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总目·索引·提要 社会科学 书籍 |
| 作者: | 陈红彦,谢冬荣,萨仁高娃主编 |
| 定价: | 360.0 |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ISBN: | 9787501362424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了《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的总目录、索引以及所收录文献的提要。总目展现了全部六百册的全貌。索引包括《书名索引》《著者索引》,方便读者的查阅使用。提要简要介绍了每一种文献的书名、作者、版本、内容及价值等。 |
当我合上这本《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总目·索引·提要》时,我深刻体会到它在学术链条中的“前置环节”作用。它是一个极为扎实的“导航系统”,为那些真正需要进行大规模、系统性清代诗文集研究的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地图。然而,作为期待获得文学启迪的普通读者,我多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我没有从中读到任何清代诗人的心声,没有被某一篇传世名作的精妙措辞所打动,也没有因为某个提要而激发了对某一特定文人思想体系的好奇心。这本书的价值是“间接的”——它让你知道什么东西存在,但它本身不是那个“东西”。因此,我的评价是:它是一部极度专业且严谨的工具书,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基石;但对于渴求直接文学体验的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扇紧闭的门,需要你自己去备齐钥匙(其他文集)才能进入其背后广阔的文学殿堂。它成功地完成了“索引”的使命,却未能满足我对“文学欣赏”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社会科学”属性在内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文献学或目录学的著作,而非文学鉴赏的读物。我注意到,它对不同版本、不同刻印的区分处理得极其严谨,这对于考证派的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我这种主要关注文学流变、思想演进的读者来说,那些关于“某某本存世稀少”、“某某本有校勘差异”的描述,虽然重要,却无法直接转化成我对清代诗歌美学的新理解。说白了,我希望看到的是李贺那种“鬼才”式的想象力,或者是苏轼那种旷达的哲思,哪怕是通过后人的解读也好。而这本书,却是在用一种极其客观、去情感化的方式,将这些可能蕴含着丰富情感和艺术生命力的文本,转化为一种冷静的、结构化的数据。它像是一座冰冷的数据库,储存了海量的清代文学信息,但要激活这些信息并从中感受到温度,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桥梁,这对我来说,门槛设置得有点高了。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典雅的装帧和厚实的篇幅所吸引,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古籍整理本。我本来是冲着“清代诗文集”这些字眼来的,希望能从中挖掘出一些新颖的视角或者不为人知的文人轶事。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清代文学财产清单”,它仿佛是一位一丝不苟的档案管理员,将所有相关的文集都进行了严密的归档和编号。我期待能读到那些诗文本身带来的艺术震撼或者思想交锋,但这份“总目·索引·提要”的定位,决定了它更侧重于“工具性”的价值。对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而言,这种工具书的体量,初看之下,未免显得有些晦涩和缺乏直接的阅读快感。它像是一张巨大的藏宝图,标明了宝藏在哪里,却没把宝藏本身呈现在眼前,这对我想要沉浸式体验清代文人情怀的初衷,形成了一定的“心理落差”。我明白,整理和索引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价值在于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如果希望能直接从中汲取文学的养分,可能需要搭配其他的主体文集来使用,否则,阅读过程会更像是在做文献检索而非享受文学的盛宴。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质量虽然上乘,但阅读体验上却缺少了一丝“人情味”。也许是因为它过于强调“总目”和“索引”的功能性,排版上大量使用了紧凑的宋体和小号字号,使得即便是阅读索引部分,也需要费神去辨认。如果作为案头工具书,频繁翻阅查找,这种密集的文字排布会迅速带来视觉疲劳。我本希望在这样一部汇集了“珍本”的书籍中,能找到一些经过精心挑选和展示的“亮点”,比如对某些重要文集的导读可以稍微展开一些,加入一些关于其在清代文学史中地位的深入评述,哪怕是寥寥数语也好。现在,它提供的所有信息量都维持在一个极低的、纯粹指向性的水平上,没有给我任何“可以停下来歇歇脚”的赏心悦目的段落。这就好比去一家高级餐厅,端上来的是一个标签齐全、重量精确的原材料箱,而不是一道已经烹饪好的、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做得确实非常细致,这一点我必须承认。我尝试着查找了几位我比较熟悉的清代文人的名字,比如袁枚或者王士禛,相关的条目都能迅速定位。那种精准度和覆盖面,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效率的极大提升。不过,作为一个只是对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种“过度的精确”反而带来了一种学术的疏离感。每一条目后附带的“提要”,简短扼要地概括了该文集的收录范围和特点,这本该是吸引我深入了解的内容,但提要本身往往也是高度概括的术语和概念堆砌,缺乏必要的语境和引人入胜的案例。我本以为“提要”能提供一些“偷窥”到原文精彩片段的窗口,哪怕是一句传世名句或者一个重要的学术争议点,但它更多是告诉了我“这个文集是关于什么的”,而不是“这个文集里有什么值得一读的”。所以,我合上书本,脑海里留下的依旧是密密麻麻的条目和编号,而不是清代文人特有的那种“才情四溢”的画面感,这让我感到有些失落,毕竟名字里带着“珍本丛刊”,总会让人对内容的“精粹”抱有更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