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与双语类辞书编纂论集 徐式谷 著 商务印书馆

英汉翻译与双语类辞书编纂论集 徐式谷 著 商务印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翻译理论
  • 汉外翻译
  • 词典编纂
  • 对比语言学
  • 语言学
  • 徐式谷
  • 商务印书馆
  • 英汉翻译
  • 双语词典
  • 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妙绝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6065
商品编码:28625997144
丛书名: 英汉翻译与双语类辞书编纂论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英汉翻译与双语类辞书编纂论集
作者: 徐式谷 著
定价: 58.00
ISBN号: 978710009606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出版时间:2013-1-1  字数:  页数:493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30余篇文稿,它们都是徐式谷在商务印书馆工作30年期间撰写的。分为翻译探讨篇、辞书研修篇、翻译实践篇三部分。具体有:《现代学术论著翻译的易和难》、《商务印书馆对中国科技翻译出版事业的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翻译的回顾与现状》、《国际译联第十三次世界大会侧记》等论文。


 
   作者简介

 
   目录

熊德辊先生序
司树森先生序
自序
翻译探讨篇
 现代学术论著翻译的易和难
 英诗汉译之力作——江译雪莱诗《西风颂》详析
 A Case Study of the Western Cultural-Linguistie Hegemony:theDisadvantage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ors
 附汉语译文:“西方文化一语言霸权的个案分析——论汉英翻译工作者的劣势”(许冬平译)
 也谈英文成语的翻译
 再谈英文成语的翻译——对一篇旧作的再思考
 Yan Fu:A Great Thinker in the Capaeity of a Translator
 附汉语译文:“严复:一位以翻译家身份出现的伟大思想家”(作者自译)。  又附:国际译联翻译史研究委员会主席让·德利尔教授给作者的英文信(附汉语译文,作者自译)
 商务印书馆对中国科技翻译出版事业的贡献(徐式谷、陈应年合写)
 哲学社会科学翻译的回顾与现状(陈应年、徐式谷合写)
 国际译联第十三次世界大会侧记
 促进友谊和学术交流双丰收的一次盛会——第二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侧记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访问记
 Languages and Publishing in China
 附汉语译文:“中国的语言与图书出版”(作者自译)
 Publishing in China:A Veteren's Story
 附汉语译文:“中国的出版业:一家老字号的故事”(作者自译)
 What Our Aspirations Are—A New Year Message for 2001
 附汉语译文:“什么是愿景”(作者自译)
辞书研修篇
 《英华大词典(修订第二版)》:突出L2/L1双语词典“综合性”特色的一次尝试
 综合性外汉词典编纂中的几个问题
 《英华大词典》:有着许多故事的一部辞书
 英语教学词典的创新与竞争
 美国英语显特色兼查百科用途多——谈商务版《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
 一本新颖的辞典
 译家已仙逝遗典惠士林
 从一张照片说起——商务印书馆百年纪念专文
 努力打造双语词典的精品——第四届国家辞书奖双语类辞书评奖总结
 《拉鲁斯英汉双解词典》掠影
 《牛津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英汉双解本)》是英语辞书出版史上的又一部创新之作
 目光如炬,心细如发,博学鸿辞,编辑楷模——序黄鸿森先生所著《回顾和前瞻——百科全书编辑思考》
 学术创新 实践指南——序孙迎春教授的《科学词典译编》
 斯里兰卡政府举办国际辞书编纂学研讨会
 商务印书馆百年前印行的英语读物、词典和翻译出版物(陈应年、徐式谷合写)
 历史上的汉英词典
 二十世纪汉英词典编纂的压卷之作——商务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评介(徐式谷、刘彤合写)
 H.A.Giles'Tradition CalTied on and Developed—Emphasis on theTranslation of Culture-bound Words in C/E Dictionaries
 附汉语译文:《翟理斯的传统之继承与发扬——论汉英词典对收录和翻译文化局限词的重视》(邢三洲译)
 中国近代、现代英汉双语类辞书出版回眸(1870—1990)
 双语类辞书的编辑工作
 Chinese Lexicography in Ancient Times(800B.C—1840A.D)
 附汉语译文:“中国古代的辞书编纂(公元前800—公元1840年)”(邢三洲译)
 《徐式谷:要为学英语用英语的中国人提供更好的词典》(全国政协委员访谈录,此文是由《中国政协》月刊记者霍勇撰写的)
翻译实践篇
 翻译作品应该符合低限度的质量要求——关于“翻译实践篇”的说明
 关于翻译质量要求的两个国标文件(封面及部分条款辑录)
 《新牛津英语词典》的电子计算机编纂工程(译文节选)
 《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传统思想的高追求》译文节选(英汉对照)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第十、十六、二十二章译文节选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六章译文节选
 《理解宇宙:宇宙哲学与科学》第七章译文节选
 《天使引路》(英汉对照)
附录
 作者翻译、校订的译著和参与修订、审订或译校的英汉、汉英双语类辞书主要书目
后记


