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編劇的藝術 拉約什.埃格里 馬可孛羅
作者:拉約什.埃格里
出版:馬可孛羅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384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578759039
出版日期:2018-03-31
美國編劇理論**長銷70年的重磅鉅作,繁體中文版首度面市!啟發好萊塢**線專業編導的編劇大全!
挑戰亞里斯多德的「情節首要」觀念,
埃格里提出「人物動機」為編劇寫作核心,
告訴你:角色創造劇情!
★ 長銷不墜,連年穩坐**遜劇本寫作類書籍TOP 2
★ 解構「前提、角色、衝突」三大戲劇必備要素,教你寫出不落俗套的*強劇本。
★ 所有揣懷編劇、導演、寫作夢想的人士必備的「編劇寶典」!
你是否曾在編劇創作上產生類似困惑:
? 如何選擇跟得上時代的題材?
? 劇情或角色,何者優先?
? 有沒有可能用兩種前提建構一部劇本?
? 當你的劇本被譴責老套時,首先該檢視的是劇本的哪一塊?
? 某些爛戲為何賣座?
如果你正在跟創作瓶頸交戰,如果你研究了其他編劇理論書,卻始終未能獲得滿足與解答,不妨讀讀這本書吧。
《編劇的藝術》是一部論述編劇方法的名著,出版於二十世紀四○年代,它曾是編劇們手上除了亞里斯多德《詩學》之外,只此一本的編劇參考指南。作者拉約什.埃格里是美國戲劇理論**,除了傳授如何創作,更以不斷變動的「角色」作為建構理論的基礎,側重在角色受到種種變動的內在與外在刺激時所作出的反應,因而推動其必然的劇情走向,讓許多好萊塢**線編劇與導演深受很大啟發。
埃格里還告訴我們,一部成功的戲劇必須具備的組成元素:
1. 前提
「戲劇前提是個暴君,它只給你一條路走,有**證據的路。」
前提就是構想,就是劇本的中心思想,你必須讓前提明白無誤地*領你,前往你的劇本希望抵達的目標。每個好前提都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人物、衝突、結局(例如儉約導致浪費、誠實擊敗詐欺),每個部分又都是戲劇的要素,少了清晰的前提,任何想法或情境都不足以將你帶到一個邏輯的結論。
2. 角色
「如果我這齣戲有八個角色要處理,我的社交生活就夠豐富了,因為我必須學著去認識他們。」
「人物理論」是埃格里的編劇寫作理論核心,也是編劇界認為*精華的部分。他指出編劇必須完全了解自己的角色,每個角色必須具備生理、心理、社會等三個面向,你必須知道這一切,但不需要都寫出來,他們是透過角色的行為顯現。本章另探討核心角色、反派角色、角色組合等書寫重點,促使編劇們思考筆下角色的各個方面。
3. 衝突
「衝突是所有寫作的心跳。」
詳細分析衝突的四大分類:停滯、突跳、緩升、預示。書中用實例證明什麼是好的衝突(緩升衝突、預示衝突),也近一步分析編劇*容易犯的錯,就是讓劇情在原地打轉(停滯衝突)或不合理的發展(突跳衝突),帶我們檢視這些不同的衝突如何影響你的劇本。
全書大量引用莎士比亞、易卜生、莫里哀等**級劇作家的作品,包括膾炙人口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玩偶之家》、《偽君子》、《李爾王》、《馬克白》等經典劇目,對角色性格、衝突類型進行了鉅細靡遺地分析,探討其成功或失敗的深層原因,不僅適於有志創作的讀者模仿,其他讀者也可獲得一個嶄新的欣賞角度。儘管這本書主要是針對戲劇的編劇,但他的教導同樣適用於電影、小說、電視劇。
值得一提,埃格里似乎「預知」我們會針對書中哪些觀點進行質疑與響應,在文中穿插了接近戲劇形式的辯證問答方法,讓讀者彷彿與埃格里有了實際的「課堂討論」之感,令整本書讀起來極具說服力。
【專文導讀】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李志薔/中華編劇協會祕書長、導演
杜政哲/金鐘編劇
推薦序
作者序
前言
**章 前提
第二章 角色
2-1基本結構
2-2環境
2-3辯證的方法
2-4人物的發展
2-5人物的意志力
2-6情節還是人物?
