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梅森.柯瑞《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聯經

现货正版 梅森.柯瑞《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聯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梅森·柯瑞
  • 创作
  • 日常生活
  • 写作
  • 灵感
  • 方法论
  • 个人成长
  • 联经出版
  • 现货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苑春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9570843743
商品编码:28277216456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04/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0843743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2.8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完全透視偉大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與時間分配!
村上春樹的小說是怎麼寫出來的?
畢卡索、梵谷的名畫是怎麼畫出來的?
莫札特、貝多芬的交響樂是怎麼譜出來的?
偉大的心靈究竟如何規劃時間,創作不懈?
他們真的是天才嗎?還是具有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161位古往今來偉大的哲學家、作家、作曲家、建築師和藝術家……
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裡,作者柯瑞一一敘述他們的日常工作習慣,
激勵你建立自己的創作儀式!

柯瑞書寫過去四百年來161位偉大創作者每天怎麼分配時間,運用自己大的能力,如何安排他們的作息,發揮創意和生產力。藉著撰寫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細節,提供新鮮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個性和生涯,描繪出這些藝術家在習慣驅使之下有趣而細微的肖像。

創作者怎麼才能一邊在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意義深遠的作品?舒適和創造力是否互不相容,抑或正好相反:日常生活的基本舒適是持久創意工作的先決條件?本書提供各種例子,說明形形色色各種聰穎而成功的人物如何面對這許多現實的挑戰,說明了許多宏大的創作憧憬如何轉譯為每日的工作;人的工作習慣如何影響工作本身,反之亦然。

知名創作者的工作習慣

例如:

只要我能讓每一個新作品都比上一個有進步,讀者就不會在乎我究竟是採取什麼樣的生活型態。身為小說家,那豈不才是我的義務和我的優先嗎?

村上春樹在寫小說時,總是凌晨四點起床,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下午他則用來跑步或游泳(或者兩者都做)、辦雜事、閱讀、聽音樂,晚上九點上床。

你們今早來的時候先按了門鈴,但你們得等電梯,在你們來到我門口之前,已經過了幾秒鐘。而在等你們的這段時間,我就在思索我要寫的新作。

就算沒有自由的時間,安伯托?艾可說他依舊能在一天當中的「隙縫」中,發揮生產力。

當我在寫書或故事時,總是一見黎明就立刻振筆疾書。那時沒有任何人會打擾你,天氣可能或涼或冷,而你開始工作,邊寫就邊暖和起來。

海明威成年之後,天天都很早起,早上五點半或六點,曙光一現就醒來,即使前一晚爛醉如泥依舊如此。

時間很短,我的精力有限,辦公室是一團混亂,公寓則喧鬧不休。要是我們不能輕易得到愉快的生活,那麼就只好想些巧妙的辦法迂迴前進。

1908年,卡夫卡在布拉格的勞工意外保險局找到一份差事,……但卡夫卡依舊覺得自己受到束縛。當時他和家人住在一間狹窄的公寓裡,唯有在深夜大家都熟睡之後,才能專心寫作。

規範熱情可靠的方法,就是規範時間。

詩人奧登認為像軍事行動般精準的生活,對他的創造力有其必要,是馴服他自己時間表靈感繆思的方法。

我先喝茶,然後大約十點時開始工作,一直到下午一點。接著我拜訪朋友。等到下午五點,我再回頭工作,直到九點。接續上午的工作對我毫無困難。

波娃在工作上很少有困難,恰巧相反──每當她休年假,要消磨兩三個月的假期時,卻常在放下工作幾週後,覺得無聊而不自在。

……我不用電,自己燒火開爐。到晚上,我點起舊油燈。這裡沒有自來水,我從井裡打水來用,自己砍木頭,煮食物。這些簡單的動作讓人簡單;而要簡單是多麼困難!

在整個1930年代,榮格以波林根塔樓為遠離都市塵囂的隱居之所,他在那裡過著工作狂的生活。

我一定很像咬著骨頭的狗,牠們偷偷摸摸的溜走,接著大概有半個小時,你看不到牠們的身影,然後牠們鼻子上沾著泥回來,一副不自在的模樣。

阿嘉莎?克莉絲蒂在自傳中坦承,即使在她寫了十本書之後,依然不覺得自己是「真正的作家」。

我會吃巧克力奶昔和四、五、六、七杯咖啡──加很多糖,巧克力奶昔裡也有很多糖,是很濃的奶昔,裝在銀色的高腳杯裡。我會因為攝取這麼多糖而興奮莫名,腦中一下湧上許多點子!

