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 不被情緒左右的28個練習 西多昌規 三采文化 心理励志

港台原版 不被情緒左右的28個練習 西多昌規 三采文化 心理励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多昌規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港台原版
  • 励志
  • 西多昌規
  • 三采文化
  • 情绪控制
  • 个人成长
  • 实用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拇指原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三采
ISBN:9789863427278
商品编码:28553649075

具体描述

不被情緒左右的28個練習 

日本知名插畫藝術家NORITAKE特別繪製封面,療癒風格帶你學習不被情緒左右、放下的練習

作者:西多昌規

譯者:劉姿君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6/11/25

出版地:台湾

言語:繁體中文

页数:192頁

装帧:平装/ 全彩印刷

ISBN:9789863427278

尺寸:14.8 x 21 cm


内容简介


很多事都是你在自尋煩惱!別再陷入憤怒、恐懼、不安中,別再被情緒左右。放自己哭、放自己難過、放自己好……


*日本知名插畫藝術家NORITAKE特別繪製封面,療癒風格帶你學習不被情緒左右、放下的練習*
現代社會有太多的情緒,自己的情緒、周圍人的情緒、社會的情緒。當我們無法排除過濾情緒時,最後結果就是讓自己「混亂不堪」「焦躁不已」。
你總是為別人的事而忙、凡事非黑即白、對別人充滿期待、習慣找藉口、在意失眠嗎?還是快樂而忙碌、可以接受灰色地帶、不過度期待他人、不拘泥睡眠長短呢?前者,是容易被情緒左右的人;後者,則是自在而不容易受影響的。
日本精神科醫師西多昌規,針對「情緒」「放下」提出 28個一定可以做到的日常練習,從此,不再憤怒、恐懼、不安。
手機、網路、電視,是現代人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卻也成為我們的壓力來源!
你是否張眼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抓手機?你是否看到未讀訊息,就控制不了雙手一定要點開看?你是否覺得現代人各個都像未爆彈?一有摩擦爭執就要比大聲,而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就得「更大聲」的回應過去。
一切都在於「情緒」啊~請了解,情緒雖然是很個人的事,其實大多是對周遭人事物的反應。尤其,現代人過度依賴網路、通訊軟體,在主動、被動的接收到這些訊息時,除了關掉電視、電腦、手機,還能做什麼呢?
本書作者西多昌規為在大學醫院看診,同時投入醫學研究的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
他在臨床現場發現,情緒困擾對現代人生活影響的嚴重性。感情受挫、工作失敗、生重病、家庭破碎、失去親人……這些事,不是單靠時間就能修復的。即使是他自己,也常因為被病患客訴、論文打槍,與主管同事、學生間的人際關係而苦惱、受傷。
西多醫師想告訴大家:與其成日被他人左右情緒,不如學習讓自己不被影響……
◆面對情緒,你可以……◆給壓力一個賞味期限:設定期限,盡最大的努力。不行,就勇敢放棄。你的正義感不代表一切:正義感因人而異,別讓你的正義感變成「對他人的仇恨」。想煩惱時,就盡情的操心:等到大腦裡出現其他事情時,就代表煩惱結束了。讓快爆炸的自己「臨停一下」:暫時放下不愉快的心情,專心當下該做的事。
本書特色
1. 日本精神科醫師西多昌規,首次針對「情緒」「放下」主題探討。2. 28個日常練習,改變習慣、溝通、想法,不再憤怒、恐懼、不安。
作者简介
西多昌規

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睡眠與神經生物學實驗室客座講師。1970年生於日本石川縣,畢業於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曾任日本國立精神暨神經醫療研究中心醫院、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自治醫科大學講師。為日本精神神經學會醫師,具睡眠醫療醫師資格。不僅在臨床上幫助眾多患者,作為一名企業特約精神科醫師,也致力於解決企業的心理衛生問題。目前於史丹佛大學研究睡眠醫學。