2-7人物密謀劇情
2-8主使人物
2-9對立人物
2-10編排
2-11對立統一
第三章 衝突
3-1行動的起源
3-2原因與結果
3-3靜態衝突
3-4跳躍衝突
3-5升級衝突
3-6運動
3-7預示衝突
3-8切入點
3-9過渡
3-10危機、高潮與結局
第四章 總論
4-1必備場警
4-2展示
4-3對話
4-4試驗
4-5戲劇的時效性
4-6上場與下場
4-7為什麼糟糕的戲也能成功
4-8情節劇
4-9論天才
4-10關於「什麼是藝術」的對話
4-11當你寫戲時
4-12怎樣獲得想法
4-13為電視寫作
4-14結論
附錄 劇本分析
譯名對照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搭配上深沉的背景色,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那些经典的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剧作大师。我是在一个深夜的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那一刻就觉得它和其他那些泛泛而谈的“教你如何写剧本”的书完全不一样。它没有那种油腻的成功学口吻,反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态度来探讨“戏剧性”的核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戏骨在回溯他一生的创作心得,他谈到的那些关于人物动机的挖掘和冲突的层次感,不是那种生硬的公式,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洞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潜台词”的阐述,作者用了很多极富画面感的例子来剖析,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重要的对白,其实远不如角色沉默时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来得有力。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作品,那些原本以为已经打磨得很精致的桥段,在作者的指引下,才发现它们其实在结构上还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创作者自身的局限,然后温柔地引导你走向更深邃的领域。读完它,我迫不及待地想重新拿起我的笔记本,把那些沉积已久的灵感碎片重新组织起来,用一种更加精确和有力量的方式表达出来。那种被点燃的创作激情,是很多教辅书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智慧和近乎诗意的疏离感。它不像那种急功近利的写作指导书,它更像是一本创作者的修行手册。阅读它,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作者精心构建的思考空间,在那里,所有的技巧和规则都退居次要,真正被强调的是创作者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书中有一段关于“观察生活的细节”的论述,让我的印象极其深刻。作者强调,真正的戏剧性不是被虚构出来的,而是被敏锐的观察所捕获的。他描述了如何去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充满矛盾和张力的瞬间,并将它们转化为戏剧的原材料。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灵感来源。过去我总觉得非得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写出好故事,现在我明白,平凡的日常中蕴藏着更深层的悲喜剧。这种从宏大叙事回归到微观体验的转变,对我的创作心态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学会如何“看”,而不是仅仅学会如何“写”。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需要我反复阅读,因为它探讨的概念往往触及了戏剧结构的最底层逻辑,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晦涩。但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精力的深度,才让它与其他同类书籍拉开了差距。它对于“人物弧光”的分析,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人物需要成长或堕落,而是系统地阐述了人物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压力时,其内在信念是如何被瓦解、重塑,并最终完成内在蜕变的完整路径。他甚至区分了“外部弧光”(情节上的变化)和“内部弧光”(心理上的转变),并清晰地论证了后者才是驱动优秀故事的真正引擎。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显得非常考究,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严肃的学术探讨,但其目的却非常纯粹——为了让故事更真实、更动人。对于那些渴望突破自我瓶颈,不想再写出平面化角色的创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是革命性的。它让你明白,写一个人物,就是去构建一个完整的、有缺陷的、有挣扎的微观世界。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总觉得这类“艺术”类的书籍容易陷入空谈,缺乏实操性。然而,这本书很快就用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论述非常严密,作者似乎为每一个论点都准备了足够有力的佐证,引用了大量的戏剧史和电影史的案例,但绝不是生硬的罗列,而是将案例作为工具,来打磨和验证他的理论。我特别赞赏它对“主题提炼”的强调。作者认为,一个平庸的故事和一个伟大的故事之间的鸿沟,往往就在于主题的深度和清晰度。他提供了一套极具操作性的方法,帮助创作者从纷繁的素材中找到那个真正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并确保故事的每一个元素,从场景设置到人物对话,都服务于这个核心主题。这对于我正在进行中的一个剧本项目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过去总是在枝节上纠缠不清,现在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那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所有的修改都变得有的放矢。这本书不是给你鱼,而是教你如何用最精准的网去捕捞最有价值的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他对于叙事艺术的终极理解。它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不像市面上大部分书籍那样聚焦于三幕剧的骨架搭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内在冲突”的构建上。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近乎病态的敏感,他拆解了无数经典情节,揭示了那些驱动角色行动的,往往是他们自己都未能完全意识到的恐惧和欲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节奏”问题上的细腻笔触。他区分了场景的内在节奏和整体故事的宏观节奏,并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如何通过场景内部的起承转合来维持观众的注意力,避免了叙事疲劳。对我这个习惯于写长篇小说的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即便是静态的文字叙事,也需要具备戏剧的张力。书中对于“悬念的制造与释放”的讨论,更是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准,它教会我,好的悬念不是简单的信息隐藏,而是对观众预期的精准操控。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对“留白”的运用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空洞的省略,而是充满了暗示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