大衛?林區另一個想點子的方法是他自1973年以來天天都做的超覺靜坐。

隨著你的身心習慣每天晚上固定的睡眠──六個小時、七個小時,甚至睡滿醫師推薦的八個小時,你也同樣能訓練清醒的心智充滿創意地睡眠,並且創作出充滿想像力的清醒的夢,而那就是成功的小說作品。

史蒂芬?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寫作,包括他的生日和假日,而且他從不讓自己在達到每天兩千字的字數限額之前停筆。

媒體推薦

本書值得推薦之處在於,它以精薄短小的傳記綱要彰顯了創意人日常作息的無限多樣、難以捉摸的愚蠢瘋狂和不變永恆。──《華爾街日報》

一頁接著一頁,我們可以由數十甚至數百年把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創意人工作習慣中,得到不少啟示……要是你對古往今來知名的作曲家、作家,和畫家的工作習慣感到好奇,或者想要尋找方法提升你的創作習慣,那麼本書就能給你莫大的啟發。──《今日美國報》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對創意人來說,是令人鼓舞的讀物,而我們其他人,則能夠藉此一探那奧妙的創作世界。──羅娜?布林利(Rona Brinlee),書籤書店(The BookMark),為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作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梅森?柯瑞(Mason Currey)


生於美國賓州,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艾許維爾分校(Asheville)。是美國知名的部落格作家(dailyroutines.typepad.com)。多年來一直在自己的部落格撰寫一些近400年來知名歐美藝文人士及其他領域才華洋溢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習慣,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自2007年起,他終日埋首於網路搜索和飽讀書籍,試圖了解自己所鍾愛的藝文名人如何安排他們的生活?一天裡的哪段時間是他們的創作高峰?他們通常依循什麼樣的習慣維持創作?

他的作品也常見於《石板》(Slate)、《大都會》(Metropolis),和《印刷》(Print)等雜誌。柯瑞現居紐約。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大外文系畢業,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西藏的故事》、《托爾金傳》、《翁山蘇姬》等書。

