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讀物 |
|
尋城記.成都
作 者: 田飛;李果 著 [其他著作者]李果 著 定 價: 55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 2014-01-01 頁 數: 360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00102537我們為讀者提供很豐富、很精緻、擁有地方韻味的城市人文讀本。
一座城市,曆經百年滄桑,都擁有許多隻屬於自己那個年代的建築,且記錄下許多輝煌歲月或悲情往事。但時光荏苒,物是人非,經曆過多次改造後,許多曆史遺跡湮滅難尋。本書作者帶你走遍蓉城,尋訪城市角落,追蹤風物變遷,聽那擺不完的龍門陣。
在悠閑逍遙背後,美食美景近旁,竟還有那麼多的曆史碎片,本書將為你一一拼接,還原城市的曆史記憶。
●目錄 ●緣起 陌生的城市/001 ●捲首語 且逍且遙,實號成都/003 ●九天開齣一成都 /1 ●古蜀開國——蠶叢及魚鳬,開國何茫然 /2 ●望叢祠——望帝教民農桑,叢帝治水興蜀 /6 ●大佛岩——古驛路上的北朝摩崖 /8 ●王建墓——五代宮廷二十四伎樂 /16 ●孟知祥墓——五代帝王陵,西蜀芙蓉城 /20 ●皇城壩——三橋九洞望四川 /24 ●明蜀王陵——精美絕倫,地下宮闕 /28 ●三國成都 /35 ●武擔山——開明王妃塚,玄德稱帝處 /36 ●漢昭烈廟——君臣閤祠,昭烈韆鞦 /38 ●八陣圖——武侯推演,盡得其妙 /42 ●古關帝廟——塵廛間的武聖小廟 /44 ●關廟街——關氏父子,一門忠良 /46 ●張爺廟——肉鋪屠肆間的桓侯祠 /48 ●和平街——平侯洗馬池,子龍顯聖處 /52 ●馬超墓——威侯墓塚的前世今生 /56 ●......內容簡介
成都是一座具有兩韆多年曆史的古城,一磚一瓦、一樓一池,都記錄著城市的曆史變遷、工商業的興衰故事;無論舊聞軼事、風物民俗,都蘊涵著蜀地人民生生不息的熱烈、灑脫、詼諧的精神氣質。作者從小生活於此,對於城市的變遷有著獨特而深刻的體驗,在尋訪曆史舊跡的過程中,以自己的眼光和思考,為讀者帶來驚喜的同時,更為屢興變遷的城市留下寶貴的記憶。
田飛
田飛,1972年生於重慶。199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1999年齣版《名傢典析》之《人.自然.包裝》一書。2000年創辦遊沙部落品牌規劃機構。2002年編撰並齣版《平麵設計》係列叢書。2005年起緻力於城市文化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尋訪成都、重慶、武漢、廣州、杭州、南京等城市。2007年,《尋城記.成都》、《尋城記. 重慶》先後編撰完成並齣版。現居北京。
李果1975年生於四川成都。1998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後任教四川教育學院美術係。2005年起緻力於城市文化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尋訪成都、重慶、武漢、廣州、杭州、南京等城市。2007年,《尋城記.成都》、《尋城記.......
捲首語
且逍且遙,實號成都
兒時聽大人唱歌,除瞭“東方紅”、“紅太陽”,入耳很多的要算是“好地方”瞭。長大後喜遊走,也陸續去瞭不少“好地方”。好地方自有好地方的好,風光好,人淳樸。但當地百姓似乎卻不那麼認同,每每聊起,嘴裏總是嘟囔著,“好個啥呀!……”
印象中,成都這個地名似乎沒怎麼在“好地方”歌詞中齣現過。但外齣每每自報傢門,換來的迴應也每每總是三個字“好地方”。成都的好的確讓人羨慕。如果拋開人世的功名利祿,剩下的人的欲望,美食、美酒、美景、美色都聚在瞭成都。這種聚不是掰著手指數來的,更不是為打造逍遙之都而生拉硬扯的湊數,而是來自上天的眷顧,采得一把珠玉撒嚮瞭......
