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探究信息技術係統兼容與互聯互通的意義及相關利益關係齣發,以我國專利權與軟件著作權相關製度設計的基本價值理念為研究和論證基礎,結閤比例原則的應用、閤作主義等前沿理論和思潮,麵嚮信息技術係統領域知識産權保護的實際問題與案例,對專利權和軟件著作權中的關鍵問題展開研究論述,具體包括信息技術係統接口的可著作權性及可專利性問題、軟件反嚮工程的閤法性問題、標準必要專利的公平、閤理、無歧視許可問題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緒論
1.1信息技術係統兼容性之含義
1.2信息技術係統的網絡效應
1.3兼容性相關知識産權問題研究的意義
1.4本書的主要內容與組織結構
第二章兼容性相關知識産權製度的基本目標結構
2.1勞動財産權說和功利主義學說
2.2我國專利權及軟件著作權保護的目標結構
2.3保護知識産權與鼓勵競爭內在價值的統一
第三章限定知識産權邊界的基本原則
3.1知識産權的社會義務及比例原則的適用
3.1.1知識産權的社會義務在法律規範上的依據
3.1.2比例原則的含義及在民事領域的應用
3.1.3美國知識産權界關於“比例原則”的探討和應用
3.2禁止知識産權濫用原則
3.2.1“禁止知識産權濫用”的語義和意義分析
3.2.2禁止知識産權濫用原則製度化的必要性
3.2.3關於禁止知識産權濫用原則製度化構建的建議
3.3以促進閤作為視角的民法觀之啓示
第四章從促進兼容性視角看著作權法保護邊界
4.1軟件接口相關代碼的著作權問題
4.1.1接口相關代碼性質分析
4.1.2美國軟件著作權保護對象範圍的探索經驗
4.1.3接口相關代碼是否為著作權法保護對象之分析
4.1.4美國甲骨文訴榖歌侵犯Java API著作權案述評
4.2接口信息獲取與軟件反嚮工程閤法性
4.2.1軟件反嚮工程之含義及法律規製現狀
4.2.2麵對復製內涵擴張應拒絕“利益延伸原則”
4.2.3軟件反嚮工程的閤法性及其限度
4.2.4軟件反嚮工程相關法律製度完善與創新建議
第五章兼容性相關專利法問題研究
5.1接口相關技術創新的可專利性
5.2標準必要專利的公平、閤理、無歧視許可原則
5.2.1標準化組織的專利政策及其目的
5.2.2美國微軟訴摩托羅拉案計算閤理無歧視許可費的思路與方法
5.2.3華為訴IDC標準必要專利許可費率糾紛案的計算方法
5.2.4閤理無歧視許可費計算的原則、要素和方法
第六章兼容性相關知識産權製度的發展趨勢及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附錄
這本書我大概讀瞭一個月,雖然是法律齣版社齣版的,但整體感覺更像是一本深度行業分析報告,而非枯燥的法條匯編。作者在信息技術平颱的兼容性這個非常具體且充滿爭議的領域,切入知識産權保護的“邊界”問題,這一點就足夠吸引我瞭。我原本以為會充斥著大量的法律條文引用和案例分析,但齣乎意料的是,書中更多的是對技術發展趨勢的預判,以及這些趨勢如何挑戰甚至重塑現有的知識産權框架。比如,書中對API接口的知識産權定性,以及開源軟件在商業化過程中如何平衡著作權和傳播權的討論,都寫得非常透徹。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可以”或“不可以”,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和“未來會怎樣”。這種研究方法對於我這種並非法律專業齣身,但又經常與科技公司打交道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啓發性。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法律答案,更重要的是提供瞭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幫助我們理解技術創新與法律規製之間復雜而動態的關係。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區分在知識産權保護中的作用,這個觀點讓我在思考軟件設計和閤作協議時有瞭新的維度。
評分我是一名知識産權領域的律師,長期關注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並緻力於研究新興技術對傳統知識産權法律帶來的挑戰。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非常及時且具有深度的著作。作者以信息技術平颱兼容性為切入點,對知識産權邊界的探討,恰恰觸及瞭當前許多前沿和爭議性的法律問題。書中對“API接口的法律性質”、“開源協議的有效性與限製”、“軟件作品的復製權與傳播權”等核心議題的分析,都顯得尤為精闢。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現有法律框架的梳理,而是積極地展望瞭未來,對可能齣現的新型知識産權保護模式和法律解釋進行瞭前瞻性的思考。我特彆認同書中關於“技術中立原則”在兼容性場景下的適用性分析,以及如何界定“必要技術”和“非必要技術”在知識産權保護中的不同地位。這本書不僅為我們律師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該領域復雜性的視角,也為相關企業和技術開發者提供瞭寶貴的法律指引。它是一份值得反復研讀的研究報告。
評分收到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可能過於學術化,不太適閤我這種希望快速瞭解行業現狀的讀者。畢竟,知識産權這個話題本身就充滿瞭各種細枝末節和復雜的法律條文。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行文風格吸引住瞭。它不像很多法律書籍那樣刻闆,反而有一種引導性的力量,帶領讀者一層一層地剝開信息技術平颱兼容性所帶來的知識産權迷霧。書中對於“著作權”和“專利權”在軟件和算法領域的交叉適用,以及“不正當競爭”行為在技術共享中的界定,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關於“功能性”的保護範圍如何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觀點,這讓我對未來軟件開發中的版權風險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幫助我理解瞭,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如何巧妙地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以及如何在閤作中更好地保護和尊重他方的知識産權。它給我提供瞭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去思考技術和法律之間的共生關係。
評分我是在一個行業論壇上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我們公司正在開發的新産品尋找相關的法律風險評估,特彆是關於第三方軟件集成和數據共享的部分。坦白說,一開始我抱著很大的期望,希望能找到一些直接可以套用的法律解決方案。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在“繪製”知識産權在信息技術平颱兼容性這個新興領域內的“地圖”,指齣瞭那些容易觸碰的“紅綫”,也勾勒齣瞭尚未完全清晰的“灰色地帶”。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萬能的“靈丹妙藥”,而是通過深入淺齣的論述,揭示瞭這一領域法律適用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書中對於不同國傢和地區在兼容性技術和知識産權保護上的差異化處理,以及未來可能齣現的協調趨勢,都有比較細緻的探討。對我而言,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作者對“可訪問性”和“互操作性”在知識産權保護中的作用的分析,這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有些技術設計更容易引發法律糾紛,而有些則相對安全。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單純依賴既有的法律條文來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結閤技術本身的演進邏輯去理解和適用法律。
評分我是一名在科技公司從事産品研發的工程師,平時的工作接觸到很多關於軟件集成和第三方服務調用的問題。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關於“版權”、“專利”和“商業秘密”方麵的隱患,但對這些概念在技術層麵的具體邊界並不十分清楚。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迷茫的技術世界裏,引入瞭一束法律的光芒。它沒有用過於晦澀的法律術語,而是從信息技術平颱的實際運作邏輯齣發,去探討知識産權的邊界。書中對於“源代碼”和“目標代碼”在知識産權保護上的區彆,以及“反編譯”和“逆嚮工程”的法律風險,都進行瞭非常形象的闡述。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技術秘密”保護在開源社區和閉源生態係統中的不同考量,這對於我理解如何在不同技術環境下保護我們的知識産權非常有幫助。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技術創新並非完全淩駕於法律之上,而是需要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並且技術的設計本身就可以影響到知識産權的保護效果。它提供瞭一種跨領域的視角,讓我能更好地理解技術決策背後的法律含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