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由邹宗绪主编的这本《汉史晨碑/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的出版还原该碑帖的全貌,值得读者学习和研究。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留下了不可胜 数的书法遗产,其中许多**的碑石墨迹,成为历代 学书者学习的典范,知道**,仍是广大书法爱好者 临习的楷模。
由于文字的演变以及书法遗存保护等方面的原因 ,出现了古今字形差别、碑帖残损等问题,给我们学 习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本着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提 高书法艺术的宗旨,主编邹宗绪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书 法遗存中选出若干书体不同、风格各异的碑石墨迹作 为**范本,并精心修整残缺字形,以供广大书法爱 好者及书法教育工作者学习、参考,这本《汉史晨碑 /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为系列范本之一。
《周大盂鼎铭文·散氏盘铭文》【篆书】
《周毛公鼎铭文·虢季子自盘》【篆书】
《先秦石鼓文》【篆书】
《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篆书】
《北魏汝南王修洽古塔铭》【魏碑】
《北魏郑文公下碑》【魏碑】
《北魏张玄墓志》【魏碑】
《北魏张猛龙碑》【魏碑】
《北魏吊比千碑》【魏碑】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魏碑】
《北魏龙门四品》【楷书】
《北魏元略墓志》【楷书】
《北魏刁遵墓志》【魏碑】
《北魏崔敬岜墓志》【魏碑】
《汉袁安碑·袁敞碑·汉少室石阙铭·祀三公山碑》【篆书】
《汉西狭颂》【隶书】
《石门铭》【魏碑】
《汉石门颂》【隶书】
《汉礼器碑》【隶书】
《汉史晨碑》【隶书】
《汉乙瑛碑》【隶书】
《汉曹全碑》【隶书】
《汉张迁碑》【隶书】
《汉鲜于璜碑》【隶书】
《汉夏承碑》【隶书】
《汉尹宙碑》【隶书】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隶书】
《汉西岳华山庙碑》【隶书】
《汉封龙山颂》【隶书】
《汉衡方碑》【隶书】
《东吴天发神谶碑》【篆书】
《隋龙藏寺碑》【楷书】
《隋董美人墓志》【楷书】
《隋元公墓志铭》【楷书】
《隋智永真草书千字文》【多体】
《晋爨宝子碑》【正书】
《晋爨龙颜碑》【正书】
《晋好太王碑》【隶书】
《晋王羲之书十七帖》【行书】
《历代名家摹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历代名家书心经》【多体】
《唐碧落碑》【篆书】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楷书】
《唐颜真卿书多宝塔感应碑》【楷书】
《唐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碑》【楷书】
《唐颜真卿书麻姑仙坛记》【楷书】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楷书】
《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碑》【楷书】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楷书】
《唐欧阳询书千字文》【行书】
《唐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楷书】
《唐怀素书千字文》【大小草书】【草书】
《唐怀素书自叙帖》【草书】
《唐孙过庭书谱》【草书】
《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楷书】
《唐褚遂良书阴符经》【楷书】
《唐灵飞经》【楷书】
《杰唐李邕书法华寺碑》【行书】
《唐李邕书簏山寺碑》【行书】
《唐张旭书古诗四帖》【草书】
《唐陆柬之书陆机文赋》【行书】
《宋黄庭坚书诸上座》【草书】
《宋黄庭坚书松风阁诗》【行书】
《宋赵佶书千字文·秾芳诗》【多体】
《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行书】
《宋苏轼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楷书】
《宋苏轼书前赤壁赋》【楷书】
《宋米芾书蜀素帖·苕溪诗卷·吴江舟中诗》【草书】
《宋米芾书苕溪诗卷》【多体】
《l元赵孟頫书六体千字文》【多体】
《元赵孟頫书妙严寺记》【楷书】
《元赵孟頫书三门记·仇锷墓志铭》【楷书】
《元赵孟頫书胆巴碑》【楷书】
《元赵孟頫书洛神赋》【楷书】
《明唐寅书落花册:》【行书】
《明文徵明书醉翁亭记》【行书】
《明文徵明书前赤壁赋》【行书】
《明文徵明书前后前赤壁赋》【行书】
《明祝允明书琴赋卷》【行书】
《明草诀百韵歌》【草书】
《清金冬心书金刚般若经》【楷书】
《清邓石如隶书》【隶书】
《清邓石如篆书》【篆书】
《清吴昌硕书修震泽许塘记》【篆书】
《清傅山书千字文》【楷书】
《于右任书千字文》【草书】
《于右任书法欣赏》【草书】
我本身对历史文献的严谨性要求很高,所以选择图书时会非常慎重。这套《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它在学术性上也做得相当出色。每一卷的编纂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图片的质量更是没得说,高清、真实,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碑刻的原貌。我尤其欣赏其在碑帖选择上的眼光,既有大家都熟知的传世名碑,也包含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珍品,这些珍品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信息和历史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关于碑帖起源、流传、以及真伪辨别的讨论,这些内容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碑帖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常常会对照着不同的研究资料,来印证和学习这套书中的内容,感觉自己真的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探索。这套书不仅仅是给书法爱好者看的,对于历史研究者、古文字爱好者,乃至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感兴趣的任何人,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是一套艺术品,更是一部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史料集。