整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極其老道,就像一部精心剪輯的電影,有起承轉閤,有高潮迭起,更有意猶未盡的餘韻。作者懂得何時應該加快敘事速度,快速跳過平淡的過渡期,以突齣關鍵的轉摺點;也懂得何時應該慢下來,用大篇幅去描繪某個決定性的曆史瞬間或某個關鍵人物的內心掙紮。我特彆喜歡他處理“時間跨度”的方式,不同曆史時期的敘事風格會微妙地變化,這無形中也強化瞭時間的流逝感和曆史的層次感。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心裏湧上的不是知識被灌輸後的滿足,而是一種對時間洪流的敬畏感和對這座城市曆久彌新的生命力的由衷贊嘆。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坐標,轉化為瞭有溫度、有故事的鮮活存在,是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如此的充滿生命力和畫麵感,讀起來讓人幾乎忘瞭是在閱讀曆史著作。作者似乎擁有將文字轉化為影像的天賦,他對光影、氣味、聲響的捕捉極為精準。譬如,描述某個老茶館的早晨,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陽光穿過雕花木窗灑在竹椅上的溫度,能“聞到”空氣中混閤著濃鬱的蓋碗茶香和早點攤的煙火氣。這種高度的感官刺激,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更難得的是,作者沒有陷入那種故作高深的學院派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講述者的姿態,娓娓道來,親切而富有感染力。即便是一些復雜的地緣政治變遷,經由他的筆觸,也變得清晰易懂,仿佛是鄰傢長輩在茶餘飯後,帶著驕傲和感慨,嚮你講述他所熱愛的傢鄉的滄桑過往。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編年史,而是采用瞭多維度的切入點來解構這座城市的靈魂。作者高明的地方在於,他懂得如何運用細節的力量來構建全景。比如,對某種傳統手工藝品的起源考證,或是對某條著名小巷名稱演變的考據,看似枝微末節,實則暗藏著整個城市文化基因的密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大量的史料引證和實地考察的痕跡清晰可見,這使得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得無懈可擊。每一次對曆史疑點的梳理和辨析,都像是在剝開一個又一個迷霧,最終呈現齣清晰而有力的結論。對於一個對地方文化有深厚探究欲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令人手不釋捲的學術指南,同時又兼具瞭極高的可讀性,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閱讀的樂趣。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封麵,首先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的文筆如同細膩的織錦,將那些早已塵封的往事,一針一綫地重新縫閤起來。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古老的街道,耳邊是車水馬龍的喧囂,眼前是斑駁的青石闆路。他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更是在描繪那些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智慧,在字裏行間躍然而齣。那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生命體驗巧妙結閤的敘述方式,讓人在追溯曆史的同時,也深深地與那些遙遠的麵孔産生瞭共鳴。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這座城市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敬意。書中的某些章節,尤其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民間習俗的描繪,簡直是入木三分,仿佛我親眼目睹瞭當年的場景,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這座城市的某些刻闆印象。在以往的認知中,它或許隻是一座以美食和休閑著稱的現代都市,但這本書揭示瞭其深藏不露的、充滿張力的曆史側麵。作者的筆觸時而如刀鋒般犀利,直指曆史事件中那些被刻意掩蓋的真相和矛盾,時而又變得極其溫柔,充滿對逝去美好時光的緬懷與珍視。這種強烈的對比和情感的張弛有度,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戲劇張力。它迫使讀者跳齣“遊客”的視角,去審視這座城市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應對外部世界的衝擊與融閤。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城”的故事,更是關於“人”在特定地理空間下如何塑造和被塑造的深刻思考,哲理的穿插運用得恰到好處,提升瞭全書的思想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