目錄

導言
W. H.奧登 W. H. Auden
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湯瑪斯?吳爾夫 Thomas Wolfe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
費德里柯?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英格瑪?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莫頓?費爾德曼 Morton Feldman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索倫?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伏爾泰 Voltaire
班哲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安東尼?特羅洛普 Anthony Trollope
珍?奧斯汀 Jane Austen
菲德烈克?蕭邦 Frédéric Chopin
古斯塔夫?福婁拜 Gustave Flaubert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Henri de Toulouse- Lautrec
托瑪斯?曼 Thomas Mann
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卡爾?榮格 Carl Jung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
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亨利?馬蒂斯 Henri Matisse
胡安?米羅 Joan Miró
葛楚?史坦 Gertrude Stein
歐內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史考特?費茲傑羅 F. Scott Fitzgerald
威廉?福克納 William Faulkner
亞瑟?米勒 Arthur Miller
班哲明?布瑞頓 Benjamin Britten
安?比蒂 Ann Beattie
君特?葛拉斯 Günter Grass
湯姆?史達帕 Tom Stoppard
村上春樹 Haruki Murakami
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
喬伊斯?卡羅爾?歐慈 Joyce Carol Oates
查克?克洛斯 Chuck Close
法蘭欣?普羅絲 Francine Prose
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
史提夫?萊許 Steve Reich
尼可森?貝克 Nicholson Baker
B. F.史金納 B. F. Skinner
瑪格麗特?米德 Margaret Mead
喬納森?愛德華茲 Jonathan Edwards
薩謬爾?約翰生 Samuel Johnson
詹姆斯?包斯威爾 James Boswell
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
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
詹姆斯?喬伊斯 James Joyce
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塞繆爾?貝克特 Samuel Beckett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
艾瑞克?薩提 Erik Satie
帕布羅?畢卡索 Pablo Picasso
尚-保羅?沙特 Jean- Paul Sartre
T. S. 艾略特 T. S. Eliot
德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契 Dmitry Shostakovich
亨利?格林 Henry Green
阿嘉莎?克莉絲蒂 Agatha Christie
薩默塞特?毛姆 Somerset Maugham
格雷安?葛林 Graham Greene
約瑟夫?柯奈爾 Joseph Cornell
希薇亞?普拉斯 Sylvia Plath
約翰?契佛 John Cheever
路易?阿姆斯壯 Louis Armstrong
威廉?巴特勒?葉慈 W. B. Yeats
華萊士?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
金斯利?艾米斯 Kingsley Amis
馬丁?艾米斯 Martin Amis
安伯托?艾可 Umberto Eco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大衛?林區 David Lynch
瑪雅?安傑洛 Maya Angelou
喬治?巴蘭欽 George Balanchine
艾爾?赫施菲德 Al Hirschfeld
楚門?卡波提 Truman Capote
理查?萊特 Richard Wright
H. L. 曼欽 H. L. Mencken
菲利普?拉金 Philip Larkin
法蘭克?洛伊德?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
路易斯?康 Louis I. Kahn
喬治?蓋希文 George Gershwin
約瑟夫?海勒 Joseph Heller
詹姆斯?迪基 James Dickey
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 Tesla
格倫?顧爾德 Glenn Gould
露易絲?布爾喬亞 Louise Bourgeois
切斯特?海姆斯 Chester Himes
佛蘭納瑞?歐康諾 Flannery O’Connor
威廉?史泰隆 William Styron
菲利普?羅斯 Philip Roth
P. G. 伍德豪斯 P. G. Wodehouse
艾迪絲?席特威 Edith Sitwell
湯瑪斯?霍布斯 Thomas Hobbes
約翰?密爾頓 John Milton
何內?笛卡兒 Rene Descartes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法蘭茲?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法蘭茲?李斯特 Franz Liszt
喬治?桑 George Sand
奧諾雷?德?巴爾札克 Honoré de Balzac
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赫曼?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納撒尼爾?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李奧?托爾斯泰 Leo Tolstoy
彼德?伊利希?柴可夫斯基 Pyotr Ilich Tchaikovsky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亞歷山大?格拉罕?貝爾 Alexander Graham Bell
文森?梵谷 Vincent van Gogh
N. C.魏斯 N. C. Wyeth
喬治亞?歐姬芙 Georgia O’Keeffe
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 Sergey Rachmaninoff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巴爾蒂斯 Balthus
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
巴克敏斯特?富勒 Buckminster Fuller
保羅?艾狄胥 Paul Erd?s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愛德華?艾比 Edward Abbey
V. S. 普瑞契特 V. S. Pritchett
艾德蒙?威爾遜 Edmund Wilson
約翰?厄普戴克 John Updike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李曼?法蘭克?鮑姆 L. Frank Baum
克努特?漢姆生 Knut Hamsun
薇拉?凱瑟 Willa Cather
艾茵?蘭德 Ayn Rand
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詹姆斯?法雷爾 James T. Farrell
傑克森?波拉克 Jackson Pollock
卡森?麥克勒絲 Carson McCullers
威廉?德?庫寧 Willem de Kooning
琴?史塔福 Jean Stafford
唐納德?巴塞爾姆 Donald Barthelme
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澤奇?柯辛斯基 Jerzy Kosinski
艾薩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奧利佛?薩克斯 Oliver Sacks
安?萊絲 Anne Rice
查爾斯?舒茲 Charles Schulz
威廉?蓋斯 William Gass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 David Foster Wallace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
泰拉?薩普 Twyla Tharp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瑪莉蓮?羅賓遜 Marilynne Robinson
索爾?貝婁 Saul Bellow
傑哈?李希特 Gerhard Richter
強納森?法蘭岑 Jonathan Franzen
瑪利亞?卡爾曼 Maira Kalman
喬治?西默農 Georges Simenon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 Stephen Jay Gould
伯納德?瑪拉末 Bernard Malamud