譯者簡介

劉姿君


台大農經系畢,赴日歸國後曾任職於貿易商,現為專職日中翻譯。

譯作有《當祈禱落幕時》、《薔薇色時光膠囊》、《紅色手指》、《最後一場,謝幕》等。

作者简介
第1章  情緒容易被影響,差別就在這!
容易被影響的人忙著別人的事vs.不易被影響的人為自己而忙
容易被影響的人啥事都意興闌珊vs.不易被影響的人凡事都抱持好奇心
容易被影響的人過度解讀別人的話vs.不易被影響的人聽過就算了
容易被影響的人凡事非黑即白vs.不易被影響的人可以接受灰色地帶
容易被影響的人對別人充滿期待vs.不易被影響的人不會去期待他人
容易被影響的人愛找藉口vs.不易被影響的人會直接道歉
容易被影響的人太在意失眠vs.不易被影響的人不拘泥睡眠
 
第2章 為什麼你的情緒會被左右?

一切都是手機的錯?
只記得不愉快的事
越想「不被影響」就越會「被影響」
「不被情緒影響」不等於「忘記」
大腦會被「一時的情緒」牽著走
揮汗運動,對心理健康大加分
「被情緒影響」的程度男女有別?
男性化、女性化和荷爾蒙有關?
有人天生就容易被影響?

第3章  放下情緒的習慣練習
練習1>>>「習慣」可以改變情緒
練習2>>>提高身心柔軟度的「韌性」
練習3>>>化「悲憤」為感謝
練習4>>>軟化「死腦筋」
練習5>>>勇敢的「放棄」
練習6>>>告別「假設式」的思考
練習7>>>貼上「快樂」的經驗
練習8>>>不要「區分」人生的煩惱
練習9>>>學習真正的「正面思考」
練習10>>>給自己「高明」的藉口

第4章 不被情緒左右的溝通練習
練習11>>>擁有接受多樣性的「寬容」
練習12>>>其實你不用那麼「熱心」
練習13>>>讓快爆炸的自己「臨停一下」
練習14>>>你的「正義感」不代表一切
練習15>>>「微笑」帶來愉快的心情
練習16>>>疲於人際時,來趟「一人」小旅行
練習17>>>換個「說法」,思考也會不一樣
練習18>>>別把不幸「推給」過去
練習19>>>承認自己其實「放不下」
 
第5章  別過度鑽牛角尖的生活練習
練習20>>>給壓力一個「賞味期限」
練習21>>>想像「走出」情傷的自己
練習22>>>失去家人的悲傷就「哭出來」
練習23>>>想煩惱時就「痛快的」煩惱一場
練習24>>>切換「情緒」
練習25>>>別讓希望成為「人生重擔」
練習26>>>保留「遠離網路」的時間
練習27>>>放開心「接受」失眠
練習28>>>尋找有相同經驗的「夥伴 」


