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双重视角
定价:128.00元
作者:周婧景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3081734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儿童与博物馆有着紧密的联系。周婧景著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双重视角)》通过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理念,从展览的视角切入,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相比于美国儿童在“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利用博物馆展览培养起一代少年儿童的主动探索精神,推动博物馆奇妙的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方式在全社会普及。
内容提要
目录
绪论
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三、作为“土壤”的教育理念与环境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相关的理论成果及其运用
一、儿童展览评估相关的理论成果与方法构建
二、教育项目评估相关的理论成果与方法构建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第三章 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案例选定因素
三、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案例选定因素
三、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一、案例一:河北博物院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Fiesta!)”项目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一、案例一:河北博物院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Fiesta!)”项目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三、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第三节 思考与总结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二、理想模式小结
第三节 思考与总结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一、适用于三岁以下儿童
二、适用于三岁至六七岁儿童
三、适用于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儿童
四、适用于十一二岁至十八岁儿童
第三节 思考与总结
一、三岁以下儿童教育指南
二、三至六七岁儿童教育指南
三、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儿童教育指南
四、十一二至十八岁儿童教育指南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节 全书总结
一、思路与成果
二、理论之凝练
第二节 本书的新意与局限
一、本书新意
二、本书局限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一、研究展望
二、前瞻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
一层展区)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现在你就在它
们的世界”展区)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附录七 “请触摸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欢跃的城市”展区)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屋”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附录十四 博物馆三岁以下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五 博物馆三岁至六七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六 博物馆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七 博物馆十一二岁至十八岁儿童教育指南
索引
作者介绍
周婧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曾于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系任访问学者,并于上海博物馆挂职,兼任中国博协博物馆学专委会理事。主要从事博物馆资源与儿童利用、博物馆展览策划、观众研究与展览评估及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在《东南文化》《博物馆学季刊》《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博物馆》等期刊以第—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十项课题。独立编写3部著作,参编1部。负责太湖博物馆儿童专区策划,并参与多项展览内容策划。研究成果曾分别获评全国首届博物馆学学术成果(论文类)、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城市教育问题”金奖提名奖、钱学森城市学全奖“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金奖提名奖。
文摘
序言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儿童教育和博物馆实践的书,感觉挺有启发。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探讨如何让展览内容更贴近孩子们认知水平的作品。市面上很多理论书籍往往堆砌了大量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晦涩难懂,真正能指导一线教育实践的干货不多。我期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并将其与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互动体验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如何通过叙事手法,将复杂的历史或科学概念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和产生共鸣的故事线?又比如,在设计触摸屏或动手操作环节时,怎样平衡趣味性和教育目标,避免流于表面化的“玩乐”?一本真正优秀的儿童教育读物,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兼幼教专家,既有宏观的理论视野,又能提供大量可操作的案例分析,让一线工作者能立即上手借鉴和模仿,而不是停留在“应该这样做”的空泛口号上。我希望看到不同年龄段(比如学龄前、小学低年级、高年级)的具体教育策略差异,并且最好能附带一些评估工具,衡量教育项目实际效果的指标,这样读起来才会感到扎实可靠。
评分从纯粹的视觉设计和空间叙事角度来看,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儿童如何阅读空间”这个主题,那就太棒了。博物馆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语言。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空间尺度的感知、对色彩和材质的偏好,都直接影响他们对展览内容的接受程度。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打破传统博物馆那种严肃、高耸、疏离的既有空间形态,转而设计出更具亲和力、更适合儿童低视角、鼓励探索和移动的空间布局。例如,一些低矮的展示柜、可以半躺着观看的区域、或者故意设置的“秘密通道”或“发现角落”,这些空间语言如何配合教育主题来发挥作用?如果书中能有大量的图片对比,展示传统设计与创新设计的差异,并分析这些设计差异背后的教育学意图,那就更吸引人了。我尤其想了解,在数字化时代,实体空间叙事如何与虚拟互动技术进行融合,而不是让技术成为喧宾夺主的花哨装饰。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些只谈理论不讲落地的书籍总持保留态度。我更倾向于那些充满实践案例,甚至有些“土味”但极其有效的经验总结。我最近在找的是那种能揭示博物馆策展人与教育工作者之间“协同困境”的书。很多时候,展览的设计团队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力和学术前沿性,而教育部门则更关注知识的转化率和趣味性。这两者之间如何架起桥梁?我希望看到的是,有哪些成功的合作模式可以参考,例如,在项目启动初期就引入教育顾问的介入,或者建立定期的跨部门研讨会机制。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双重视角”下的资源分配、人员协调和目标统一性问题,那才算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特别关注“项目”层面的分析,而不是笼统的“教育理念”。比如,一个关于古代文明的特展,在设计导览词、制作工作坊教案时,教育目标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叙事结构中的?这种具体到操作层面的分析,远比空谈“以儿童为中心”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我总觉得,优秀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其核心在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点。所以,我期待一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设计那些“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什么是开放式的?就是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或构建答案。例如,在面对一个复杂的历史遗物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它的用途,而是提供线索,引导他们像考古学家一样进行推测和辩论。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提问的艺术”指南,帮助教育者从“你是谁?”过渡到“你觉得它想告诉你什么?”,从“这是什么”过渡到“为什么会是这样?”,那将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深度。这种由内而外驱动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能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关键。我希望看到作者不仅仅是描述这种理念,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直接套用的、由提问驱动的教学活动模板,展现出如何将复杂的、多义性的展品,转化为激发深度思考的教育工具。
评分我个人对教育项目的“评估”环节尤其感兴趣,这往往是国内博物馆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很多时候,一个活动办完,我们只知道“反响热烈”,但“热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是停留时间长了?是提问数量多了?还是孩子们在活动后的知识留存率提高了?如果一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可量化的评估框架,哪怕是基于观察和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那对我们提升专业性是极大的帮助。我关注的是如何从“我们做得很好”的主观感受,转向“数据证明我们的干预是有效的”这一客观标准。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领域,评估不能像成人培训那样简单地测试知识点。它需要结合观察儿童的行为变化、情感投入和社交互动。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在浙江地区或其他类似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评估案例,展示他们是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并如何将评估结果反哺到下一轮展览或项目的迭代设计中,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飙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