,800 多名科学家参加了编写工作。
  WGI 由来自39 个国家的259 名专家组成,成稿过程中共回答同行专家和各国政府的质疑54677 条,整理使用了约200 万GB 字节的气候模式资料,引用科学文献超过9200个;WGII 由70 个国家的309 名专家组成,回答质疑50444 条,引用12000 多个科学文献;WGIII 的235 名作者来自57 个国家,回答质疑38315 条,分析了约1200 个社会经济情景,引用各类文献约10000 条。综合报告是在三个工作组报告基础上、由51 名作者组成的核心写作小组和18 名特邀写作组成员在2013~1014年共同完成,作者来自18个国家,回答质疑5944 条。《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SRREN)有147 名专家参加,回答质疑24766 条;《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Managing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SREX)有220 名专家参加,回答质疑18611 条。
  第*、第二、第三个工作组的评估报告和综合报告分别于2013年9 月30 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2014年3 月31 日在日本横滨,2014年4 月12 日在德国柏林和2014年11月1 日在丹麦哥本哈根经IPCC 全会审查、批准通过。SRREN 和SREX 则分别于2011年5 月10 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和2011年11 月18 日在乌干达坎帕拉被IPCC 全会批准通过。
  IPCC AR5 报告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三条信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系统毋庸置疑;人类对气候的影响越大,则面临的风险也越高、越广泛,许多影响是不可逆的;我们还是有可能想出办法限制气候变化,构建一个繁荣、可持续的未来。
  三个工作组报告的主要结论如下。
  (1)AR5 WGI 确认,独立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各要素结果表明,全球变暖没有停滞。人类活动排放GHGs 释放的额外热量的93%被海洋吸收(综合报告将此值修正为94%,见后文)、3%加热了陆地生态系统、3%加热冰冻圈,只有1%用来加热大气圈。在全球尺度上,1950年以来的暖昼和暖夜的数量、部分地区热浪频率、强降水事件、干旱、热带气旋和风暴等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都与气候变暖相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大西洋*强热带气旋的频率和强度已增加。预估未来上述事件的强度和频率都将上升。
  (2)CO2 的累积排放量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关键。要限制气候变化,必须大幅度持续减少GHGs 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的人为CO2 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 GtC(3670 Gt CO2)以内,人类有大于66%的可能性把2100年温升控制在2℃(相对1861~1880年)以内。如果按RCP 2.6 考虑非CO2 强迫,那么这个上限将降至790 GtC(2900 Gt CO2)。1870~2011年人类已经排放了515 GtC(1890 Gt CO2),未来留给人类的排放空间极其有限。
  (3)WGII 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认为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强烈且复杂,人类系统的某些变化也归因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热浪、干旱、洪水、森林火灾等)对某些生态系统和许多人类系统的脆弱性、暴露度都有显著影响,这也与许多国家在某些领域和区域的适应能力低下相一致。自然灾害给贫困居民群体增加了额外负担,生活负面变化的威胁倍增。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包括具有协同效益的针对其他目标的各项行动。现有战略和行动可以提高应对未来各种可能条件下的气候恢复力,气候恢复力路径应当是适应与减排的结合,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速率及其影响规模。由于减排GHGs 会降低增暖的速率和幅度,所以可能会将对某一特定气候变化水平的适应时间增加数十年。另外,更大的气候变化速率和幅度很可能会超过适应极限。经济、社会、科技、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转型可以是支持气候恢复能力的一条路径。通过自适应学习、提高科学知识、有效适应和减缓措施,以及降低风险的其他选择,气候恢复力路径就可能达到一个恢复力更强的世界(图1.1)。
  图1.1 机会空间和气候应变能力路径(引自IPCC WGII AR5 SPM)
  (a)我们的世界受到多个压力源的威胁,这些压力源从多个方面影响了恢复能力,这里仅列出了生物物理和社会压力源。压力源包括气候变化、气候变率、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退化、贫困和不平等以及文化因素。(b)机会空间指会引起一系列(c)未来可能情况的决策点和路径,这些未来可能情况的应变能力和风险程度各不相同。(d)决策点通过机会空间引起行为或不采取行动,这些决策点共同构成了管理或无法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过程。(e)通过各自适应学习、提高学习知识、有效地适应和减缓措施、记忆降低风险的其他选择,机会空间中的气候恢复能力路径(绿色)能引向一个恢复能力更强的世界。(f)降低恢复能力的路径(红色)可能涉及减缓不足、适应不良、无法学习和使用知识,以及其他降低恢复能力的行动:这些路径造成的未来可能情况是不可逆转的
  WGIII 评估GHGs 的减排及其在各领域的减排措施。如果到2100年将GHGs 浓度控制在450 ppm CO2 当量以内,相对于1750年人为GHGs 排放引起的温升不超过2℃的目标就有实现的可能;如果2100年GHGs 浓度达到530~650 ppm CO2 当量,则多半不可能将温升控制在2℃水平;如果超过650 ppm CO2 当量,2℃温升目标不能实现。如果到2100年CO2 当量浓度低于430 ppm,则温升可能不超过1.5℃。如果还不立即采取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的书籍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将详细描述本书所涵盖的内容,但不会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本身,而是侧重于其主题、结构和目标读者。 --- 图书简介:探寻地球系统的深层脉动——《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导言: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这一当代全球议题的核心,已不再是遥远的科学预测,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现实。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到海平面的缓慢攀升,地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正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暴露出来。要理解这些变化,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跨学科的视角。《气候变化科学概论》正是一本旨在为读者构建这一基础知识体系的权威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耸人听闻的预言书,而是一份严谨、客观的科学陈述。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剖析了地球气候系统的基本原理,追溯了自然气候变率的历史长河,并系统地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如何成为主导气候变化的关键驱动力。