導言

一年半以來,幾乎每週一到週五的早上,我都五點半就起床,刷牙洗臉,泡杯咖啡之後,就坐下來寫過去四百年來一些偉大的心靈如何面對這時間的要務──也就是他們每天怎麼分配時間,運用自己大的能力,如何安排他們的作息,發揮創意和生產力。藉著撰寫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細節──他們什時候睡覺、吃飯、工作、憂慮,我希望能夠提供新鮮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個性和生涯,描繪出這些藝術家在習慣驅使之下有趣而細微的肖像。「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什麼樣的人。」這是法國美食大師布里亞?薩瓦航(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名言,而我要說,告訴我你什麼時候吃,還有接下來睡不睡午覺。

就這方面而言,這是本看似蜻蜓點水的書,談的是創作活動的背景,而非其產品;內容是製造,而非意義。

但難以避免的是,這也是一本相當私人的書(小說家約翰?契佛認為,即使寫一封商業書信,也不可能不流露出一點你的自我,可不是嗎?)在本書背後,我所關懷的主題正是我在自己生活中所奮鬥的問題:怎麼才能一邊在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意義深遠的作品?是該完全把自己奉獻給某個計劃,還是每天撥出一小部分時間?要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做你想要完成的每一件事,那麼你是否非得放棄一些事物(睡眠、收入、整潔的房屋),還是可以濃縮你的活動,以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物,像我爹經常訓我的「要工作得聰明一點,而不是辛苦一點」?更廣義的說,舒適和創造力是否互不相容,抑或正好相反:日常生活的基本舒適是持久創意工作的先決條件?

在下面的篇章裡,我不假裝能解答這些問題,其中有些或許根本不能回答,或者只能依不可靠的個人狀況作個別的回答。但我努力提供各種例子,說明形形色色各種聰穎而成功的人物如何面對這許多同樣的挑戰。我希望能說明許多宏大的創作憧憬如何轉譯為每日少量的工作;人的工作習慣如何影響工作本身,反之亦然。

本書的書名雖然是《創作者的日常生活》,但我寫作的重點其實卻在於人們工作的規矩、習慣。這樣的詞彙雖然聽來平凡,甚至缺乏思考,遵循日常的作息,就像自動駕駛一樣。但日常作息其實也是一種選擇,或者是一整體系列的選擇。如果做得對,就可以當作精確測定的機制,得以運用許多有限的資源:時間(有限的資源)以及意志力、自我紀律、樂觀的態度。固定而實在的作息就能為人的心力刻劃出可靠的溝槽,阻擋起 伏不定的情緒。這是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愛的主題。他認為人刻意讓部分人生成為自動駕駛模式。他說,養成好習慣就能讓我們「解放心智,達到真正有趣的行動領域。」諷刺的是,詹姆斯本人卻有拖延的毛病,永遠不能堅持規律的作息。

巧的是,正是因為一番拖延,反倒使我創作出本 書。那是2007年7月一個週日下午,我正獨自坐在我 所工作的那家小建築雜誌灰撲撲的辦公室裡,想要趕出次日截稿的稿件。只是我非但沒有全力以赴,趕緊努力,反而卻瀏覽《紐約時報》網路報,清掃我的辦公空間,在小廚房裡泡咖啡,總之就是在浪費時間。這是再熟悉不過的困境,我本是「早起型」的人,在早上可以十分專注,但一過午餐時間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那天下午,為了要讓我對自己這種頗為不方便的偏好(誰會想每天大清早五點半就起床?)釋懷,我就在網際網路上搜尋其他作家的工作習性,這種資料並不難找,而且非常有意思。我不禁想到該有人把這些軼事收集起來──因此當天下午我就成立了「日常作息」(Daily Routines)部落格(我那篇雜誌稿到次日早上趕在後一分鐘驚險交卷),如今就成為這本書。

這部落格原是無心插柳;我只是把我由傳記、雜誌側寫、報紙訃聞等等文章上看來名人的作息貼在部落格上。至於本書,我搜羅了更廣泛、資料也更深入的作品,同時也儘量維持文章的簡短和多樣,以保持其吸引力。

