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 党员干部读本)
定价:68.0元
作者:中央编译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1725738
字数:36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target='_blank' href='#'>活着的马克思(图文并茂宣扬正能量、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点击进入
target='_blank' href='#'>生态文明建设概论(党员干部读本)点击进入
target='_blank' href='#'>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中国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图书)点击进入
1、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有利于党员干部落实党中央的学习要求,事半功倍!
2、全面反映经典作家的主要哲学思想观点,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
3、中央编译局译本,马列专家针对学习马列的精选内容,是学习马列的*好的读本!
内容提要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
本书分八个专题,系统摘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全书力求既系统梳理又突出重点,并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需要和工作实际,以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目录
工具书>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的重要项目。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央宣传部领导、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为搞好本书的编写工作,中央编译局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领导小组组长:贾高建(中央编译局局长),副组长: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成员:杨金海(中央编译局秘书长),季正聚(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刘明清(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编写小组:季正聚、李惠斌、冯雷、周凡、江洋、黄晓武、孔明安、林进平、刘仁胜、刘元琪、郑锦、李百玲等。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前言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中央政治局先后就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两次集体学就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全党提升理论创造力和实践创新力,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用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眼光观察事物,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为推动党员干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源头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委托中央编译局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读本坚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等工程成果,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文献中摘选出相关哲学重要论述,编成八个部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经典作家的主要哲学思想观点,涵盖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适合各级党委中心组和党员干部学习使用。
学习经典作家哲学重要论述,要同研读原著结合起来,原原本本地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要联系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价值,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同学习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思想脉络和理论逻辑。当前,特别是要同学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深刻领会讲话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理解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思想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承认,这本选编集在保持原著精神的纯粹性与提升文本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是凝练的、充满力量感的,读起来丝毫没有陈旧的“古董”味。尤其是那些关于历史辩证法的论述,其气势磅礴,如同大河奔流,让人心潮澎湃。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改变世界”的实践激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思辨层面。当我读到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自由的论述时,我能深切感受到作者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现实不公的强烈批判。这种批判性精神,是跨越时代、激励人心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哲学思考从来都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这种对实践的强调,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动态的张力,而不是静态的知识灌输。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字体选择清晰适中,注释和导读(如果存在的话,此处根据感受推测)穿插得体,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门槛,使得初学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进入这个思想殿堂。更重要的是,这种“摘编”的形式,恰恰满足了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它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能迅速打开通往核心思想的大门。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中,有人为我预先规划了最佳的游览路线,让我能高效地抓住那些最精华、最能激发思考的部分。它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一种高密度的知识提炼,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认知冲击。这种高效的学习体验,对于那些时间宝贵,但又渴望进行深度哲学训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这部汇编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地将先哲的言论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和筛选,呈现出一种脉络清晰的逻辑递进。初读之下,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它不是抽象的空谈,而是紧密结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和矛盾运动。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那些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即便是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穿透现实的锐利感。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照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发现书中的很多判断,如同精准的诊断书,直指当下社会结构深层的问题。这种理论的“活”性,在于它能随时被拉回到具体场景中去检验和运用,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更令人称道的是,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论述被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过程,这对于理解其理论的辩证性和发展性至关重要。如果说教科书提供的是一个框架,那么这本摘编则提供了构建这个框架所需的坚实基石和丰富材料,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知识重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次精妙的“思想导航”。它没有采用单纯的时间线索,而是更侧重于对核心概念的提炼和深化。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异化劳动”和“阶级斗争”这些经典议题时的处理方式。摘编者似乎深谙当代读者的困境,即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事物的本质。它用极具概括性的段落,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转化为清晰、有力、直击人心的论断。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文章。这些文字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为了提供一套分析世界的工具箱。比如,在分析文化现象时,书中引用的论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跳出日常琐碎的评价,转而审视其背后的物质基础和权力关系。这种训练使得我的思维模式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变,不再满足于表象的描述,而是习惯性地去探究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原因,这无疑是哲学学习中最宝贵的部分。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份摘编在选取列宁的论述时,显示出极高的洞察力。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列宁的早期理论探索,而是重点突出了他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理论贡献。特别是关于“集中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认识论上对旧有形而上学的超越”的论述,对于理解20世纪革命实践的复杂性至关重要。这些文字论述精辟,逻辑严密,展现了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深厚的哲学功底。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在复杂多变的当代环境中把握方向的人来说,这些关于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的经验总结,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价值。它让我们明白,理论必须根植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现实土壤,缺乏这种批判性继承和发展的精神,理论就容易僵化和脱离实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