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变态心理学(第6版,DSM-5更新版)中文版
作 者:苏珊·诺伦-霍克西玛
I S B N :9787115448385
出 版 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01日
印刷时间:2017年07月01日
字 数:840000字
页 数:612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1400g
定 价:128元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们会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为什么有些人对社交感到焦虑和恐惧?我们在经历创伤后为什么难以走出阴影?为什么有些人自恋而有些人自卑?赌博和毒品为什么让人上瘾?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异常的体验,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家人和朋友。异常心理和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变态心理学(也译作异常心理学)是对各种异常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苏珊?诺伦-霍克西玛是该领域的领军者,曾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她所著的《变态心理学》(第6版)是美国高校中广泛采用的变态心理学教材。作者基于新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以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连续谱模型为视角,结合相关个案和前沿研究,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诊断、成因和治疗手段。作者始终强调心理障碍的连续性,即正常与异常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同时注重实证性和整合,关注文化和性别的作用。第6版不仅根据DSM-5进行全面修订,对章节进行重新编排,而且书中详细列出了DSM-5诊断标准以及相对于DSM-IV-TR的变化。此外还更新了300多篇参考文献,其中80%都是2010年之后的文献。
《变态心理学》(第6版)既是一部科学、严谨的科学著作,而其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以及贯穿全书的人物、个案研究、灰色地带、批判性思考等各种专栏和图表,也会让读者对心理障碍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进入心理障碍者的主观世界。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工作者在实践中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普通读者正确地认识异常心理和行为。
作者简介
苏珊· 诺伦-霍克西玛(1959—2013)生前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和耶鲁大学,曾担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是知名的学者、教师、导师和学界。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她的研究极大地影响了专业领域对于妇女和女孩抑郁的看法,她提出了关于思维反刍和抑郁的开创性理论,影响了其后不计其数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贡献。她曾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APA)2分支颁发的David Shakow早期成就奖,美国心理学协会女性委员会颁发的杰出领导奖,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颁发的James Mckeen Cattel会员奖以及美国国家精神健康委员会颁发的研究生涯奖等。此外,她还是《临床心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的创刊主编,该期刊目前是临床心理学领域引用率高的期刊。
目 录
前 言 XI
1 异常心理和行为一瞥2
2 异常的理论与治疗26
3 异常的评估与诊断64
4 研究方法90
5 创伤、焦虑、强迫及相关障碍116
6 躯体症状障碍和分离障碍166
7 心境障碍和自杀192
8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38
9 人格障碍276
10 神经发育障碍与神经认知障碍308
11 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348
12 进食障碍368
13 性障碍398
14 物质使用和赌博障碍432
15 健康心理学472
16 精神健康与法律506
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讨论 526
术语表 531
参考文献 553
编辑后记 610
..................
我曾以为,《变态心理学》这类书籍可能会充斥着猎奇和耸人听闻的描述,但《变态心理学(第6版)》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预设。它以一种极为专业和学术的口吻,系统地梳理了人类心理偏离常轨的方方面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病因学说以及治疗方法,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理论视角的探讨,比如从生物学角度分析遗传和神经递质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阐释童年经历和认知模式的作用,再到从社会文化角度审视环境因素的塑造。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不再将心理异常简单地归咎于个体的“问题”,而是认识到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现象。尽管书中不乏对一些令人不安的心理状态的描述,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克制和客观,始终围绕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展开,让我能够冷静地学习和思考。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更加审慎、包容和富有同理心的视角来理解人。
评分这本《变态心理学(第6版)》真是让我颠覆了许多刻板印象!一直以为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那些极端、骇人的犯罪者,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涵盖的范围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和精细。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制造猎奇感,而是以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循序渐进地剖析了各种心理异常现象。从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再到如今的神经科学的介入,它清晰地梳理了心理学界对这些议题的探索历程,让我看到了学科发展的脉络。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症状和诊断,更注重探讨这些异常的成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基因、大脑结构、神经递质)、心理学因素(童年创伤、认知偏差、人格特质)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它鼓励读者从多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将“变态”二字贴在某些群体身上。虽然有些案例分析确实涉及了令人不安的内容,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专业,侧重于解释背后的心理机制,而不是煽情。这本书让我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个体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证据,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心理世界深层奥秘的大门。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不同寻常”的心理现象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而这本《变态心理学(第6版)》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与其他通俗心理读物不同,这本书更加侧重于理论的深度和研究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罗列案例,更是系统地梳理了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当前的研究前沿。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深入剖析,从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到其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基础,再到影响其发展和维持的社会心理因素,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对于诊断分类的讨论,也让我了解到DSM等诊断系统是如何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一些令人不安的心理机制和病理表现,但作者的写作风格保持了高度的专业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戏剧化处理。它更像是在为我构建一个关于心理异常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标签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不正常”的心理,它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正常”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我之前对于“变态心理学”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认为它只是研究那些极端行为的学科。但通过阅读《变态心理学(第6版)》,我才真正领略到它的博大精深。它以一种严谨而系统的态度,深入探讨了各种心理失调的可能性,从轻微的焦虑、抑郁,到更为复杂的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书中对于不同理论学派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心理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读和研究方法,比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以及生物学模型等,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心理异常的成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病理本身,而是探讨了这些心理失调与个体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生理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包容、更理解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与我们认知或行为模式不同的人,而不是轻易地去评判。这本书让我对人类心理的脆弱性和韧性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变态心理学(第6版)》是一次挑战我固有认知的深刻体验。我原本对这类书籍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有些畏惧的心态,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发现它并非如我想象的那般“耸人听闻”。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地图,引导我穿越人类心理的幽暗地带,去理解那些偏离常轨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书中对于各种心理障碍的界定和分类,非常清晰且有条理,让我能够区分不同的病症,了解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而且,它并没有止步于描述“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从遗传、环境、认知、情绪等多个层面去解释可能的影响因素,这让我意识到,许多心理问题并非个体“选择”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书中对于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的介绍,也让我对当前的临床实践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有些内容涉及一些较为极端的案例,但作者的处理方式相当客观,注重科学分析,让我能够保持一种冷静的视角去审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心理学的好奇心,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更具同理心和科学精神的思考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