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北京城市副中心 | 作者 | 王峥 |
| 定价 | 100.00元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93298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页码 | 25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京津冀世界城市群、推动三地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举措。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以首善标准补齐当前城市运行中的短板,还要秉承全新的发展理念,对标全球城市,实现城市空间、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了北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需求、通州建设现状以及国内外特大城市建设副中心的经验,提出了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路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篇 建设副中心,开启北京发展新篇 章 1 北京城市发展历程 1.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北京城市发展 1.1.1 城市概要 1.1.2 正式建都 1.1.3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1.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北京 1.2.1 北京城市定位的确立与演变 1.2.2 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 1.3.1 城市功能的再调整 1.3.2 城市空间发展 2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1 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人口压力和社会治理难题 2.1.1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2.1.2 城市治理面临困境 2.2 人口过度扩张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 2.2.1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2.2 水资源短缺压力持续 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 3.1 特大城市:规模扩张与范式转换 3.1.1 特大城市的界定 3.1.2 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 3.1.3 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3.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理论探讨 3.2.1 增长极理论 3.2.2 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3.2.3 空间扩散与“核心一边缘”理论 3.2.4 都市圈理论 3.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外实践 4 北京城市多中心规划建设的探索 4.1 2005年以前的探索 4.1.1 历次城市规划申的卫星城 4.1.2 2005年以前的卫星城发展情况 4.1.3 2005年以前卫星城建设的问题 4.2 2005年以来的多中心设计 4.2.1 2005年北京城市总规划的新城设计 4.2.2 2005年版规划中重点新城的发展思路 4.2.3 2005年以来新城发展中的问题和2017年新规划探索 第二篇 聚焦通州,步人城市建设快车道 5 通州的历史发展 5.1 通州历史沿革 5.1.1 大运河开渠以前的古县 5.1.2 元明清时期的都城漕粮仓储重地 5.1.3 民国以来的通州 5.2 通州历史特色 6 通州发展现状 6.1 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 6.1.1 地理区位 6.1.2 自然环境 6.2 经济发展 6.3 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 6.3.1 城市建设 6.3.2 文化传承 7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背景 7.1 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需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呼唤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3 通州规划建设副中心历经长期思考 第三篇 他山之石:国内外典型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8 东京 8.1 东京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8.1.1 东京城市的发展 8.1.2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8.2 东京副中心及其发展历程 8.2.1 东京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8.2.2 东京的典型副中心一一新宿 8.3 东京副中心建设经验 8.3.1 正视城市发展规律,合理设计规划 8.3.2 完善各功能区的网络联系,强化区域协作 9 巴黎 9.1 巴黎及其都会区发展历程 9.1.1 巴黎城市的发展 9.1.2 巴黎都会区的发展 9.2 巴黎的城市副中心 9.2.1 巴黎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9.2.2 巴黎城市副中心拉德芳斯的发展历程 9.3 巴黎副中心建设经验 9.3.1 打造差异化城市空间景观,提升整体风貌 9.3.2 以非营利性专业开发机构牵头,理顺建设管理责权 10 伦敦 10.1 伦敦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10.1.1 伦敦 10.1.2 伦敦都市圈和副中心 10.2 伦敦的卫星城与副中心 10.2.1 英国的新城运动与伦敦周边的卫星城 10.2.2 伦敦副中心道克兰的城市更新历程 10.3 伦敦副中心建设经验启示 10.3.1 出资完善基础设施,激发市场参与热情 10.3.2 保护基层社群利益,防止过度市场化 11 上海 11.1 上海的多中心城镇体系发展历程 11.1.1 上海城市的发展 11.1.2 上海城市的多中心体系 11.2 上海的城市副中心 11.2.1 会展型副中心:花木 11.2.2 科技型副中心:五角场 11.2.3 综合型副中心:徐家汇 11.2.4 生产服务与公共活动型副中心:真如 11.3 上海城市副中心建设经验 11.3.1 有序建设多层次的“城市中心一副中心一新城”体系 11.3.2 完善交通网络实施分期开发,形成副中心差异化发展格局 第四篇 砥砺奋进,缔造光辉的明日之城 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12.1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面临多重挑战 12.1.1 城市公共服务量质不足 12.1.2 城市运行韧性尚待提高 12.1.3 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亟须改善 12.1.4 城市经济发展路径仍不清晰 12.2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机遇 12.2.1 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桥头堡” 12.2.2 城市副中心将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节点 12.2.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动力 12.2.4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扩张,有效弥补发展短板 13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愿景 13.1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的使命 13.2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理念 13.2.1 深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13.2.2 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的区域协作 13.2.3 依靠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引导发展 13.2.4 打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宜居城市 14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管理机制创新 14.1 创新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机制 14.1.1 建立多元参与的城市规划设计平台 14.1.2 改进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 14.2 优化城市管理领导与执法机制 14.2.1 强化横纵向部门统筹,明确责权分工 14.2.2 聚焦基层落实管理权能 14.3 调整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14.3.1 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作为城市发展新动力 14.3.2 扎根社区民生增强服务精细度 14.4 建立跨行政区合作机制 14.4.1 加快推进通州全区的新型城镇化 14.4.2 联合廊坊“北三县”实现一体化发展 14.5 健全完善法治保障机制 14.5.1 强化副中心建设的法制化保障 14.5.2 更新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技术标准 15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方式创新 15.1 建设高质量的宜居绿色城市 15.1.1 建设绿色城市的愿景 15.1.2 建设绿色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1.