本书的叙事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力求让每一位对地球未来抱有责任感的读者,都能在科学的框架下,清晰地认识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 第一部分:气候学的基石——构建理解世界的框架 本书伊始,将读者带入气候科学的核心领域。我们首先会深入探讨大气环流、海洋热力学以及地表能量平衡等基础概念。气候并非简单的天气叠加,而是一个由复杂反馈机制驱动的动态系统。本部分将详尽解释温室效应的物理基础,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本质差异,并介绍关键的气候变量——如温度、降水、风场和辐射通量——是如何在全球尺度上相互作用的。 此外,我们将回顾地球气候史的宏大叙事。通过冰芯记录、沉积物分析和古气候代用资料,读者将了解到地球在漫长地质时期内所经历的冰期与间冰期循环。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评估当前人类活动引起的变暖速度和幅度,从而判断其异常性。自然界的“噪音”与人类的“信号”必须被清晰地区分开来,而这正是气候科学的精髓所在。 第二部分:驱动力的解析——人类世的足迹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驱动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我们将详细梳理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的生命周期、主要排放源及其在大气中的辐射强迫效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排放清单,而是对碳循环、氮循环等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深刻剖析,展示了人类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缓冲能力。 除了温室气体,气溶胶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些微小颗粒物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以及它们对云层形成的复杂调控,构成了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不确定性来源。本部分将全面覆盖人为强迫因子,并引入“气候敏感性”这一核心参数,解释地球系统对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长期响应能力。 第三部分:观测与归因——证据链的构建 科学的严谨性建立在可靠的观测数据之上。《气候变化科学概论》投入大量篇幅介绍现代气候监测的网络与技术。从地面气象站到卫星遥感,从海洋浮标到全球再分析数据,读者将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构建起一个覆盖全球、长期稳定的气候记录体系的。 归因科学是本书最具说服力的篇章之一。如何确定观测到的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气候模式(Climate Models)的工作原理、它们的验证过程以及它们在分离自然变率和人为信号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比“只含自然因素”和“包含人为因素”的模拟结果,本书将清晰地展示人类信号如何从背景噪音中凸显出来,为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撑。 第四部分:影响的深度与广度——从极地到热带的连锁反应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本书将系统梳理这些连锁反应。我们将探讨冰冻圈的退缩——包括冰川消融、永久冻土融化及其对全球碳预算的潜在反馈;我们将分析海平面上升的驱动力(热膨胀与冰盖融化),以及这对沿海生态系统和人类聚居地的威胁。 同时,本书不会忽略对生物圈、水循环和极端事件的影响。从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冲击,到区域性干旱和洪涝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读者将看到气候变化如何重塑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不是单一的温度上升,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系统性压力。 目标读者群与本书价值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面向所有希望超越媒体标题、掌握气候变化科学核心知识的求知者。无论您是环境科学、地理学、工程学、公共政策领域的学生或专业人士,还是仅仅对地球的未来感到关切的普通公民,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个全面、平衡且基于事实的知识平台。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清晰的结构和对复杂概念的精准阐释,它旨在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辨别科学信息,并为未来基于科学的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解气候变化,是理解我们所处时代最紧迫挑战的第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如同一个经验老道的交响乐指挥家。开篇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令人感到焦虑的科学数据,而是采取了一种极为温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从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古老纠葛谈起,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这种铺垫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读者的心理门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在听一位充满激情的历史学家讲述地球的故事。随着章节的推进,论证的密度和复杂性开始逐步增加,但作者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小高潮”,比如对某个关键实验结果的深入剖析,或是对某个争议性观点的巧妙梳理,这使得阅读的张力得以保持。最让我佩服的是,当涉及到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化学过程时,作者展现了非凡的文学功底,他会使用一系列生动的类比——比如将大气层的能量循环比作一个巨大的、失衡的“温室厨房”——这些比喻不仅准确传达了科学原理,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的结构安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象征着冰川消融的白色和代表极端天气的橙色线条,那种强烈的对比感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带有轻微纹理的环保纸张,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觉内容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排版上,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拉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极其精美,色彩过渡自然,数据可视化做得非常专业,一些复杂的模型和趋势图都被简化得清晰明了,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的是,在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旁边,还配有小小的、精心设计的旁注,像是与作者在进行私密的对话,引导我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载体,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光是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在细节之处体现出的匠心,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那种未曾翻开时,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美学的满足感是同步升温的。

