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录音工程师手册 |
| 作者/主编: | 周小东 |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04373083 |
| 出版年份: | 2015年 |
| 版次: | 第2版 |
| 总页数: | 253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0.00元 |
| 实际重量: | 4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录音工程师手册(第二版)》以实际录音流程为线索,从原始的物理声信号激发到包括混音及母带处理的后期制作工艺,对各环节中的技术要点作了较为系统详细的阐述及说明,其中包括录音声学基础,换能器设计与应用,调音台及周边信号处理设备的原理及应用,模拟及数字信号存储系统,二声道到多声道立体声原理及拾音制式,乐器声学及乐器拾音,音频节目后期处理工艺等,《录音工程师手册(第二版)》主要面对目前在本专业内的在校学生及处于一线工作的录音制作人员。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录音工程师手册》,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关于麦克风和话放的“硬核”内容,毕竟这是决定录音质量的源头。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对后期母带处理(Mastering)环节的介绍,虽然不是专门的母带处理圣经,但其对响度标准(如LUFS)的详细解释、对最终听感一致性的要求,都给前端的录音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它强调了“录制质量决定了后期处理的上限”,这一观点被反复印证。最让我觉得受用的,是关于项目管理和沟通协作的部分。在现代录音项目中,工程师往往需要与制作人、乐手进行复杂的沟通,如何清晰地表达技术需求,如何记录会话中的重要决定,书中都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操作建议,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进入了专业流程管理的领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操作员”,而是一个能够全面掌控录音项目流程,懂得技术与艺术平衡的“工程师”。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死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思维框架,是录音工作者职业生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路标”。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手册”这个词往往意味着内容会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的说教口吻,而是融入了大量贴近实际工程案例的描述。比如,在讲解压缩器(Compressor)的应用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阈值、比率这些参数,而是结合了人声动态控制、鼓组的冲击力塑造等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对比说明。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为一个乐队录制贝斯,怎么都录不出那种既有扎实低频又有清晰颗粒感的音色,翻到书里关于DI和箱体模拟结合的部分,作者提供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是我过早地依赖某个单一的设备信号链,忽略了信号处理的层次感。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工具怎么用,更告诉你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录音目的下,这些工具的最佳“组合拳”是什么。它对模拟信号流的讲解,即便是对于习惯了全数字工作流程的新一代录音师,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技术深度。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内功”修炼,让你对声音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软件界面的操作层面。
评分对我这种半路出家,主要靠网络教程摸索过来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体系化”和“纠错性”。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太多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多基础概念你可能知道,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模糊的。这本书最让人踏实的地方,就是它构建了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框架。从基础的声学物理,到麦克风的选择与摆位(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多麦克风阵列技术),再到后期的总线处理,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特别喜欢它对“听力训练”这一块的探讨,很多工程师认为听力是天生的,但作者强调了训练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听辨练习方向,比如如何精确分辨-3dB和-6dB的电平差异,如何识别特定频率的共振峰。这套系统的训练方法,确实比我自己盲目地多听歌要有效得多。更重要的是,它对设备的选择和预算分配提供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它不会鼓吹你必须购买最昂贵的设备,而是教你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最大化地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或者在升级时,哪个环节的回报率最高。这种务实、不煽动消费主义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专业性更具说服力,让人感觉作者是站在一个真正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工程师的角度来写作的。
评分这本《录音工程师手册》第二版,光是翻开书页,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味道,都带着一股专业书籍特有的气息。我买它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功利性的目的,想在短时间内把基础知识赶紧补上来,毕竟实际操作中总会遇到各种抓瞎的时刻。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扎实,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混音台的每一块旋钮、每一个通道的细节里去讲解原理。初读时,有些技术术语确实需要花点时间去消化,比如那些关于阻抗匹配和电容麦克风特性的描述,我甚至得对照着手头的设备查阅,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强调什么。但正是这种详尽,让它避免了成为一本“快餐式”教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声学环境处理的那几个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要铺吸音棉”,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房间内如何反射、驻波如何产生,以及不同材质的扩散体和吸收体对声场的影响,这对于想把录音棚环境做到位的同行来说,简直是宝藏级的干货。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耐心地坐在你旁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辨识声音的细微差别,如何避免那些新手常犯的低级错误。读完一遍后,再去面对实际的录音任务,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过去凭感觉做的事情,现在都有了理论支撑,操作也变得更加游刃有余,这本手册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水平,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本技术手册,如果图文不匹配,再好的理论也难以理解。然而,这本第二版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那些复杂的电路图、混音台的信号流程图,都绘制得清晰明了,线条干净利落,让人一眼就能抓住关键路径。特别是关于数字音频转换(ADC/DAC)和时钟同步那几章,如果没有那些精准的示意图辅助解释数据流向和抖动的概念,光靠文字堆砌,我恐怕早就放弃了。另外,作者在引入新的技术概念时,总是会回顾旧的技术标准,进行横向对比,这对于理解技术演进的脉络非常有帮助。比如,在讨论现代数字混音的延迟补偿时,书中会回顾早期模拟系统的固有延迟和相位问题,这种历史的维度,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地掌握某个功能,而是理解它在整个行业发展中的位置。这种注重细节的编辑处理,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之前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略过的新细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一个优秀的视觉引导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