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继《战神粟裕》后,关河五十州战神传记**重磅力作!
○中国 “军神”戎马人生的精彩记录
“将军的校长”军事奇谋的特色解说
○毛泽东说刘伯承是条龙,朱德称赞刘伯承是军事的奇才,蒋介石长叹手下无人堪比刘伯承。
○刘伯承在共产党军队中资历鲜有人及——八一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长、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司令、建国后十大元帅。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过彝区、千里跃进大别山,刘伯承一生经历战事无数,精于奇谋,深得对手的敬畏。
○从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当到***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校长”。
朱德说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之将才”。朱德此语,典出《孙子兵法计篇》:“将者,仁、信、智、勇、严也。”这五种品质也被称为五德,朱德以此语来称赞刘伯承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号令严明,同时也形容他对部下慈爱和蔼、赏罚有信。
不讲战术的死守,是刘伯承竭力反对的。在关家垴之战中,刘伯承与彭德怀之所以发生争执,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因为在是否要不计代价地来争取胜利这一点上看法不一。古语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但从刘伯承的角度上来说,即便暂时不能达成作战目标,他也极力反对用士兵的鲜血去和敌人硬拼。
刘伯承指挥作战深合孙子兵法,其基本要义之一,就是“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或者可以表述为“攻其所必趋,趋其所必救”。蒋介石和南京国防部不明就里, 结果往往就傻乎乎地指挥调度着前线各部队往刘伯承的圈套里钻。“有人谓刘伯承指挥国防部,信然不谬”,王元直忍不住感叹,“如此昏庸,安得为刘伯承之对手哉!”
自解放战争开始以来,刘邓大军在内线已经“九战九捷”,国民党军在其手下损失了30 个旅、近30 万人。作为战场上的主要指挥者,“常胜将军刘伯承”之名也因此响彻华夏。外界舆论称他为中共的天才指挥家,据说连蒋介石都承认,论战术之奇,刘伯承当数中国军界一绝。
目 录
章 同一条道路
手术结束后,对一个人竟然可以忍受如此的剜心之痛,阿医生感到不可理解, 他问刘伯承:“你不痛吗?”
刘伯承笑了笑:“不过是割了七十余刀罢了。”
阿医生更加惊异:“你怎么知道?”
刘伯承答道:“你每割一刀,我就暗记一数,一定不会错。”
动过这么多手术,没见过这么刚猛的。阿医生简直难以置信,他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真是勇士!”
第二章 艰难处显奇才
早期红军的各种军语和名词大多沿袭自国民党军队,而且叫法上很不规范,刘伯承依据“苏军步兵战斗令条”一一加以推敲,重新予以定名:红军军官改称为指挥员,士兵改称为战斗员……
甚至于营级指导员的职位早也源自于刘伯承——原先红军里没有营级指导员,是刘伯承根据苏区和红军的特点,在军队中增加了这一设置。
第三章 路是一定要过的
结盟仪式决定就在海子边上举行。按照彝家规矩,一位彝人捉来了一只大红公鸡,因为没有酒,就用两碗湖水代替。彝人拿刀割破鸡脖子,将鸡血分洒在碗里,接着刘伯承和小叶丹并排跪在海子边上,高高地举起这两只水碗宣誓,后将血水酒一饮而尽。
刘伯承结盟小叶丹这件事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他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而刘伯承却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真是堪比古人。
第四章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所谓“五行”,是指“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刘伯承用五指来进行比喻:大指是任务,二指是敌情,三指是我情,四指是地形,小指是时间。
“五行术”是刘伯承行军作战的法宝,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只有‘五行’做好了,才能下决心,订计划”。
日军谍报系统曾将刘伯承比作水浒传中的神机军师朱武,称其指挥部队时擅长“神算”。殊不知刘伯承的“神算”绝不是小说中军师掐指一算出来的,而是严格遵循了“五行术”的结果。
第五章 打铁全凭两膀硬
一二九师的三个团主要由原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成。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 张国焘虽然自己曾是北大学生领袖,但他却极端排斥知识分子,当年红四方面军开展肃反运动,连戴眼镜的干部都难逃劫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红四方面军的一个特点,即干部几乎为清一色的工农出身,他们打仗很勇敢,也很朴实,但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比如陈锡联就是放牛娃出身,参加红军时,连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认识,等到在一二九师担任团长都还未能完全摘掉文盲的帽子。刘伯承认为,一个好的指挥员应该在提高文化的基础上,多学习一些军事、政治知识,这样才能增强对技战术的领悟能力。
第六章 “按跳蚤”和“啃核桃”
刘伯承指出,三十二团死守狼牙山的战术是一种单纯防御,也是消极防御,不是积极防御。
什么是积极防御?刘伯承说有两种,一种是“层层抗击法”,可以先阻击杀伤敌军,摆出要与对方决战的架势,但当敌人主力展开后,就迅速转移至新阵地,再进行新一轮的阻击和杀伤。如此反复多次,就可以达到杀伤和拖住敌人的目的。
另一种是“迂回法”,要点是一面组织正面防御,大量杀伤敌军,一面派出部队对敌人进行迂回侧击,迫使敌人后退或无法迅速前进。
第七章 差一点让鬼子“抉剔”掉
“杀人队”(也称“入斩队”)主要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叫“益子队”,用以破坏八路军总部,捕捉或刺杀彭德怀、左权等人;另外一支叫“大川队”,用以破坏一二九师师部,捕捉或刺杀刘伯承、邓小平等。
“扫荡”开始前,“大川队”及其日本特务组织在相关资料搜集上下了很大功夫。后来八路军从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了一个袖珍折子,折子的每一页都贴着一二九师主要负责人的照片,写着姓名。这些照片和姓名绝大部分都准确无误,其中邓小平的照片下面还加上了“在太岳”几个字——邓小平当时去太岳区还没有多长时间,然而这一信息却已被日军获取。
第八章 至关重要的“势”