评分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在严谨与亲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我读过太多关于环境科学的书籍,它们要么是学术术语堆砌的“天书”,要么就是过度情绪化的“说教文”。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他的措辞精准且毫不含糊,在引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时,他能准确无误地使用专业术语,这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但一旦发现读者的思维可能会偏离轨道,他会立刻切换到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的口吻,仿佛是邻家那位见识广博的长者在为我讲解难题。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不确定性时的态度。面对科学界尚未完全定论的部分,他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的霸道,而是坦诚地展示了不同的模型和观点,并清晰地指出哪些是共识,哪些仍是前沿探索的区域。这种对知识边界的尊重,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作者及其论述的信任感,让我感觉自己是参与到一场诚实的对话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

评分

这本书在对全球不同地区影响的描述上,展现了惊人的广度和深度。它跳脱了仅仅关注北半球工业化国家的传统视角,而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那些最脆弱、受冲击最大的社群。例如,书中关于太平洋岛国上升海平面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生存困境的记述,极其细腻和富有同情心,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紧迫感和哀伤,远非冰冷的数据报告所能传达。作者似乎亲自走访了这些地方,捕捉到了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一个渔民如何眼睁睁看着赖以为生的珊瑚礁白化,一个内陆社区如何因为季风模式的改变而面临饥荒。这种微观叙事与宏观气候模型之间的交织,让抽象的“全球变暖”概念变得具象化、可感化。它不仅仅是在告诉我“温度上升了多少度”,更是在让我体会到,这种变化具体意味着什么——是家园的淹没,是传统的断裂,是生存希望的渺茫。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使得全书的立意得到了升华。

评分

我最为赞赏的是这本书对于“行动与希望”的探讨。在面对如此宏大的环境危机时,许多书籍往往在后半部分陷入无力的悲观,让读者感到无所适从。但这本书处理得极为高明,它没有回避问题的严峻性,但在最后一部分,它将焦点从“危机”巧妙地转向了“潜力”和“解决方案”。作者详尽地梳理了各个领域——能源转型、碳捕获技术、城市规划、乃至国际政策合作——最新的创新进展。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个人在这一转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但这种强调并非建立在道德绑架之上,而是基于对技术可行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客观分析。读完最后几章,我没有被压垮,反而产生了一种被赋权的感觉,仿佛手中握着一份切实可行的路线图,而非只是一个灾难预警。它让人相信,人类的智慧和集体行动的力量,依然是扭转局势的关键变量,这使得全书的收尾充满了积极而务实的建设性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