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4680
条码:9787511864680
图书名称: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
定价:36
作者:马骁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12-01
质量:360g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既有研究之不足与缺陷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纠结中的 “两个分离”
——基于对某省财政部门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自上而下的单向话语:中央政府的父爱主义
一、上令下行
二、单向运动:以转移支付与资金配套为例
三、力扩张:“管得越来越细”
第三节 自下而上的沟通阻滞:地方政府的行为与反应
一、利用部委之间的矛盾获利
二、反向逼迫中央政府就范
三、地方政府的亏本买卖
第四节 理性之不可调和:“两个分离”现象
一、既有解释的反思
二、另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财政关系中的行动者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一节 财政关系中行动者的界定
一、谁是行动者?
二、行动者的类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二节 行动者之间的力分配结构
一、力分配的主要内容
二、不同的财政关系模式与力分配结构
三、影响力分配结构的主要因素
四、行动者间力分配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行动者的选择偏好
一、中央政府的选择偏好
二、地方政府的选择偏好
三、行动者偏好之间的分歧与差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财政制度变迁及其评价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中国的财政制度改革
一、高度集中、统收统支阶段
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以及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
三、1978年到1994年的财政包干制度
四、1994年至今的分税制改革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行为逻辑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行动的逻辑起点——“经济人”理论假设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遵从与背离的行动逻辑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凭据及其可能性选择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理论选择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理论
二、基本假设与研究框架
第二节 中央政府在角力中的凭据
一、政治话语:宪制中的政治统一性和行政领导性原则
二、制度输出:集中立法与政策制定
三、经济:政府收入与财政转移支付
四、人事:绩效考核与政治晋升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角力中的行为凭据
一、中央政府政策的选择性执行与变通
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政策实验
三、财政征收偏好和财政支出自主
第四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行为选择的可能性
一、中央政府先行与地方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二、地方政府先行和中央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结构中的博弈策略与均衡
第一节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一般理论
一、博弈理论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税收方面的博弈
第二节 博弈策略与均衡
一、中央与地方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结构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对财政制度影响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自始至终的“遵从”
第二节 含“背离”行为的地方政府策略选择
一、地方政府主动违规现象
二、地方政府被动违规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
第一节 中央财政政策的模糊与冲突
一、财政政策的模糊性
二、财政政策的冲突性
三、模糊性与冲突性:财政政策的类型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一个分析框架
一、低模糊性和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二、低模糊性但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三、高模糊性但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四、高模糊性和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背离的弥合之道
第一节 概括与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意见上浮与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重塑
三、具体制度与措施
附录1背离行为
附录2博弈互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
这本书的题目《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一下子抓住了我,让我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大到国家政策的执行,小到家庭的财务管理,总会存在着指令与执行、规则与变通之间的张力。而“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这一核心议题,更是直接触及国家治理的根本。我猜想,作者在“遵从”的部分,很可能会梳理和阐述中央政府在财政分配、税收制度、转移支付等方面所确立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而“背离”则是一个极具探索性的概念,它可能指向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财政压力、发展需求、区域差异等多种因素,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出现的差异化应对,甚至是一些“变通”的策略。这种“背离”是“不合规”的,还是“灵活”的,亦或是“创新”的,书中的论述定会给出答案。最终的“弥合”与“重构”,则预示着本书将提出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旨在化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财政运行效率。考虑到“法律出版社”的身份,我更加期待书中能够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深入剖析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权责划分、利益协调、风险共担等关键问题,并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关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吸引着我对它内在的论述产生极大的好奇。开篇就点出了“遵从”与“背离”,这似乎暗示着一种历史的回溯与演进,探讨在我国财政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在遵循中央既定方针的同时,又在哪些方面,出于何种考量,产生了“背离”的现象。这种“背离”并非简单的消极抵抗,或许更是一种对现实复杂性的适应,一种在具体实践中寻求最优解的探索。而“弥合”则直接指向了问题解决的关键,它意味着一种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努力,旨在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摩擦,甚至是对立,最终实现一种更加协调、高效的财政关系。这种“重构”的提法,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表明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有制度的观察与分析,而是深入到对根本性变革的思考。我很期待作者能够如何抽丝剥茧,揭示出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富有活力的财政体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法律出版社”的出版背景,也让人预感到这本书在理论探讨的同时,很可能蕴含着对法律规范、制度设计层面的深刻洞察,这对于理解和完善我国的财政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关怀。它并非简单地描述一个静态的财政关系,而是通过“遵从”、“背离”、“弥合”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展现了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轨迹。我想,在“遵从”的部分,作者或许会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而“背离”则可能揭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地方政府在争取财政自主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中央政策之间出现的某些“偏离”或“不协调”之处,这些“背离”可能是改革的动力,也可能是矛盾的根源。最终的“弥合”与“重构”则表明,本书将着眼于未来,探讨如何在新的发展理念下,构建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成熟、更加协同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这种“重构”或许涉及财权事权的划分、税收制度的改革、转移支付的优化,以及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等等。作为一本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我预期它不仅会在宏观层面进行理论分析,更会在微观层面,提供扎实的法律依据和制度设计的思路,为我国财政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这个书名,颇具哲学意味,它暗示着一种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螺旋上升的进程。我猜想,书中“遵从”的概念,可能探讨的是我国财政体制中,中央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对地方财政的运行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国家整体的财政稳定和宏观调控能力。而“背离”则可能是对地方政府在实际财政运作中,面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区域的特殊性、以及自身发展需求的驱动下,可能出现的对中央政策的某种程度的“偏离”或“差异化解读”。这种“背离”的产生原因,以及其对财政效率和地方自主性的影响,将是本书着力分析的重点。而“弥合”与“重构”,则预示着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揭示,而是致力于探索如何化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博弈,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财政权责的合理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富有弹性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新格局。考虑到“法律出版社”的背景,这本书很可能在理论深度上,兼顾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并提出具有法律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改革建议,这对于推动我国财政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我被《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这个书名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术语的堆砌,更像是在描绘一幅生动的中国财政改革画卷。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遵从”背后的逻辑,即中央政府在财政领域如何确立权威,如何通过统一的财政制度来维护国家经济的整体稳定和发展方向,这其中可能涉及税收制度、财政预算、转移支付等核心要素的制定与实施。而“背离”一词,则让我联想到在长期的财政实践中,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应对地方性挑战,可能出现的各种“变通”或“创新”之处,这或许是基层智慧的体现,也可能是资源分配不均、利益诉求冲突的信号。作者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探究“背离”发生的深层原因,并将最终导向“弥合”与“重构”,是我最为关注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弥合”过程,而非简单的调和,而是通过制度的优化和权责的再分配,建立起一种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作为一个读者,我更希望看到本书能从法律的视角,为这种“重构”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改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这与“法律出版社”的出版定位也高度契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