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6版) 心理学 书籍

变态心理学(第6版) 心理学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
  • 心理疾病
  • 精神障碍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行为科学
  • 第六版
  • 书籍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蚂蚁兵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8385
商品编码:26308532374
丛书名: 变态心理学 第6版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    名:变态心理学(第6版,DSM-5更新版)中文版

作  者:苏珊·诺伦-霍克西玛

I S B N :9787115448385

出 版 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01日

印刷时间:2017年07月01日

字  数:840000字

页  数:612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1400g

定  价:128元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们会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为什么有些人对社交感到焦虑和恐惧?我们在经历创伤后为什么难以走出阴影?为什么有些人自恋而有些人自卑?赌博和毒品为什么让人上瘾?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异常的体验,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家人和朋友。异常心理和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变态心理学(也译作异常心理学)是对各种异常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苏珊?诺伦-霍克西玛是该领域的领军者,曾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她所著的《变态心理学》(第6版)是美国高校中广泛采用的变态心理学教材。作者基于新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以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连续谱模型为视角,结合相关个案和前沿研究,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诊断、成因和治疗手段。作者始终强调心理障碍的连续性,即正常与异常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同时注重实证性和整合,关注文化和性别的作用。第6版不仅根据DSM-5进行全面修订,对章节进行重新编排,而且书中详细列出了DSM-5诊断标准以及相对于DSM-IV-TR的变化。此外还更新了300多篇参考文献,其中80%都是2010年之后的文献。

《变态心理学》(第6版)既是一部科学、严谨的科学著作,而其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以及贯穿全书的人物、个案研究、灰色地带、批判性思考等各种专栏和图表,也会让读者对心理障碍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进入心理障碍者的主观世界。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工作者在实践中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普通读者正确地认识异常心理和行为。

作者简介

苏珊· 诺伦-霍克西玛(1959—2013)生前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和耶鲁大学,曾担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是知名的学者、教师、导师和学界。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她的研究极大地影响了专业领域对于妇女和女孩抑郁的看法,她提出了关于思维反刍和抑郁的开创性理论,影响了其后不计其数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贡献。她曾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APA)2分支颁发的David Shakow早期成就奖,美国心理学协会女性委员会颁发的杰出领导奖,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颁发的James Mckeen Cattel会员奖以及美国国家精神健康委员会颁发的研究生涯奖等。此外,她还是《临床心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的创刊主编,该期刊目前是临床心理学领域引用率高的期刊。

目 录

前 言 XI

1 异常心理和行为一瞥2

2 异常的理论与治疗26

3 异常的评估与诊断64

4 研究方法90

5 创伤、焦虑、强迫及相关障碍116

6 躯体症状障碍和分离障碍166

7 心境障碍和自杀192

8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38

9 人格障碍276

10 神经发育障碍与神经认知障碍308

11 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348

12 进食障碍368

13 性障碍398

14 物质使用和赌博障碍432

15 健康心理学472

16 精神健康与法律506

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讨论 526

术语表 531

参考文献 553

编辑后记 610

..................


