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古籍必读经典系列丛书-新修本草
定价:34.00元
作者:何清湖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377427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医古籍必读经典系列丛书:新修本草》分三部分文献记载,即《本草》、《巧图》、《图经》三部分。据多数文献记载以上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本草》二十卷,除序例外,以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等分类,收载药物850种(《中医古籍必读经典系列丛书:新修本草》编号853种而不是850种,根据尚志钧本说明:“496石密”与“583石密”是同名异物,故增一序码;在有名无用类中“736北荇华”和“795领灰”原非卷子本《唐本草》所有,是从《千金翼方》补入,又增工序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套“必读经典”的时候,我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一直觉得中医古籍距离我们太遥远,也太晦涩,担心自己会看不懂,或者看得云里雾里。但《新修本草》这本书,却让我惊喜连连。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非常扎实、非常有分量的“中医百科全书”。它没有花哨的语言,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直接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先贤们对药物世界的认识。我喜欢它在描述每一种药物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比如,在讲到一种草药时,它会详细描述它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甚至会提到它在不同地域的别名。这种全方位的介绍,让我对药物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有什么功效”,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它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而且,书中对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的阐述,也并非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会结合一些古代的医案和论述,让我们看到这些功效是如何被发现和验证的。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一些常用药物的讲解,例如某种能够清热解毒的植物,它会详细说明其清热的程度、解毒的范围,以及与其他药物配伍时的注意事项。这些信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培养一种对药物的敬畏之心和科学精神。
评分我对中医的热爱,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而《新修本草》无疑是我在这条道路上遇到的重要里程碑。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是简单的“学究式”的堆砌,而是在还原一种古老的生活智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想象古人是如何在大自然的馈赠中,发现这些草木的神奇之处。书中的每一味药,都似乎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山野的气息。它不只是告诉我们“这个药能治什么病”,更重要的是,它会告诉你“这个药长什么样,在哪里能找到,什么时候采集最好,如何处理才能发挥最大的药效”。这种强调“过程”和“细节”的方式,让我觉得中医不仅仅是关于治病,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药物的“图鉴”式描述,虽然没有实物图,但文字的描绘却足够生动,让我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它们的形象。而且,它还会提及一些药物的“毒性”或者“禁忌”,这让我认识到,中医的智慧并非全然是“补益”,更有对“平衡”和“谨慎”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对照着书中的记载,去辨认家附近的植物,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准确,但这已经让我对身边的一草一木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它们都隐藏着古老的故事和药用的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老智慧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这套“必读经典”系列,尤其是这本《新修本草》,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它让我得以窥见,在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系统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药物。我最欣赏它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内容。每一味药材的介绍,都力求详尽,从性味归经,到功效主治,再到用法用量,甚至连炮制方法和鉴别要点都一一列举。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药物时,往往会引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让我们能够追溯药物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古代医学发展史的缩影。我常常在想,古人是如何在缺乏现代科学仪器的情况下,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积累下如此宝贵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经验医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持之以恒的探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常用药的“辨证论治”式的描述,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这个药治那个病”,而是会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和什么药物配伍效果更好,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这种“活”的知识,让我感觉中医不是僵化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实践。
评分我是一个中医爱好者,多年来一直陆陆续续地在阅读一些中医药方面的书籍,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像是隔靴搔痒。直到接触到这套“必读经典”,特别是这本《新修本草》,我才算真正找到了通往古籍大门的钥匙。我特别看重这套书的“新修”二字,它意味着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又经过了现代学者严谨的考证和修订,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阅《新修本草》,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体系的严谨和内容的翔实。它不仅仅是罗列药材,更重要的是,它将药物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进行编排,并且对每种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喜欢它在介绍药物时,往往会附带一些关于采集、炮制、鉴别的信息,这对于理解药物的整体性至关重要。比如,在讲到某些药物时,它会提到如何辨别真伪,如何根据不同的炮制方法来调整药物的功效,这些细节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的精益求精。而且,书中还会引述一些古代医家的论述,让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同一药物的理解和应用,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非常有帮助。我常会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观察身边的植物,或者在阅读其他医书时,主动去查找《新修本草》中的相关记载,这种前后对照、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收获巨大。
评分翻开这本《新修本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洪流,回到了那个群星璀璨的中医药学萌芽的时代。我并非学医出身,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颇感好奇,偶然间接触到这套“必读经典”,便被深深吸引。初时,我对古籍的晦涩文字着实感到畏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逐渐展开。并非直接枯燥的药材图鉴或方剂罗列,而是如同一场生动的历史科普,在古人的笔触下,我看到了药材的来源、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甚至是古人对它们药性的朴素认知和实践总结。书中关于某些药物的采集时节、炮制方法,以及对症下药的初步设想,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顺应自然的智慧。这种“学以致用”的鲜活感,远比现代教材的理论讲解来得更为直观和富有感染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常用药物的描述,比如对于生姜的记述,不仅谈到了它的辛辣、温性,还提及了它在日常饮食和一些小病小痛中的应用,这些细枝末节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片段,也对中医的“源于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一些专有名词对我来说仍是挑战,但书中的注解和一些辅助性的内容,总能引导我一点点地拨开迷雾,窥见中医古籍的奥秘。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草木,它们身上承载着何等丰富的历史与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