 
   媒体评论

 
   精彩内容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跨文化传播与语言哲学的著作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关于翻译理论和辞书编纂的专著。 --- 《语境之维: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生成与符号重构》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林语泉]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东方学府出版社]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 内容简介 《语境之维: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生成与符号重构》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类语言行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沟通与意义建构的学术专著。本书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和符号学孤立研究的局限,将焦点置于“情境”(Context)这一核心变量之上,试图揭示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内在机制与复杂性。 全书以宏大的哲学视野和扎实的符号学、人类学基础为支撑,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旨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的符号系统、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发生碰撞与交融时,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彼此? 第一部分:符号的文化依附性与意义的流动性 本部分首先对现代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回顾。作者认为,索绪尔式的“能指—所指”二元结构在处理跨文化现象时显得过于刚性。“符号的文化依附性”被提出,用以阐释任何一个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其意义并非内在于符号本身,而是由特定的文化历史沉淀、社会实践和集体记忆所共同赋予的。 第一章:语境的层级结构与意义的锚定 详细分析了微观(对话情境)、中观(社会文化规范)和宏观(世界观与历史叙事)三个层级的语境如何共同作用于意义的解码。例如,一个简单的“是”或“不”,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代表的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对关系、义务甚至道德立场的复杂表态。 第二章:隐喻的跨域迁移与认知障碍 探讨了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工具,在跨文化语境中如何成为理解的桥梁,又如何成为误解的陷阱。本书通过对“时间观”(如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跨文化隐喻分析,揭示了深层文化范式的差异如何阻碍了表层语义的顺利传递。 第三章:身体的语言学:姿态、空间与沉默的叙事 将研究范围从口语扩展到非语言交际。沉默在东方文化中可能意味着尊重、深思或默认,而在某些西方语境中则可能被解读为冷漠、拒绝或知识的匮乏。本书详细考察了空间距离(Proxemics)和触摸(Haptics)在不同文化中的规范性差异及其对交流效果的影响。 第二部分:认同的建构与话语权的重塑 进入第二部分,本书转向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个体身份如何被重塑、话语权如何被分配与协商。 第四章:他者化(Othering)的语言机制 分析了在跨文化接触中,“我们”与“他们”的边界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选择、标签化和刻板印象构建起来的。本书引入了后殖民理论中的“凝视”(Gaze)概念,审视了强势文化在描述弱势文化时,如何通过话语策略来固化自身的优越性或合理化自身的干预。 第五章:身份的流动性与“第三空间”的探寻 受到霍米·巴巴(Homi Bhabha)理论的启发,本章着重讨论在持续的文化交融中,个体身份不再是固定的文化标签,而是在文化边缘地带形成的“第三空间”(Third Space)。这一空间是张力、混杂与新意义诞生的场所,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创造力的源泉。 第六章:翻译作为文化中介与伦理抉择 虽然本书并非专门的翻译研究,但本章讨论了在文本和理念层面,文化中介(无论是口译员、作家还是外交官)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作者强调,每一次意义的“转述”都伴随着一次伦理上的抉择:是忠实于源文化的特定语境,还是为目标文化创造出可理解的新意义?这种张力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永恒悖论。 第三部分:技术中介下的意义演变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当代科技,特别是数字媒体和人工智能对跨文化交际模式的颠覆性影响。 第七章:数字界面中的情感失真与文本极化 考察了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如何改变了我们对语境的依赖。在缺乏面部表情和声调的文本交流中,情感的微妙层次极易被“过度简化”或“误读”。本书通过对网络模因(Memes)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案例分析,揭示了快速传播下意义的“肤浅化”倾向。 第八章:人机交互中的文化偏见嵌入 本章批判性地探讨了机器翻译系统和算法推荐系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预设。作者指出,算法的训练数据天然带有特定文化的权重,这可能在无形中将某一世界观“标准化”并推向全球,从而加剧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而非促进真正的多元理解。 结语:迈向“共情式理解”的实践路径 作者总结认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并非追求完美的“对等”翻译或“统一”的符号系统,而在于培养一种“共情式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的能力——即愿意进入他者文化的情境框架内,去体验和理解符号背后的“感受”与“意图”。本书倡导在学习他者语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其背后的世界结构和感知方式。 本书特色: 《语境之维》融合了哲学现象学、人类学田野观察和现代传播理论,其分析工具精妙,案例丰富多样,尤其在探讨“隐性知识”和“文化潜规则”方面具有开创性。它不仅是对语言学家和传播学者的重要参考,也为所有致力于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和谐跨文化关系的实践者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洞察和操作指南。本书试图描绘的蓝图,是一个在承认差异基础上的、动态而富有张力的全球意义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这本厚厚的著作,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那种对语言本质的敬畏和探究精神跃然纸上。它显然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只谈皮毛的入门读物,而是直击英汉互译这座大山内部的结构和难点。我设想,作者必定在探讨翻译策略时,不仅仅满足于表层的词汇转换,而是深入挖掘了两种语言背后的思维定势和文化逻辑。比如,汉语中那些微妙的语气词或修饰语,在英语中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句式结构才能完美再现,这种“结构上的不对等”如何被译者有效克服?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提供独到的见解。更别提“双语辞书编纂”的环节,这不仅是语言学问题,更是信息组织学和用户体验设计的挑战。如何平衡详尽的注释与查阅的便捷性?如何处理一词多义和语境依赖性?如果书中能清晰地勾勒出优秀辞书的“内功心法”,那对于希望提升自己工具书使用效率的读者,无疑是极大的裨益。这本著作,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翻译工具箱建设指南”,而非简单的工具书使用手册。