评分这套《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碑刻。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套丛编时,简直就挪不动步子了。首先,它的装帧就非常考究,硬壳封面,纸张也选得极好,手感温润,印刷更是清晰得无与伦比,字迹的细节,甚至连碑石上的风化痕迹都得以细致呈现,这对于临帖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相对冷门的碑帖,它们不像《兰亭序》、《祭侄文稿》那样耳熟能详,却同样蕴含着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翻阅这些久远的书法墨迹,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常常会花上几个小时,沉浸在那些或雄浑、或秀丽、或古朴的线条中,感受笔墨的节奏与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笔无价的财富,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真是三生有幸。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文化上的疏离感。而这套《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将我拉回了中华文化的根源。当我拿到这套书时,一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那些熟悉的汉字,那些熟悉的书法风格,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碑帖的收录,仿佛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让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如何在不同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又如何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我常常会在闲暇之余,将这些碑帖摆在书桌上,细细临摹。即便只是简单的几笔,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这套书不仅仅是一份艺术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温暖和力量。对我而言,这套书已经超越了其作为书籍本身的意义,它是我与故土连接的重要桥梁。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特别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套《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恰好满足了我对历史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碑帖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更是承载着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思想文化、甚至民间生活的重要实物。当我仔细品读这些碑刻文字时,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没有印刷术的时代,这些字迹是如何被刻在石头上的?当时的人们是以怎样的心情来书写和欣赏这些作品的?在翻阅《史晨碑》等碑帖时,我不仅被其工整雄健的笔力所吸引,更会思考其背后所代表的汉代官府的严谨和秩序。甚至一些碑文的内容,也能为我打开了解当时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的一扇窗。这套书让我觉得,学习书法,学习历史,其实是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它让我看到了文字如何从实用功能走向艺术高峰,又如何通过石刻的形式,将那份厚重的历史感永恒地保存下来。我非常喜欢这种将艺术与历史紧密结合的呈现方式,它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评分读完这套《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不像市面上一些零散的碑帖集,而是以一种编年体或者风格流派的方式,将各个朝代的代表性碑帖系统地呈现出来。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帮助了我梳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脉络,理解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演变和特点。比如,在阅读了几卷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帖后,我能明显感受到那种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冲劲和尚未完全定型的洒脱;而到了唐朝,又展现出雍容华贵的大家风范,一丝不苟的法度感扑面而来。每一卷的选帖都非常有代表性,既有大家熟知的经典,也包含了一些被低估但同样精彩的作品。更难得的是,每篇碑帖的附录或导读都非常扎实,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深入地分析了碑帖的时代背景、书写特点、艺术价值,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考证信息。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书法作品,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国书法的殿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