我儘可能讓我的人物自己發言,用引述自他們的信件、日記,和訪問中的言語。我也由二手資料搜羅了他們作息的摘要,如果有別的作家精彩的說明了主題人物的習慣,那麼我就引述其大作,而不再重寫。我要在此說明的是,若非採用數百位傳記作家、新聞記者,和學者的研究與作品,本書根本無法成書。 在匯整本書的各個條目時,我也一直謹記V. S. 普瑞契特(V. S. Pritchett)在1941年寫的一段話。普瑞契特在寫到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著有《羅馬帝國衰亡史》)時,提到這位偉大 史學家極其勤勉,即使在服兵役時,吉朋依舊找出時間來作學術研究,他行軍時還隨身帶著羅馬抒情詩人賀拉 斯(Horace)的作品,在帳篷裡則讀異教徒和基督教神學書籍。普瑞契特寫道:「這些偉大的人物遲早都會變成一個模樣,他們從不停止工作,絕不浪費一分鐘,這真教人沮喪。」

哪一個有抱負的作家或藝術家會沒有這樣的感慨呢?看到過往偉人的成就一方面具有啟發性,一方面卻又教人洩氣。但是當然,普瑞契特還是錯了。因為在每一位孜孜不倦、從不停止工作,也絕不自我懷疑或出現信心危機,教我們這些凡人自嘆不如的吉朋身邊,同樣也會有一個威廉?詹姆斯或者法蘭茲?卡夫卡這種虛擲光陰的偉大心靈,他們徒然的等待靈感降臨,體驗到瓶頸和文思枯竭的折磨,因為懷疑和不安而焦慮痛苦。在現實中,本書描繪的大部分人物則都介於其中──他們全心投入日常的工作,但卻永遠對自己的進展沒有完全的信心;永遠小心翼翼,生怕有朝一日前功盡棄。所有的人都找出時間完成他們的工作,但究竟他們怎麼架構自己的生活,達到這樣的目標,則有無盡的變化。

本書談的就是這樣的變化,而我希望各位讀者能夠覺得受到鼓舞,而非沮喪打擊。在寫作期間,我常 想到卡夫卡在1912年寫給戀人菲利絲?包爾(Felice Bauer)信中的一段話。他對自己狹隘的居住環境和呆板的日常工作感到洩氣,不由得抱怨:「時間很短,我的精力有限,辦公室是一團混亂,公寓則喧鬧不休。要是我們不能輕易得到愉快的生活,那麼就只好想些巧妙的辦法迂迴前進。」可憐的卡夫卡!然而我們之中又有誰能期望過著輕鬆愉快的生活?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大半的時候都是寸步難行,而卡夫卡巧妙的迂迴前進與其說是破釜沉舟,不如說只是個理想。而接下來的篇章則告訴你該如何迂迴前進。

 

 


