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 |
| 作者: | 俊武 |
| 定价: | 158.0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ISBN: | 978752012098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2015年,全国老龄办组织开展“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以下简称“第四次调查”),以便全面准确掌握我国老年人生活状况和老龄事业发展基础数据。第四次调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专题国情调查,也是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将为中央、和各级委政府统筹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制定“十三五”专项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全面促进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书是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编写。对于了解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整体情况、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制定老龄政策提供参考,本书既具有理论探讨价值,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 目录 | |
Ⅰ 总报告 1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俊武】/001 一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工作基本情况/002 二 第四次调查关于老年人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论考量/005 三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018 四 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2014/2015年)/020 五 当前中国老年人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和未来挑战/042 六 提升全体中国人老年期生活质量的建议/048 ? Ⅱ 专题报告 2 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家庭关系【刘妮娜】/055 3 中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及卫生状况分析【胡宏伟 袁水苹 郑翩翩】/109 4 中国城乡老年人失能状况与照护需求分析【陈泰昌】/138 5 我国城乡老年人收入和消费状况【杨晓奇 王莉莉 董彭滔】/168 6 中国城乡老年人在业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彭青云】/191 7 中国城乡老年人住房及宜居环境状况【成红磊 侯 显】/225 8 中国城乡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分析【胡宏伟 袁水苹 郑翩翩】/272 9 中国城乡老年人权益保障状况分析【刘妮娜】/326 10 中国城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分析【冀 云】/365 ? Abstract/415 Contents/416 |
这份调查的结构安排,给我一种非常明显的“自上而下”的视角感。它似乎是从宏观政策设计者的角度出发,去确认既有政策执行的覆盖面,而不是真正潜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倾听他们的“口述历史”。我尤其留意了关于数字鸿沟的部分,这在2018年已经是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报告提及了城乡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服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关键在于,报告未能提供足够多的“案例故事”来佐证这种差异是如何具体影响他们的生活便利性,比如,他们因为不会使用健康码或移动支付而在出行、挂号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具体的、令人沮丧的障碍。如果能穿插一些典型人物的叙述,比如一位习惯了现金交易的乡村老人,如何在外出办事时寸步难行,那种无力感是冷冰冰的数据无法传达的。现在读起来,它更像是一份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报告”,而不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流变报告”。这种缺乏生动细节的叙述,使得读者很难在情感上与报告中的主体建立起有效的连接,仿佛面对的是一群被抽象化的“老年人口”而非鲜活的个体。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的读者,我发现报告在处理城乡二元结构对老年群体的影响时,虽然指出了差异,但在解释这种差异的深层机制上,着力点略显不足。例如,关于养老保障金的城乡差距,报告清晰地列出了金额差异,但对于这种差异如何通过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社区的社会资本积累,最终投射到个体晚年尊严感的塑造上,分析深度不够。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在城市退休金较高的老年人,与一个在农村仅依靠微薄基础养老金的老年人,在面对突发疾病或需要子女经济支持时,其议价能力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是如何被社会结构固化的。报告中对于“社会支持网络”的探讨,更多地集中在政府提供的正式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上,而对于非正式网络(邻里互助、同乡会、传统宗族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异与重构)的探讨相对薄弱。在很多农村地区,这些非正式网络才是老年人最后的“安全网”,报告对它们的衰退或适应性变化关注不够,使得对“支持系统”的评估维度显得片面。
评分我对报告中对老年健康的描述感到有些遗憾,尤其是关于心理健康和慢性病管理的交叉部分。报告罗列了城乡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发病率和就医频率,这部分数据是扎实的。然而,健康不仅仅是生理指标的合格,它更关乎老年人对自身衰老过程的接受程度和积极应对的态度。我希望能读到关于老年抑郁、焦虑情绪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表现差异,以及城乡医疗体系在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方面的具体短板。比如,在缺乏熟人社交圈的“新市民老年人”(即随子女迁居到城市的退休老人)中,他们面对陌生环境和医疗体系时的适应压力,是否比留守老人更大?报告似乎将健康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问题,而忽略了“健康素养”、“疾病污名化”以及“孤独感引发的生理应激反应”这些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这种简化处理,使得报告在指导具体的心理干预和社区健康促进计划时,指导性价值打了折扣。
评分总的来说,这份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快照”,它成功地描绘了2018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群体的基本面貌和宏观差异。但是,如果将它视为一份能够指导深度社会改革或人文关怀实践的蓝图,则显得有些单薄。我个人更倾向于那些能够通过扎实的、长期的个案跟踪研究来揭示老年人生命体验连续性和复杂性的作品。这份报告在数据和政策框架的层面上是严谨的,但它缺乏那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微观叙事的力量。它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标明了主要的道路和地标,但地图上缺少了那些蜿蜒曲折的小巷、当地人经常光顾的隐藏小店,以及行人在这些地方留下的脚印和故事。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老年群体在面对身份重塑和价值转换时的内心挣扎的读者而言,这份报告提供的更多是起点而非终点。
评分这本报告的标题确实抓住了我近年来非常关注的一个社会议题——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我原本期待能从中看到一个细致入微、数据翔实的画像,毕竟“2018”这个时间节点对于观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老年群体变化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更像是一份宏观的政策解读框架,而非深入社会肌理的田野调查实录。例如,对于“生活质量”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报告似乎更多地采用了官方的、偏重物质保障(如养老金覆盖率、医疗资源可及性)的指标体系。这固然重要,但对于理解老年人主观的幸福感、社区参与度、以及家庭代际关系中的情感流动,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老年人是如何应对“空心化”带来的精神孤寂,他们有没有发展出新的互助模式,或者这种孤寂感在量表上是如何被捕捉和反映出来的。报告中对这些细微的情感维度和非正式支持网络着墨不多,使得整个叙事停留在了一个比较“安全”和“可量化”的层面,缺乏那种触及灵魂深处的洞察力。它更像是在回答“有没有饭吃、病能不能看”的基础问题,而对于“活得是否体面、是否被需要”的追问,则显得有些意犹未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