评分

读完后感触良多,最震撼我的部分是作者对翻译“信达雅”三重境界的重新诠释,尤其是在面对当代复杂语料库时的应用。它似乎挑战了某些约定俗成的翻译定势,主张在特定文化交流的语境下,我们可能需要暂时搁置某些恪守已久的规则,转而追求“功能对等”而非“形式对应”。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使得全书的讨论并未局限于传统的文学翻译范畴,而是拓宽到了科技文献、商业合同乃至网络文本的翻译实践中去。关于辞书编纂的部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语料库驱动”理念的阐述。这表明编纂者不再仅仅依赖个人经验和少数经典文本,而是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来确定词汇的真实使用频率和典型搭配,这无疑是极大地提升了双语词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理论架构与微观的词典条目设计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逻辑推导缜密,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豁然开朗的成就感。它没有采取那种说教式的教导口吻,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同行在娓娓道来他的研究心得和实践教训。在英汉对比分析中,作者对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这些细节的对比,往往是衡量译者功力的试金石。例如,对于英语中那些难以直译的虚拟语气或被动语态,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绝非简单的套路,而是基于对两种语言底层结构差异的深刻理解。至于辞书编纂的章节,它似乎揭示了编纂过程中的诸多“潜规则”:如何平衡收词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处理那些没有明确对应关系的习语和俚语?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编纂团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棘手案例和最终的权衡取舍,那就太有价值了,这能让理论的学习者更贴近真实的职业挑战。

评分

这部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对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似乎深入探讨了“英汉翻译”这一核心议题,并进一步拓展到了“双语类辞书编纂”的实践层面。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梳理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障碍、文化差异如何体现在词汇选择上,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服务于学习者,又能准确反映语言深层结构的双语工具书。特别是“论集”的形式,通常意味着它集合了不同阶段的思考和研究,可能包含了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新兴翻译模式(比如机器翻译时代的语境理解)的初步探索。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词典编纂”的部分,因为好的双语词典远不止是简单的对等词汇罗列,它需要精妙的释义、恰当的例证,甚至是对特定语境下语义漂移的捕捉。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从宏观的翻译理论走向微观的词典实践,那对于任何严肃的语言学习者和专业译者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应该提供的不只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成功地将翻译这项看似依赖直觉和天赋的技艺,提升到了一个可以被系统化研究和规范化构建的高度。它不再将翻译视为一种简单的“密码替换”,而是强调其作为一种跨文化信息中介的核心功能。作者对于“双语”概念的理解显然超越了“两种语言的并列”,而是探讨了这两种语言在特定交际场景下的“动态张力”。在讨论辞书编纂时,我想它一定深入剖析了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差异——是面向初学者,还是面向高级研究人员?不同的读者对词条的详略程度、释义的复杂程度有截然不同的要求。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如何根据读者画像来定制双语辞书“用户体验”的模型或框架,那么它对出版社和辞书编辑人员的指导意义将是无可估量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试图构建一套完整、自洽的英汉翻译与工具书理论体系的雄心之作,阅读它是一次对自身语言观的深刻反思与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