《时间的秩序:关于时间感知、记忆与遗忘的深度探索》 引言 时间,这个最古老也最普遍的概念,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却又最难被真正理解和把握。我们感知时间,我们记录时间,我们怀念过去,憧憬未来,然而,时间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它是否如我们所感知的线性流动,还是隐藏着更深层的结构与奥秘?《时间的秩序》一书,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科学、哲学、心理学与艺术的探索之旅,深刻剖析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揭示时间感知的复杂性,以及记忆与遗忘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的生命叙事。 第一章:时钟之外的感知 我们习惯于用钟表来衡量时间,将它分割成精确的秒、分、时。然而,我们的内在时间感知与物理时间的流逝并非总是一致。本章将深入探讨影响我们时间感知的生理与心理因素。我们将审视大脑如何处理时间信息,神经递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情绪、注意力、年龄等因素如何扭曲或拉伸我们的时间体验。例如,为什么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而痛苦的等待却显得漫长?为什么年幼的孩子觉得时间过得慢,而年长者则感叹时光飞逝?这些日常的困惑,都将在本章中得到科学的解答。 此外,我们将剖析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与实践。从西方线性、可量化的时间观,到东方循环、周期性的时间哲学,再到某些原住民部落对“当下”的独特感知,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和习俗上,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通过对这些多元视角的审视,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时间概念,并非普适真理,而是特定文化与历史的产物。 第二章:记忆的炼金术:过去如何重塑现在 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塑造我们身份认同的基石。然而,记忆并非精确的录像机,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与重构过程的炼金术。本章将详细阐述记忆的形成、存储与提取机制,并揭示记忆的不可靠性。我们将探讨各种记忆类型,如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以及它们在大脑中的运作方式。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深入研究记忆的“加工”过程。我们如何选择性地记住某些事件,而忽略其他?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发生变化、失真甚至被“创造”出来?我们将探讨“虚假记忆”现象,以及它在法律、心理治疗等领域带来的挑战。同时,本章也将关注那些深刻影响我们当下情绪与行为的“自动性记忆”和“情绪记忆”,它们往往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们的选择,即使我们意识不到。 第三章:遗忘的必要性:留白与新生 在强调记忆重要性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遗忘的积极作用。遗忘并非简单的信息丢失,而是大脑进行优化、减轻负担、腾出空间以容纳新信息的必要过程。本章将从积极的角度审视遗忘,探讨它在个人成长、社会适应与创新思维中的价值。 我们将分析遗忘的机制,例如“衰退理论”、“干扰理论”,以及“动机性遗忘”等。通过理解遗忘的“选择性”和“功能性”,我们能更好地接纳并应对记忆的局限。本章还将探讨“创伤后遗忘”以及“选择性遗忘”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策略来管理和优化我们的记忆,例如“遗忘曲线”的科学运用。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集体遗忘的现象。一个社会为何会选择性地遗忘某些历史事件?这种遗忘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历史叙事的构建到文化认同的形成,遗忘扮演着微妙而关键的角色。 第四章:时间的维度:主观叙事与客观现实 时间,在我们个体生命中,被编织成一连串的故事。我们的“个人时间线”并非简单的事件顺序,而是充满了主观的情感色彩、意义的赋予和叙事性的重构。本章将探讨个体如何构建自己的时间叙事,以及这种叙事如何影响我们对过去的回顾、对现在的体验和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将分析“生活叙事”理论,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发展、心理健康与人生意义的形成。个体如何通过整合零散的记忆碎片,创造出连贯且有意义的人生故事?这种叙事过程又如何受到文化、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此外,本章也将区分并探讨主观时间感知与客观时间测量之间的差异。我们内在的时间流速与外部时钟的滴答声为何常常不一致?这种差异又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风险评估和长期规划?我们将审视一些实验,例如“时间感知实验”,来具体展示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张力。 第五章:当时间遇见艺术:凝固的瞬间与永恒的瞬间 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文学和音乐,是人类捕捉、表现和反思时间的独特载体。本章将通过分析不同艺术形式如何处理时间,来深化我们对时间的理解。 我们将审视绘画中的“瞬间凝固”,例如捕捉运动的瞬间,或是通过构图来暗示时间的流逝。音乐中的“时间编织”,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来构建起情感的起伏与时间的流动。文学中的“叙事时间”,作者如何通过倒叙、插叙、平行叙事等手法来操纵读者的时间体验,创造出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们将探讨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分析它们在处理时间主题时所运用的技巧和所传达的哲学思考。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超越日常感知的、更深层的时间维度,以及人类对于短暂生命中“永恒瞬间”的追求。 第六章:时间的终极困境:存在、意义与不确定性 最终,我们所有的探索都指向一个关于存在、意义与不确定性的终极困境。时间,作为生命最根本的维度,既是恩赐也是诅咒。我们受限于时间,却又试图在有限的时间中寻找无限的意义。 本章将整合前面的讨论,探讨时间感知的复杂性如何影响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当我们意识到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与有限性时,我们如何选择度过余生?记忆与遗忘的动态平衡,又如何在塑造我们身份的同时,让我们面对存在的终极问题? 我们将审视一些哲学观点,例如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等,以及它们与时间感知之间的关联。我们也将探讨科学前沿的探索,例如关于时间本质的物理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我们理解时间可能带来的颠覆。 《时间的秩序》并非提供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智识探索。通过理解我们与时间的复杂关系,我们或许能更从容地面对时间的流逝,更珍视当下的每一刻,并以更清晰的目光去审视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价值。这是一场关于我们自身存在,关于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以及如何在这个不断流转的时间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平静感,让我重新审视了“创作”这件事本身。我曾经总是觉得,创作应该是充满激情和灵感的,是那种“灵光一闪”的瞬间。然而,梅森·柯瑞却用他朴实而真诚的语言,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他告诉我,真正的创作,更多的是一种“劳作”,一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他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应对“写作瓶颈期”的方法,比如出去散步、听音乐,或者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充满了智慧。它们帮助我明白,当灵感枯竭的时候,强制自己去“想”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如通过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让大脑有机会“休息”和“重组”。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那些“没有灵感”的日子,反而学会了与它们和平共处。我开始尝试在感到疲惫时,去做一些与创作看似无关但又能让我放松的事情,然后惊喜地发现,在不经意间,新的想法又悄然萌生。它让我卸下了“创作必须时时刻刻处于巅峰状态”的包袱,让我能够更坦然、更持久地走在创作的道路上。