在平汉主战场,刘伯承也按照自己的突击钳制理论,将参战部队分为突击队和钳制队。纵队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钳制队,任务只是牵制敌军,不让敌军过于逼近邯郸,整场大戏的主角其实是突击队,即从山西赶来的那三个纵队。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刘伯承不会下棋,但论其用兵之道,却绝不亚于一个棋坛高手。就在一纵队局部失了一“子”的同时,他已经悄然赢得了那个至关重要的“势”——三纵队全部和二纵队大部于当天赶到,并对敌军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
第九章 老将军来真勇将
在巨鹿战役中,晋冀鲁豫野战军同时对抗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两支,并且打掉了整十一师一个主力团,这在全国各大解放区内还没有先例可循。此前五个月,林彪率部在东北与“五大主力”的另外两支主力,即新一军和新六军作战,当时集中了五倍于敌的数量优势,尚未能全歼其一个团,而且自身伤亡还是敌军的三倍。相比之下,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战斗力之强,确实可令国民党军的任何一支部队望而生畏。
第十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白崇禧的眼中,刘伯承是“中共号悍将”,不能不小心应付。在展开军事围攻的过程中,他始终不为刘伯承的大范围机动所引诱或调动,而是坚持稳扎稳打,集中兵力逐一攻占大别山根据地的各个县城。
自张家店和高山铺之战后,刘邓能够寻觅到的战机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野战军也不能再像以往一样,通过“以战养战”来改善自身的物质条件,这对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十一章 中原逐鹿
刘伯承对指挥员的严格要求,也与战局的演变息息相关。进入中原逐鹿阶段后, 国共双方的作战规模都越来越大。仅以作战单位而论,之前国民党多以整编师或军为作战单位,现在则是以兵团或集团为作战单位,有时一两个兵团在一起行动。
***方面同样如此,原来多以纵队为作战单位,现在不论是围歼战还是阻击战,多要以两三个纵队为一个集团,否则就难以达到战役目的。
再不是一个纵队就能横冲直撞的时候了,“敌人是一坨一坨地行动,你们哪个纵队想吃掉敌人一个集团都不可能”。刘伯承要求纵队指挥员们通过加强学习,搞通战略思想,尽快掌握大兵团作战中的战役组织指挥和战术协同动作。
第十二章 覆巢之下无完卵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位作家采访刘伯承,让他讲一讲自己所经历的战争。刘伯承连水都不喝,站着给作家讲了半天,当讲述到部下们那些饱含着艰苦、流血和牺牲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时,他激动得脸上肌肉都抽动起来。
讲着讲着,老将军突然停止了谈话。就在那短短的几秒钟里,他靠近桌子,双手把肩膀撑得直直的,用力按在桌沿上,然后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好不容易啊!”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内容推荐
刘伯承是震撼20世纪中国军界的一代名将,早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时期就以“军神”闻名;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将领中,他的资历也少有人及。他不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长,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司令。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过彝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一生经历战事无数,长于谋略,深得对手的敬畏。另外,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特色是从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当到***军事学院院长,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校长”。毛泽东曾感叹:“刘伯承是条龙”。朱德称赞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是“军事的奇才”。蒋介石则长叹手下无人堪比刘伯承。
本书是一部展示刘伯承戎马人生的传记作品,深入解读了刘伯承一代“军神”的战场生涯,许多段落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可读性强。其中对刘伯承指挥艺术的描绘,如谋定而后动,目光深远而又讲究战术细节,爱护部下、强调敌我伤亡比的“战争经济学”等,极为精彩,这些都刷新了人们对战争历史的一般认知。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原名赵劲,畅销军事纪实文学作家,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代表作有《战神粟裕》《彭大将军》《虎部队》《中原大战》《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民国总理段祺瑞》等,深受广大读者追捧,拥有粉丝无数。评价五 不得不说,《谋帅刘伯承 关河五十州著》是一部极其引人入胜的史诗级作品。关河五十州以其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军事史上最璀璨的将星之一——刘伯承元帅的传奇一生。我被书中对刘帅那卓越的军事才能的描写深深吸引,无论是战略层面的宏观布局,还是战术层面的微观指挥,都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智慧和胆识。从他早年的革命经历,到在各个历史时期指挥的著名战役,书中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对刘帅军事思想形成过程的解读感到惊叹,他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不断革新军事理念,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除了军事上的成就,书中还展现了刘帅作为一位革命者的人格魅力,他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和深邃思想,都让我受益匪浅。关河五十州笔下的刘伯承,不仅是战场上的“军神”,更是中国革命事业的杰出领导者,他的形象在字里行间跃然而出,鲜活而伟大。这本书绝对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军事史和革命史的必读之作。
