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會傷人》
作者: 留佩萱
出版社: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2017/07/1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5837747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兩性與家庭關係> 家庭/親子關係
本書分類:親子教養> 生活教養
內容簡介
療癒童年的創傷,不再複製原生家庭的魔咒
別讓看不見的傷口綁架你一輩子
原以為脫離了童年、擁有了新生,
為什麼在面對孩子時,彷彿時間被倒轉,
童年的傷痛在孩子身上重播。
體罰、言語暴力、父母離婚、長期忽視、家暴、有藥物酒癮問題……。
「你怎麼這麼笨!什麼都不會!」
「這有什麼好哭的!真沒用!」
「再吵!再吵就不要你了!」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
你是否曾對孩子說過這些話?
是否曾在脫口而出後,卻又悔恨交加?
我們不想複製父母的教養模式,卻又常常發現,童年的陰霾如影隨形。
童年的傷痛不會離去,它隱藏在內心、伺機而動。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學會當父母,卻在學習的過程中,被痛苦的回憶牽絆、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上一代的教養模式。
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感。了解你的教養潛在問題,學會用更恰當的言行對待你的孩子,因為,比起諮商師的治療,家長的改變才是有效的。
·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再複製童年的創傷。
·覺察你的教養盲點,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
·你也曾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嗎?這本書將療癒你深沈的傷痛。
·如果你曾在《假性孤兒》中療癒,這本書讓你更明白童年對你一生的影響。
本書特色
1. 11個療癒練習,看見童年創傷就是改變的開始。
本書共有13個療癒練習,藉由作者一步步的指引與日常療癒練習,就能看見自己的童年創傷。
童年創傷不容易察覺,你或許認為:「創傷」這個詞太過嚴重,我的童年並沒有「創傷」。但是,就如同作者提到的:「創傷不只有看起來嚴重的傷害,許多我們不曾注意過的,像是:家長控制慾太強、忽視、言語暴力,都可能讓孩子的童年受傷。」
藉由本書13個練習,讓你看見自己的童年問題,理解與看見,就是改變的開始。
2. 揭開你的教養盲點,學會給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情緒暴力、言語暴力、忽視、嘲弄……。我們誤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只是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作者藉由許多嚴謹的研究資料,讓家長看見這些「隱性傷害」所帶來的影響有多大,並藉由本書的13個練習,除了讓家長擺脫自己的童年陰影,同樣可以學會用更恰當的方式對待孩子,提供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讓童年不再傷人。
3. 越是痛的傷口,越要即時清創。
家暴、性侵、離婚……我們都害怕與他人討論這些嚴重的傷害,但是沈默只會傷孩子更深。本書大方提出這些嚴重的童年問題,並且提出家長可以做的因應方式,藉由更清楚的資訊交流,才能即時避免、處理這些傷痛。
專文推薦
吳麗芬(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療癒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林秋芬(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諮商心理師、社工師)、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鋼索上的家庭》作者)
作者簡介
留佩萱
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諮商教育(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博士候選人,為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National Certified Counselor, NCC),主要諮商對象為小孩、青少年、大學生、以及家庭。
研究興趣包括神經心理諮商學、大腦神經科學、創傷、兒童虐待防治、兒童創傷治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親子教養、兒童遊戲治療,以及其他心理健康議題。
曾在台灣人本教育基金會擔任札記編輯、數學想想老師,目前於《人本教育札記》、《健康遠見》、《親子天下》有固定專欄,持續用溫暖的語調,提供廣博的教養、心理健康訊息,幫助許多僵化的家庭關係找到解套方式。
我通常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为了追求销量,会不自觉地将叙事导向一种过于简化的“对立”模式,比如将父母完全“妖魔化”或将受害者形象过度美化。我更欣赏那些能够看到人性复杂性的作品。这本书的名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冲击性,但更让我好奇的是它背后的哲学基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视角,承认家庭环境的局限性,同时也赋予个体改变现状的能动性。如果它能超越简单的指责,转向建立更健康边界和内在安全感的探讨,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心理自助书籍,上升到了个人成长的哲学层面。
评分说实话,我比较挑剔阅读体验,尤其对那些叙事过于平铺直叙,或者充斥着大量晦涩术语的书籍感到不耐烦。这本书的吸引力恰恰在于,它似乎能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用一种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方面的能力。我期待它能在保持港台原版那种特有的细腻和深刻的观察力的同时,避免陷入过度情绪化的泥潭。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冷静而有力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清晰地梳理出自己成长轨迹中的那些“痛点”,而不是仅仅贩卖焦虑。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就绝对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完全符合我对高品质出版物的期待,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做笔记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我尤其留意了它的装帧工艺,看得出是认真对待的一本书,而不是随便印发的读物。在内容上,我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创伤”这个沉重的主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出童年可能造成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提供一条清晰的、充满希望的“修复之路”。很多同类书籍在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后便戛然而止,让人徒增无力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结构化的自我疗愈路径,哪怕只是理论上的指引,对于正在经历自我探索的读者来说,都是无价的。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触及心灵深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技巧指导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的厚度适中,但从翻阅的篇幅来看,它似乎在探讨一些更为根本性的议题。我关注的点在于,它是否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及这些早期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很多育儿书籍只是告诉你“怎么做”,但真正有价值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心理机制,用一种既科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来剖析这些复杂的情感纠葛。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系统的自我觉察框架,那就太棒了,而不是仅仅罗列一些零散的案例和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就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批量印刷品的感觉。尤其是书脊的设计,挺有质感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内容也会很扎实。我本来对这个题材的书籍持保留态度,觉得市面上太多同质化的“育儿经”了,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却很用心,阅读起来非常顺畅,不会有压迫感。光是看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功底上的深厚积累,用词精准而富有力量,不像有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泛。而且,从书的整体设计来看,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定位应该是比较严肃和深入的,而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品,让人很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