评分

《创作者的日常生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系统”和“流程”的强调。我一直以为,伟大的作品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天赋和突然的灵感,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背后一定有一个支撑体系。梅森·柯瑞并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和建立属于自己的“创作系统”。他分享了自己如何设计工作流程,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如何利用各种工具来辅助创作。这些经验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效率低下,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缺乏一个清晰、高效的“工作流程”。我开始尝试去拆解自己的创作过程,找出其中的瓶颈,然后有针对性地去优化。比如,我会为不同的创作任务设置不同的“准备时间”,或者在完成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后,给自己一些“休息和反思”的时间。这种系统性的方法,让我感觉整个创作过程变得更加可控和有序,也让我减少了不必要的焦虑和内耗。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工作,也离不开结构和纪律的支撑。

评分

这本《创作者的日常生活》简直像一本灵丹妙药,点亮了我那些时常被灵感枯竭和效率低下笼罩的日子。读它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开放的创意工坊,梅森·柯瑞用他温和却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拆解了那些看似神秘的“创作灵感”是如何一点点积累、孵化、最终绽放的。他没有提供什么速成秘籍,而是着重强调了持之以恒的“日常”的力量。看着他详述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创作过程——比如早起一杯咖啡、在固定时间段内写作、甚至是处理琐碎的邮件和回复——我才意识到,那些伟大的作品背后,隐藏着多么强大的自律和规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开始尝试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仪式”,即使是很小的改变,比如每天固定阅读一小时,或者午休时间不玩手机而是思考一下当天的创作方向,都能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它鼓励我们拥抱平淡,在日常的重复中寻找力量,而不是焦躁地等待“神来之笔”。这种务实而接地气的理念,对我这个经常被“完美主义”和“完美状态”困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明白,灵感并非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辛勤耕耘的必然结果。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效率”和“生产力”充满好奇的人,但市面上充斥着太多贩卖焦虑的“成功学”书籍,让人读完之后反而更加茫然。直到遇到了《创作者的日常生活》,我才真正找到了那个可以让我内心平静下来,并且切实感受到进步的指南。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不完美的接受”的态度。梅森·柯瑞并不回避创作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挫折、枯燥甚至是对自己才华的怀疑,他反而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在这些时刻坚持下去的。他提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绝妙的点子,而是克服惰性,把眼前的事情做完。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害怕达不到理想的标准而迟迟不敢动笔的经历,多么愚蠢!这本书像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告诉你:“没关系,今天状态不好,那就写一页,或者思考一刻钟,重点是‘在做’。” 这种“低标准、高频率”的策略,让我开始卸下心理包袱,重新找回了创作的乐趣。我不再纠结于每一个词是否精妙,而是更关注整体的推进,这种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成就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创造力,往往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不完美的包容之中。

评分

《创作者的日常生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悟,是关于“时间管理”的全新视角。以往我总是想着如何“挤出”更多时间来创作,结果往往是越“挤”越焦虑,生活也变得更加混乱。但梅森·柯瑞却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不是去“挤”,而是去“创造”时间,并且是将创作融入到日常的洪流中,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额外的负担。他强调的“小习惯”、“微进步”的概念,让我恍然大悟。我开始尝试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里,即使只写几百字,或者思考半小时,我都坚持去做。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日积月累,竟然带来了惊人的改变。我发现,原来那个“没有时间”的借口,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心理障碍。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识别和剔除那些消耗我时间但毫无价值的活动,比如无休止地刷手机,或者过度沉迷于不必要的社交。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意识地将精力投入到真正让我成长和感到充实的事情上。这本书让我明白,时间并不是被动流逝的,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主动选择和规划,变成滋养我们创造力的土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