评分评价三 阅读《谋帅刘伯承 关河五十州著》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关河五十州通过对刘伯承元帅一生辉煌而又坎坷经历的深度挖掘,展现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战略家的成长轨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刘帅军事思想形成过程的梳理,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如何不断学习、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军事哲学。书中对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还原,细节丰富,逻辑清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决策的关键时刻。我看到了刘帅在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下,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做出最有利于革命的判断。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也描绘了刘帅作为一个人,在战争年代的普通情感和生活片段,这使得他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军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呈现,让读者在敬仰其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人性光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更传递了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
评分评价一 初翻开《谋帅刘伯承 关河五十州著》,一股磅礴的历史洪流便扑面而来。作者关河五十州以其深厚的史料功底和生动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刘伯承形象。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亲眼目睹了这位“中国军神”如何以其卓越的军事谋略,在一次次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扭转乾坤。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刘帅指挥的几次关键战役的细致解读。他如何运筹帷幄,如何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凭借对地形、敌情、民情的精准判断,制定出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惊叹不已。从土地革命时期的艰苦卓绝,到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再到解放战争的雷霆万钧,刘伯承的身影贯穿始终,他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革命家。书中对他军事思想的阐释,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分析,更触及到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让我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关河五十州的叙述,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铺陈,又不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个人传记的温度。
评分评价四 《谋帅刘伯承》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智慧与勇气的教科书。关河五十州先生用他那极其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将刘伯承元帅的传奇一生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对刘帅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中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进行的深入剖析。书中对于战场细节的描绘,那种紧张、残酷又充满智慧的氛围,让我身临其境。我不仅看到了刘帅的军事才能,更看到了他作为一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他所展现出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以及在逆境中寻找生机的智慧,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军事战争的记录,更是关于一位杰出人物如何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塑造历史,影响时代。关河五十州的文笔,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浪漫,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也引人深思。我从这本书中,不仅了解了刘伯承元帅的军事成就,更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养分。
评分评价二 《谋帅刘伯承》这本书,真的是将“戎马人生”这四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关河五十州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析了刘伯承元帅丰富而传奇的军事生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刘帅早期革命经历的描写,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如何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历程,充满了热血与励志。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反而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残酷中,刘帅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以及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的篇章,如同一个个精心编织的故事,将刘帅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决策,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仅仅是在指挥千军万马,更是在用生命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感受到了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也理解了为什么他会被誉为“中国军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将领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奋斗、关于牺牲的伟大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