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绿色城市的思路 15.2 建设高效率的智慧城市 15.2.1 建设智慧城市的愿景 15.2.2 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2.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路 15.3 建设高稳定性的韧性城市 15.3.1 建设韧性城市的愿景 15.3.2 建设韧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3.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韧性城市的思路 15.4 建设多元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新城市 15.4.1 在智慧技术支撑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 15.4.2 打造宜居宜业与经济发展双向促进的新城 结语: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重托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篇 建设副中心,开启北京发展新篇 章 1 北京城市发展历程 1.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北京城市发展 1.1.1 城市概要 1.1.2 正式建都 1.1.3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1.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北京 1.2.1 北京城市定位的确立与演变 1.2.2 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 1.3.1 城市功能的再调整 1.3.2 城市空间发展 2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1 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人口压力和社会治理难题 2.1.1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2.1.2 城市治理面临困境 2.2 人口过度扩张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 2.2.1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2.2 水资源短缺压力持续 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 3.1 特大城市:规模扩张与范式转换 3.1.1 特大城市的界定 3.1.2 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 3.1.3 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3.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理论探讨 3.2.1 增长极理论 3.2.2 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3.2.3 空间扩散与“核心一边缘”理论 3.2.4 都市圈理论 3.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外实践 4 北京城市多中心规划建设的探索 4.1 2005年以前的探索 4.1.1 历次城市规划申的卫星城 4.1.2 2005年以前的卫星城发展情况 4.1.3 2005年以前卫星城建设的问题 4.2 2005年以来的多中心设计 4.2.1 2005年北京城市总规划的新城设计 4.2.2 2005年版规划中重点新城的发展思路 4.2.3 2005年以来新城发展中的问题和2017年新规划探索 第二篇 聚焦通州,步人城市建设快车道 5 通州的历史发展 5.1 通州历史沿革 5.1.1 大运河开渠以前的古县 5.1.2 元明清时期的都城漕粮仓储重地 5.1.3 民国以来的通州 5.2 通州历史特色 6 通州发展现状 6.1 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 6.1.1 地理区位 6.1.2 自然环境 6.2 经济发展 6.3 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 6.3.1 城市建设 6.3.2 文化传承 7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背景 7.1 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需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呼唤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3 通州规划建设副中心历经长期思考 第三篇 他山之石:国内外典型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8 东京 8.1 东京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8.1.1 东京城市的发展 8.1.2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8.2 东京副中心及其发展历程 8.2.1 东京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8.2.2 东京的典型副中心一一新宿 8.3 东京副中心建设经验 8.3.1 正视城市发展规律,合理设计规划 8.3.2 完善各功能区的网络联系,强化区域协作 9 巴黎 9.1 巴黎及其都会区发展历程 9.1.1 巴黎城市的发展 9.1.2 巴黎都会区的发展 9.2 巴黎的城市副中心 9.2.1 巴黎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9.2.2 巴黎城市副中心拉德芳斯的发展历程 9.3 巴黎副中心建设经验 9.3.1 打造差异化城市空间景观,提升整体风貌 9.3.2 以非营利性专业开发机构牵头,理顺建设管理责权 10 伦敦 10.1 伦敦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10.1.1 伦敦 10.1.2 伦敦都市圈和副中心 10.2 伦敦的卫星城与副中心 10.2.1 英国的新城运动与伦敦周边的卫星城 10.2.2 伦敦副中心道克兰的城市更新历程 10.3 伦敦副中心建设经验启示 10.3.1 出资完善基础设施,激发市场参与热情 10.3.2 保护基层社群利益,防止过度市场化 11 上海 11.1 上海的多中心城镇体系发展历程 11.1.1 上海城市的发展 11.1.2 上海城市的多中心体系 11.2 上海的城市副中心 11.2.1 会展型副中心:花木 11.2.2 科技型副中心:五角场 11.2.3 综合型副中心:徐家汇 11.2.4 生产服务与公共活动型副中心:真如 11.3 上海城市副中心建设经验 11.3.1 有序建设多层次的“城市中心一副中心一新城”体系 11.3.2 完善交通网络实施分期开发,形成副中心差异化发展格局 第四篇 砥砺奋进,缔造光辉的明日之城 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12.1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面临多重挑战 12.1.1 城市公共服务量质不足 12.1.2 城市运行韧性尚待提高 12.1.3 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亟须改善 12.1.4 城市经济发展路径仍不清晰 12.2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机遇 12.2.1 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桥头堡” 12.2.2 城市副中心将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节点 12.2.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动力 12.2.4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扩张,有效弥补发展短板 13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愿景 13.1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的使命 13.2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理念 13.2.1 深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13.2.2 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的区域协作 13.2.3 依靠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引导发展 13.2.4 打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宜居城市 14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管理机制创新 14.1 创新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机制 14.1.1 建立多元参与的城市规划设计平台 14.1.2 改进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 14.2 优化城市管理领导与执法机制 14.2.1 强化横纵向部门统筹,明确责权分工 14.2.2 聚焦基层落实管理权能 14.3 调整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14.3.1 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作为城市发展新动力 14.3.2 扎根社区民生增强服务精细度 14.4 建立跨行政区合作机制 14.4.1 加快推进通州全区的新型城镇化 14.4.2 联合廊坊“北三县”实现一体化发展 14.5 健全完善法治保障机制 14.5.1 强化副中心建设的法制化保障 14.5.2 更新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技术标准 15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方式创新 15.1 建设高质量的宜居绿色城市 15.1.1 建设绿色城市的愿景 15.1.2 建设绿色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1.