《掌控心绪,驾驭人生:深度情绪管理指南》 书籍简介 在这个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与复杂的情绪共舞。焦虑、愤怒、恐惧、沮丧,这些情绪如同潮水般涌来,有时甚至让人感到失控。我们渴望内心的平静与稳定,希望能够清晰地思考、果断地决策,而不是被一时的心绪所裹挟。然而,情绪的洪流往往让人力不从心。 《掌控心绪,驾驭人生:深度情绪管理指南》并非一本空洞的说教手册,而是一部立足于现代心理学前沿理论与成熟实践方法的深度工具书。本书旨在为那些渴望真正理解、有效管理自身情绪反应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且富有洞察力的行动框架。它专注于教会你如何从情绪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驾驭者”。 第一部分:解构情绪的本质——从“感受”到“认知”的飞跃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去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情绪反应模式。情绪并非凭空产生,它们是复杂认知、生理反应和过往经验交织作用的结果。 1. 情绪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科学视角: 我们将深入浅出地探讨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大脑结构在情绪生成和调节中的角色。了解情绪的“硬件设置”,是实现有效干预的第一步。理解心跳加速、肌肉紧绷等生理信号,并非是危险的警报,而是身体在向你传递信息。 2. 情绪的演化功能与现代错位: 愤怒源于对威胁的防御,恐惧源于对未知的规避。我们将回顾情绪在人类生存历史中的积极作用,并着重分析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古老机制如何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错位反应”(Maladaptive Responses),例如,对日常工作压力产生如临大敌般的应激反应。 3. 情绪的认知重评模型: 情绪的产生,关键在于我们对事件的“解释”。本书详细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核心概念——“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读者将学习如何捕捉那些一闪而过的、带有强烈色彩的消极念头,并识别它们背后的非理性假设和认知扭曲(如“非黑即白”、“灾难化”等)。 第二部分:建立情绪的“缓冲墙”——构建心理韧性框架 拥有理论认知后,我们需要建立起能够抵御情绪冲击的“心理缓冲墙”。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建立稳定、可靠的内在机制。 1. 呼吸与觉知:即时的情绪“急刹车”技术: 我们将教授一系列经过科学验证的呼吸练习,尤其是深度腹式呼吸和4-7-8呼吸法,它们是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迅速降低生理唤醒水平的最直接手段。同时,引入正念(Mindfulness)的实践,重点不是“清空思绪”,而是“观察思绪”,如同观察河面上漂过的落叶,不参与,不评判。 2. 情绪命名与精准表达: 许多失控源于我们只能模糊地表达“我感觉糟透了”。本书强调“情绪词汇库”的丰富性,教导读者区分“焦虑”与“担忧”、“沮丧”与“失落”。精确命名是控制的第一步——当你能准确说出你正处于“嫉妒”而非“愤怒”时,你的认知控制力已然增强。 3. 建立“应对清单”与情景预案: 对于已知的高风险情绪触发情境(如重要的公开演讲、艰难的家庭对话),本书指导读者预先设计并演练应对方案。这包括设定“情绪时间限制”(允许自己焦虑十分钟,之后必须转向解决问题)和“替代性活动抽取”,从而避免陷入情绪的无底洞。 第三部分:深度管理:重塑你的情绪反应模式 管理情绪并非压抑,而是引导。第三部分深入探讨如何系统性地改变长期存在的情绪惯性。 1. 价值驱动决策:锚定核心信念: 情绪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我们的行为与长期目标和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本书引入“价值澄清”练习,帮助读者明确“什么对我真正重要?”。当面临情绪诱惑(如因恐惧而逃避挑战)时,清晰的价值感可以作为更有力的决策指南。 2. 面对“负面情绪的奖赏”: 愤怒或拖延有时会带来即时但虚假的“满足感”或“安全感”。我们需要识别这些隐藏的“奖赏机制”。例如,拖延带来的“暂时解脱感”是如何阻碍长期目标的。通过记录“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的后果对比,逐步削弱负面情绪的诱惑力。 3. 情绪的“重构”实践——积极心理学的整合: 本部分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元素,教导读者如何在不否认困难的前提下,发掘事件中的意义和潜力。练习“感恩日志”并非肤浅地说“要开心”,而是系统性地训练大脑关注“资源”而非“匮乏”。学习将“失败”重构为“数据反馈”,将“批评”重构为“改进机会”。 第四部分:人际互动中的情绪导航 情绪的挑战往往发生在与他人的交互之中。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在社交环境中保持冷静和有效沟通。 1. 识别“情绪传染”与设立界限: 了解“镜像神经元”如何让我们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情绪状态。我们将提供明确的策略,教导读者识别何时被他人的焦虑或愤怒“感染”,并练习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NVC)的技巧,在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不指责对方。 2. 应对批评与冲突中的情绪稳定: 冲突是检验情绪管理能力的试金石。本书提供了一套“暂停-倾听-澄清-回应”的冲突处理流程,确保在对方情绪高涨时,自己能保持“中间温度”,避免语言上的升级和情绪的螺旋下降。 结语:持续成长的终身旅程 情绪管理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投入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终点。本书提供的方法论,鼓励读者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进行长期的自我观察和微调。掌控心绪,不是要成为一个没有情绪的人,而是要让情绪成为你最有力的盟友,而不是最可怕的敌人,最终,实现一个更加自主、清晰和有力量的人生。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提升自我掌控力、减少不必要精神内耗、并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做出更明智选择的成年读者。它为你提供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套实实在在、可以融入日常的“心智操作系统升级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吸引了。封面选用的材质很有质感,摸上去带着一种细腻的磨砂感,颜色搭配也极其考究,不是那种俗艳的亮色,而是偏向于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让人一看就心神安定。字体排版上,设计师显然下了不少功夫,主标题和作者名的字号、粗细拿捏得恰到好处,留白处理得非常大气,读起来完全没有拥挤感。尤其是侧边书脊上的信息,印刷清晰,即便在光线不好的地方也能轻松辨认。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内页的用纸,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有效降低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墨水的渗透度也控制得很好,翻页时几乎感觉不到墨水的气味,这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加分项。这样的用心,使得这本书从“物品”的角度来看,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

