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
定价:85.00元
作者: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6136768
字数:
页码:36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高学府兼具管理国家教育职能,也是皇帝临雍讲学及进士释褐簪花的重要场所。这两座古朴庄严的古建筑群,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精华——儒家文化和经学思想,荟萃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为悠久的教育范式——太学教育和科举制度,她虽古而不固,经世而不迁,历久而弥新。《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共分五个专题,即:孔庙国子监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博物馆学研究、专题研究、博物馆探索与实践,共33篇文章。
目录
孔庙 国子监研究
元代国子祭酒——许衡
北京孔庙大成殿清代皇帝御制匾联考辨
北京国子监始建时间辨正
景泰五年进士题名碑考略
清代台湾文进士官职变化考察
《后汉书·党锢传》太学生“三万余人”考辨
孔庙、国子监民国时期状况综述(一)
民国期间孔庙国子监的对外开放与管理使用
明世宗修订释奠礼及其影响
《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碑文史证
浅议石刻文物破坏中的人为因素
儒家思想研究
孔子生平思想述略
纪念孔子,漫谈教育
孟子性善的社会价值论研究
项安世易学思想的具体特点与历史贡献
儒服与“古言服”考
君子之道费而隐——《中庸》:从天道信仰到社会教化
“政教”与“本末”——“四书”系统与“五经”系统之
分际刍议
孔子的教育观和文化观
《论语集解》何晏注之思想新探
博物馆学研究
小展厅如何容纳官德文化大展览
关于《大哉孔子》展览改陈工作的一些思考
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理念
浅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消防工作
专题研究
浅议京剧衣箱的规制与保护——以首博马连良戏装为例
文庙棂星门略考
略论北宋前期循吏的积极作用
北京先蚕坛建筑调查
进士趣事(六)
说说拓碑
博物馆探索与实践
找准思路攻坚克难——建设中国梦从我做起
成贤国学馆礼仪实践——重阳节敬老
“美加行”——巡展手记
2013年大事记
征稿启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这部作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运用,让我钦佩不已。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古代监生考试制度的细节所吸引。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乃至监生作弊手段的细致考证,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科举制度下,国子监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关口所扮演的角色。我曾为那些能够通过层层选拔的学子们感到由衷的敬佩,也曾为那些名落孙山的学子们感到一丝惋惜。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才能的追求,以及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励志传奇。
评分《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是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一次回顾与展望。它既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国子监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辩证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国子监描绘成一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通过大量史料,揭示了它在不同时期与社会各阶层、与民间教育之间存在的复杂互动。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实际运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曾以为,国子监的监生都是天之骄子,但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才意识到,他们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命运也并非一成不变。
评分这套《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无疑是一部为历史爱好者和学术研究者量身打造的精品。它在多个层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我之所以如此钟爱它,在于其超越了对机构本身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孔庙和国子监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文化、政治、社会的多重角色。特别是我对书中关于“士”的社会流动性及其与国子监之间关系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国子监看作是“士”的终点,而是将其视为“士”人生轨迹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以及一个塑造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结构及其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变迁颇感兴趣的读者,这套《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国子监这一机构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政治、文化、社会功能,以及其与国家权力、意识形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书中关于宋代国子监改革的文章,让我对当时统治者如何利用教育来巩固统治,以及如何平衡儒家思想与士人自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对相关文献的细致解读,以及对史学界不同观点的梳理,都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力。我曾一度认为,古代的官学制度是僵化和单一的,但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才意识到,即便是这样一种看似固化的体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存在着动态的调整和演变。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深刻挖掘,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我翻阅《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时,最吸引我的是书中那些关于古代学术争鸣和思想传承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关于制度的冰冷叙述,更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世界的探索。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不同学派在国子监的学术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当年那些睿智的学者们如何在殿堂之内,激扬文字,辩论不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贡献了宝贵的财富。我曾为某些学者的观点所折服,也曾对另一些学者的论调产生疑问,这种互动性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也参与到了那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之中。这种对思想本身的关注,使得这套论丛超越了单纯的史料整理,而成为了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智慧的百科全书。
评分我对《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的整体印象可以用“厚重”和“严谨”来形容。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研究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国子监监生日常生活的考证。作者通过大量 archival materials 的梳理,细致地描绘了监生的衣食住行、学习规章、考试制度,甚至是他们之间的社交活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堆砌,更是通过微观的细节,折射出古代精英教育的运作机制和社会风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史料的批判性解读,以及其如何将零散的线索串联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这种研究方法,既体现了考古学般的细致,又具备了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读完这篇文章,我脑海中浮现出当年国子监里朗朗书声的场景,以及那些怀揣着“学而优则仕”梦想的年轻学子们的身影。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重现,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的价值和意义的再认识。
评分阅读《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书中对孔庙与国子监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象征的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将它们视为历史遗迹,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中国古代政治权力运作和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崇儒抑道”或“抑佛”等政策如何影响国子监的学术风气和培养方向的论述。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相关政策的梳理,揭示了国家力量如何介入教育,以及这种介入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对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考察,使得这部论丛具有了更加宏大的历史视角。
评分这套《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特别是以孔庙和国子监为代表的最高学府及其周边学术生态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拿到书的那一刻,翻开目录,一种踏实感油然而生。书中涵盖了从国子监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学术思想,到与孔庙之间密不可分的象征意义和祭祀活动,再到对古代教育体制下士人阶层培养、社会流动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探讨,其广度和深度都令人惊叹。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国子监在不同朝代的功能演变,以及其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培养统治人才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不同于以往零散的研究,这套论丛将这些分散的研究视角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为宏观和系统的学术图景。例如,其中一篇关于明清时期国子监教育与科举制度互动的文章,就细致地梳理了两者之间的依存与张力,揭示了在表面上统一的教育体系下,其实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博弈和思想流变。读罢,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巍峨的殿宇之间,感受着千年文脉的沉淀,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和传承的。
评分这套《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视野的开阔和学术深度的挖掘。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机构的考察,而是将孔庙和国子监置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士”阶层在国子监的命运的研究。作者探讨了国子监如何塑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以及他们如何在接受国家教育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历史研究更具温度和现实意义。我曾一度认为,古代的读书人都是循规蹈矩的,但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才意识到,即便是在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下,依然存在着许多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灵魂。
评分《孔庙国子监论丛(2013年)》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教体制的绝佳平台。其中关于孔庙作为教育象征的意义,以及其与国子监在祭祀、尊师重道等方面的互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仅仅将孔庙和国子监看作两个孤立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它们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祭祀”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和政治意图的分析。作者通过对历代祭孔仪式、礼仪的细致考证,揭示了这种仪式如何被用来凝聚人心、确立权威,以及如何象征性地将国家治理与儒家道德相结合。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无限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