《人类行为的奥秘:探索心智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变态心理学”的著作,也无意去评判或界定何为“正常”或“异常”的心理状态。相反,它是一次关于人类心智复杂性的宏大探索,旨在勾勒出意识、情感、认知、动机以及社会互动等构成我们内在世界和外在行为的核心要素。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驱动人类行动的深层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在个体与群体层面交织、碰撞,最终 shaping 了我们的经验和存在。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认知与情感的交响 心智的运作,如同精密的仪器,其基础是认知过程。我们将深入探讨知觉,这一我们感知世界、构建现实的起点。从接收感官信息到大脑对其进行加工、解释,知觉的过程充满了奥秘。我们如何从纷繁的刺激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色彩、声音、气味、触感,以及更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被编码和理解的?我们将审视注意力机制,它是如何帮助我们筛选信息,将有限的认知资源聚焦于当下最重要的事物,而又如何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发生偏离,导致我们错过关键细节,或被无关紧要的事物所吸引。 记忆,作为我们过往经验的宝库,是理解自我和适应环境的关键。本书将梳理不同类型的记忆,从短暂的瞬时记忆到长久储存的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并探讨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我们将追溯记忆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可能发生遗忘、扭曲,甚至伪造。这些记忆的运作机制,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个人叙事,更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和对未来的预期。 学习,则是心智不断适应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将考察不同学习理论的精髓,包括行为主义对联结和强化的解释,认知主义对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关注,以及建构主义强调的主动探索和知识的个性化构建。理解了学习的原理,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个体如何获取新技能、新知识,如何改变行为模式,以及教育和培训的有效性根植于何处。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和交流的桥梁,其复杂性令人着迷。我们将探究语言的发生、发展,以及它如何与我们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连。从语音的辨识到语法结构的理解,再到语义的把握和语用的灵活运用,语言能力的背后是高度复杂的神经机制和认知策略。语言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更是我们构建意义、表达情感、形成社会联系的重要媒介。 然而,认知并非孤立存在。情感,是人类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我们将审视情感的生理基础,探索情绪产生的神经通路和生化机制。同时,我们将考察情绪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从驱动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到影响我们决策、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情感。我们将探讨诸如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恋等基本情感的普遍性,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如何塑造我们对情绪的表达和解读。 第二部分:内在的驱动力——动机与人格的探索 是什么驱动着我们去行动?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独特,区别于他人?动机,是理解行为的原动力。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动机理论,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睡眠),到更高级的心理需求(如成就感、归属感、自主感)。我们将审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对我们行为的持久影响。无论是追求卓越的抱负,还是对未知的好奇心,动机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目标、毅力和选择。 人格,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核心。我们将审视关于人格的经典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潜意识冲突和早期经验的观点,人本主义对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的强调,以及特质理论对稳定行为模式的归纳。我们将探讨人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哪些因素——基因、环境、经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理解人格的构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行为模式,并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部分:心智的互动——社会与人际的景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心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被塑造和发展。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视角,来理解我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我们将考察社会认知,即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及社会情境。我们会审视从众、服从、偏见、刻板印象等现象,分析群体压力如何影响个体的判断和行为,以及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探讨吸引力的法则,是什么让我们对他人生出好感?我们将考察沟通的艺术,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亲密关系的发展,从初识的互动到长久的承诺,经历了哪些阶段?我们将审视冲突的产生与解决,以及同理心和情感智慧在维系健康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心智的拓展——意识、发展与未来 意识,这一我们最熟悉又最神秘的领域,将是本书的另一重要议题。我们将探讨意识的本质,意识状态的多样性,以及它如何与觉醒、睡眠、梦境等状态相关联。我们将审视意识在信息整合、决策制定和自我反思中的作用。 发展心理学,带领我们穿越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垂暮的老人。我们将考察人类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轨迹。从婴儿期的依恋和探索,到青少年期的身份认同和独立,再到成年期的职业发展和家庭建立,以及老年期的智慧和接纳,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本书将展望心智科学的未来。随着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计算心理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大脑和心智的理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我们将探讨这些前沿领域如何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新的工具和见解,以及未来心智科学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和机遇。 结语:一部关于“人”的书 《人类行为的奥秘》是一部关于“人”的书。它不设评判,不划界限,而是以开放和探索的态度,试图理解人类心智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普遍性。它邀请读者踏上一次深入自我和认识他人的旅程,去发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去理解情感与认知的交织,去感受社会联结的力量,并最终去欣赏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形式所蕴含的无尽魅力。无论您是对人类思维的运作机制感到好奇,还是希望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个引人入胜且富有启发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以为,《变态心理学》这类书籍可能会充斥着猎奇和耸人听闻的描述,但《变态心理学(第6版)》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预设。它以一种极为专业和学术的口吻,系统地梳理了人类心理偏离常轨的方方面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病因学说以及治疗方法,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理论视角的探讨,比如从生物学角度分析遗传和神经递质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阐释童年经历和认知模式的作用,再到从社会文化角度审视环境因素的塑造。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不再将心理异常简单地归咎于个体的“问题”,而是认识到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现象。尽管书中不乏对一些令人不安的心理状态的描述,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克制和客观,始终围绕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展开,让我能够冷静地学习和思考。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更加审慎、包容和富有同理心的视角来理解人。

评分

这本《变态心理学(第6版)》真是让我颠覆了许多刻板印象!一直以为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那些极端、骇人的犯罪者,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涵盖的范围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和精细。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制造猎奇感,而是以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循序渐进地剖析了各种心理异常现象。从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再到如今的神经科学的介入,它清晰地梳理了心理学界对这些议题的探索历程,让我看到了学科发展的脉络。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症状和诊断,更注重探讨这些异常的成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基因、大脑结构、神经递质)、心理学因素(童年创伤、认知偏差、人格特质)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它鼓励读者从多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将“变态”二字贴在某些群体身上。虽然有些案例分析确实涉及了令人不安的内容,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专业,侧重于解释背后的心理机制,而不是煽情。这本书让我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个体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证据,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心理世界深层奥秘的大门。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不同寻常”的心理现象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而这本《变态心理学(第6版)》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与其他通俗心理读物不同,这本书更加侧重于理论的深度和研究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罗列案例,更是系统地梳理了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当前的研究前沿。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深入剖析,从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到其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基础,再到影响其发展和维持的社会心理因素,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对于诊断分类的讨论,也让我了解到DSM等诊断系统是如何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一些令人不安的心理机制和病理表现,但作者的写作风格保持了高度的专业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戏剧化处理。它更像是在为我构建一个关于心理异常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标签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不正常”的心理,它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正常”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我之前对于“变态心理学”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认为它只是研究那些极端行为的学科。但通过阅读《变态心理学(第6版)》,我才真正领略到它的博大精深。它以一种严谨而系统的态度,深入探讨了各种心理失调的可能性,从轻微的焦虑、抑郁,到更为复杂的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书中对于不同理论学派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心理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读和研究方法,比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以及生物学模型等,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心理异常的成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病理本身,而是探讨了这些心理失调与个体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生理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包容、更理解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与我们认知或行为模式不同的人,而不是轻易地去评判。这本书让我对人类心理的脆弱性和韧性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变态心理学(第6版)》是一次挑战我固有认知的深刻体验。我原本对这类书籍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有些畏惧的心态,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发现它并非如我想象的那般“耸人听闻”。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地图,引导我穿越人类心理的幽暗地带,去理解那些偏离常轨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书中对于各种心理障碍的界定和分类,非常清晰且有条理,让我能够区分不同的病症,了解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而且,它并没有止步于描述“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从遗传、环境、认知、情绪等多个层面去解释可能的影响因素,这让我意识到,许多心理问题并非个体“选择”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书中对于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的介绍,也让我对当前的临床实践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有些内容涉及一些较为极端的案例,但作者的处理方式相当客观,注重科学分析,让我能够保持一种冷静的视角去审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好奇心,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更具同理心和科学精神的思考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