评分

坦白说,我刚开始接触这类心理自助读物时,是抱着一种比较怀疑的态度。总觉得市面上的“治愈系”书籍常常会陷入过度美化和空泛鼓舞的泥潭,读多了反而会让人对“努力”这件事产生麻木感。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出奇地克制和冷静。它不使用煽情的语言,也没有过分渲染负面情绪的破坏力,整体基调非常中立、客观,仿佛在进行一场严谨的科学实验记录。这种“去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反而让我在处理自己那些纠结的情绪时,能保持一种必要的距离感。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某些“步骤”去记录和分析自己最近一次的焦虑发作,结果发现,当我不再将自己完全代入情绪中,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情绪产生的触发点、持续时间和身体反应时,那种铺天盖地的无力感确实减弱了许多。这绝对不是一本让你“开心起来”的书,而是一本帮你“看清楚”的书,对于追求深度洞察的人来说,这种实在感非常宝贵。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对读者心智历程的体贴。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28个技巧,而是似乎遵循了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从基础的心理解构,逐步过渡到具体的情境应对,最后延伸到长期习惯的养成。我感觉作者非常清楚,一个人的情绪反应系统是复杂的网络,单一的解药往往无效。因此,前期的章节奠定了一种建立自我觉察的基石,让你先搞清楚“我到底在对什么产生反应”。等到后面处理人际冲突或压力管理的部分时,你已经拥有了一套工具箱,而不是仅仅被告知“要冷静”。特别是关于“应对不确定性”的那几个章节,对我这个习惯提前规划一切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要求我放弃规划,而是教会我如何为“计划的失败”预留心理空间,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更灵活地应对生活中的变数,避免因为小小的偏差而陷入全面的情绪崩溃。

评分

我是一个在阅读时非常注重“可操作性”的人,如果一本书里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者过于学术化的论述,我通常会很快放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桥梁。作者在阐述每个练习时,都会配以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可能是职场中的一次意见不合,也可能是家庭日常中的一次小摩擦。这些案例不是那种戏剧化、极端的例子,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周末或周三下午遇到的“小麻烦”。更重要的是,作者提供的“练习方法”本身也设计得非常简洁,不需要复杂的道具或漫长的时间。比如,某个关于“时间暂停”的练习,我只需要深呼吸三次,然后对自己说一句话,就能在瞬间拉开与当下情绪的距离。这种即时生效、易于执行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转化率,让我真正感觉自己是在“学习使用”一种技能,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

评分

最近阅读了几本关于自我提升的著作,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读完后感觉像听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激情澎湃,可一回到现实生活,那些“觉悟”就迅速消退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沉默寡言的长者在耳边提供的实操指南。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认知重塑”过程的描述,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要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场景分析,让你自己去发现现有思维模式中的盲点。比如,书中对于“完美主义陷阱”的拆解,那段文字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它没有指责追求完美的人,反而细致地描绘了完美主义背后的恐惧驱动力,将这种抽象的情绪具象化成可以被观察和分析的对象。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远比生硬的口号有效得多。读完一个练习,我不会立刻觉得自己“变好了”,而是产生了一种“哦,原来我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豁然开朗,这种基于理解的改变,才是持久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