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全球史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女权思潮和实践的缘起,尤其把晚清中国的“女权”论和改革实践放在西方文明论在近代中国传播、转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探究欧美文明论中的性别标准以及成因,考察欧洲文明论的性别标准在晚清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晚清女性论者的“女权”论述,探讨女性是如何回应由男性开辟的“女权”论述的。
##从我的角度来看,就是先抑后扬,怀疑整本书是为了何殷震的闪亮登场:无政府主义女拳居然这么爽!所以……这一百年来中国女权进步了吗?还是隐没在民族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大潮中了呢。而现在,随着后现代化浪潮的到来,女性议题重回大众,出拳力度还不及百年前的何殷震呢。
评分##整本书逻辑架构极其清晰,且非常有深度,最喜欢的感觉就是何殷镇无政府主义下的女界主义了,精彩!
评分##从我的角度来看,就是先抑后扬,怀疑整本书是为了何殷震的闪亮登场:无政府主义女拳居然这么爽!所以……这一百年来中国女权进步了吗?还是隐没在民族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大潮中了呢。而现在,随着后现代化浪潮的到来,女性议题重回大众,出拳力度还不及百年前的何殷震呢。
评分##不错,清代到近代中【女权】这一词汇的建立和来源,这种由男性呼吁建立的,在西方文明层次架构下的【女权】目的并非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只是在“为洋人观”下再次对女性提出新的要求。最后一章读来很舒适,唯一的可惜是全文太短。
评分##几个视角的比较非常有意思,外国传教士、我朝西化的男性有识之士,温和的女性知识分子,激进的女性知识分子,同一个派别里不同性别的主张差异,同一个派别里同样性别的主张差异。激荡的时代里各种人物的思考和争辩,夹带私货的翻译家们,还能看到他们她们对于同时期的外国事务的关心和解读。
评分##刘禾那一个路数的研究典型吧,主题离不开所谓跨文化与不可译性的张力?马君武的翻译,女界钟的发表,何震的女性主义底下的父权色彩的确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可以engendering revolution 对读
评分##可以。(懒得打字了复制一下:其实我不太喜欢这本书,更不如说是,我很讨厌早期女权的出发点是国族,是男性先把所有问题丢到女性这边就像以前那么多年来一样。)
评分##国族主义和女权兴起确乎是老生常谈了,读至这部分不断回想起从前读《缠足》和《母乳与牛奶》的时候,也就格外体会所谓的文明与科学混合之后,如何成为主导社会的男子重新建立男女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的工具。 百年过去,所谓的男性女权主义者与反女权主义者似乎没什么改变,依然借妇女言政治,却始终回避或憎恨或嗤之以鼻男女间关系的重构。 然始终是“权非予也,而自争也”,吾辈须明。
评分##很像我在写东西……基本是以文献材料为基础的概念剖析来搭建理论框架的解读作品。建议阅读顺序:后记—附录—正文。谈不上有什么原创性的创见,很多概念其实并没有梳理清楚。写作需要警惕的:1.追问不是研究。避免在还没有梳理清楚的时候,就提出一长串的问题。2.通过章节名、小标题和序号甚至123并不能帮助你将文章的逻辑结构上一个层次,很有可能导致另一种混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