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三十六章,对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及治疗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各类精神疾病,并涉及了司法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医院管理及中医精神病学等相关内容。全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是医学生的专业用书,也是精神科医师和全科医师等从业人士的工具书,同时本书也为患者乃至普通大众了解精神病学提供了一本良好的读物。
本版图书将在继承《精神病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启动图书再版编写工作时,正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全世界发行并应用于临床,因此,新版的《沈渔邨精神病学》更多地采用了DSM-5的框架结构。本书分为:基础篇,包括精神病学史、神经基础、神经生化基础、神经解剖基础、遗传基础、认知基础、心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基础、文化、应激和精神病学;临床技能篇,包括精神病理学、病史采集、精神检查、辅助检查、心理测量以及诊断和分析思路;临床障碍篇,沿袭了DSM-5中的基本的临床障碍;治疗篇,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其他部分,包括司法精神病学概论、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概论以及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服务。
目录:
DI一章精神病学概论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三章精神病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应激与精神健康
第五章人文精神病学概论
第六章精神障碍流行病学
第七章精神病理学
第八章精神障碍的评估及相关检查
第九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第十章神经发育障碍
第十一章排泄障碍
第十二章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三章双相情感障碍及相关障碍
第十四章抑郁障碍
第十五章焦虑障碍
第十六章强迫及相关障碍
第十七章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十八章分离障碍
第十九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第二十章进食障碍
第二十一章睡眠障碍
第二十二章性与性生理心理障碍
第二十三章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第二十四章非物质成瘾障碍
第二十五章 神经认知障碍
第二十六章人格障碍
第二十七章心理治疗
第二十八章精神药物治疗
第二十九章物理治疗
第三十章精神障碍护理
第三十一章精神障碍康复
第三十二章司法精神病学
第三十三章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
第三十四章公共精神卫生
第三十五章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管理
第三十六章中医精神病学
索引
前言:
近年来,精神病学取得了飞跃式发展。遗传学、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精神药理、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迅猛发展,持续升级换代的传统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兴技术在精神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美国、欧洲国家以及中国“脑计划”的提出,进一步为精神病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2013年5月1日我国《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不但为广大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法律保护,更为精神病学的临床研究与医学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14年10月,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立,将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再次推上高速发展的新平台。在此形势下组织对《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的编写符合学科发展和广大从业人员的需要,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编辑推荐:
本书以精神病学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能够作为精神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临床专业医师(如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等)的培训教材,以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书。内容定位是学习类的工具书,可以参照书中内容来做临床工作,强调临床诊疗,是医师的案头工具书;既能用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学习到国际国内Z新的知识进展。
作者简介:
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我是一名对心理学和精神健康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一直对精神疾病的奥秘充满探索欲。购买《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经典”二字的向往,以及对陆林教授的敬意。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的内容深度所吸引。虽然有些理论对我来说比较晦涩,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科学精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精神疾病的“历史溯源”的介绍,了解它们是如何被认识、被分类,以及医学界是如何逐步深入研究的,这让我对精神病学的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虽然不涉及具体人名,但通过对典型病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仿佛看到了真实的患者群体,体会到了他们所承受的痛苦,也理解了医生工作的复杂性。虽然有些专业术语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来理解,但这并没有阻碍我学习的兴趣。相反,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动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精神疾病并非“不可理喻”的怪病,而是有着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让我对精神疾病患者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评分作为一个在精神科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深知一本权威的参考书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绝对是我的案头必备。这本书的更新换代,简直就是精神病学发展史的缩影。每一次的修订,都充分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这次的第六版,我看到了一些关于精神疾病分子机制、神经影像学以及新型药物治疗的最新内容,这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挑战性的病例,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才能应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涵盖了经典的理论,还融入了前沿的研究,让读者始终站在学术的最前沿。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权衡和讨论。比如,对于某些重度精神疾病,它会详细分析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并给出综合性的治疗建议。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治疗模式。书中对罕见病和少见病的介绍也同样详尽,这在日常门诊中可能不常遇到,但在遇到时,能够快速查阅并获得准确信息,将极大地提高诊断效率,避免误诊漏诊。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和全面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临床医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评分作为一名精神科的实习生,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站在知识海洋的边缘,而《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就是那座通往深处的灯塔。这本书的系统性真的没得说。从精神病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到各种精神疾病的详细介绍,再到治疗原则和康复策略,几乎涵盖了精神病学的所有重要方面。我最喜欢它对各类疾病的鉴别诊断部分,里面列举了很多容易混淆的疾病,并详细对比了它们的异同点,这对于刚开始接触临床的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书中对于各种检查方法,比如脑电图、CT、MRI等在精神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清晰的阐述,让我对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外,我对书中关于药物治疗部分的描述尤为关注。它不仅列举了常用的精神科药物,还详细介绍了它们的药理机制、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这对于理解药物治疗的科学依据至关重要。虽然有些药物的化学名称和作用机理对我来说还需要反复学习,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我经常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在病房里看到的病例,对照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效率很高。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不仅仅在于它是一本“厚重的”精神病学著作,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沉甸甸”的专业精神和学术传承。沈渔邨教授的经典理论,经过陆林教授团队的更新迭代,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个人尤其看重书中关于“精神病学史”和“哲学基础”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虽然不是直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精神病学是如何从模糊的认识走向科学的学科,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关怀。这让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在治疗疾病,更是在关怀人本身。书中对一些精神疾病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提醒我们,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这对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曾经在阅读一些案例时,感到困惑,总觉得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不够全面。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多维度去理解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它不是一本“速成”的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能领悟其中精髓。
评分这本《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简直是精神病学领域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刚入精神病学领域不久的研究生,我抱着学习和参考的心态入手了这本书。拿到手后,就被它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撼。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就让我感到十分安心。作者沈渔邨教授和陆林教授的学术声望自然不必多说,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我尤其喜欢它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的阐述。很多时候,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病例,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清晰的思路和详细的指导。书中对每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预后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语言虽然专业,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书中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和图表,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我曾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书中的内容,梳理一个疑难杂症的诊断思路,收获颇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临床思维训练。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去分析、去推理,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抽丝剥茧,找到疾病的本质。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每一次学习,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我困惑时提供解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