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绿色城市的思路 15.2 建设高效率的智慧城市 15.2.1 建设智慧城市的愿景 15.2.2 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2.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路 15.3 建设高稳定性的韧性城市 15.3.1 建设韧性城市的愿景 15.3.2 建设韧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3.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韧性城市的思路 15.4 建设多元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新城市 15.4.1 在智慧技术支撑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 15.4.2 打造宜居宜业与经济发展双向促进的新城 结语: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重托 |
这本《{RT}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大气而富有现代感,色调的运用非常考究,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关于城市发展的主题。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装帧和封面上透露出的信息,我便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北京的发展,尤其是城市规划和新城建设有着特别的关注,王峥这个名字我也有所耳闻,知道他在城市研究领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9787530493298这个ISBN码,也让我确信这是一本由权威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严谨之作。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意义、规划理念、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审视副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独特性,是否会探讨副中心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方面的作用,以及它在绿色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从封面上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视觉冲击来看,我相信这本书定能给我带来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些新启发,让我对北京这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类的书籍都情有独钟,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时,其复杂性和前瞻性更是让我着迷。这本书,{RT}北京城市副中心,从书名上看,就直击了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焦点。作者王峥,一位我仰慕已久的城市研究专家,他的名字本身就给这本书增添了极大的信任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科技类出版社,其出品的书籍质量自然不必说。我更看重的是,这类书籍能否在宏观的战略指导下,展现出微观的落地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副中心建设的具体路径,比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上,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上,在创新型产业的培育与引进上,是否都有详尽的论述。我特别好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副中心如何平衡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空间。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性解读北京城市发展新篇章的可能性。
评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这种热爱观察城市、思考城市发展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城市研究书籍,就像一张精密的地图,能指引我更好地理解脚下的土地和未来的方向。《{RT}北京城市副中心》这本书,从作者王峥的名字,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出品,再到这个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宏大主题,都让我觉得它有着非凡的意义。我脑海中充满了无数关于副中心建设的疑问,比如它的交通枢纽功能将如何体现?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如何配置才能达到与中心城同等甚至更高的水平?它又将如何吸引人才,如何激发创新活力?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解答我的这些困惑,并且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北京发展的新引擎。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能更清晰地勾勒出北京未来城市格局的面貌,以及一个崭新城市区域的崛起之路。
评分拿到这本《{RT}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目录,虽然还没深入研究,但光看书名和作者,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重量级的作品。王峥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里,总和那种深入骨髓的城市洞察联系在一起,所以他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探讨,我是一点都不敢怠慢。这本书的厚度也相当可观,预示着其中内容的详实和篇幅的充裕,这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某个主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欣喜的。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资料、规划蓝图、以及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或许还会包含一些专家的访谈和观点。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我对副中心如何从一张白纸逐渐成型,它的交通网络如何构建,它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何配套,它的产业布局又将如何形成,这些具体的问题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本书的出版,感觉像是为所有关心北京未来的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权威的解读范本,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RT}北京城市副中心》这本书时,它的整体气质就吸引了我。那种低调的、充满信息量的封面设计,以及“王峥”这个名字,都给我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有了基本的信心。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如何在不断扩张和发展的同时,又能找到新的增长极和更优化的发展模式。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无疑就是这个命题的一个重要实践。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副中心选址的考量、其功能定位的逻辑、以及在规划设计中融入的先进理念。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图表、数据,甚至是实景照片,来支撑作者的论点,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副中心从蓝图到现实的演变过程。这本书,如果能让我了解到一些关于城市治理的智慧,或者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经验,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