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绪利主编《汉语成语集锦(精)》收录词条近 4000条,各词条包括注音、释义、成语诗、近义词、 反义词五个部分,内容上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形式 新颖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适合学生和广大 成语爱好者的使用。
凡例
词目首字音序表
词典正文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词目笔画索引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其强大的“场景再现”能力。我们常说学习语言要结合语境,但很多书籍只是简单地罗列出句子,并不能真正让我们想象出那个画面。而这本书在设计内容展示模块时,似乎非常注重情境的烘托。比如,对于描述特定情绪或社会状态的词语,它会构建一个小小的情景片段,将该词汇巧妙地嵌入其中,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微型的古装剧。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瞬间就能捕捉到那个词汇在当时当地的准确“温度”和“力度”。我尝试着运用书中学到的几个描述时间流逝的词语,在自己的日常写作中进行替换,发现表达的层次感和画面感立刻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平铺直叙的白描。这种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那些脱离了语境的词汇表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地将语言的“生命力”传达给了读者,让人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和模仿这种精妙的表达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让人眼前一亮了,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绝非那种廉价印刷品可比。我尤其欣赏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虽然是关于语言文字的题材,但视觉上却一点也不拥挤,反而有一种呼吸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阅读起来非常柔和,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干涩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字体排版更是体现了编辑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一些结构复杂的古文引用,也能看得清晰明了,没有丝毫的压迫感。这本书的整体工艺水平,从书脊的粘合到页面的裁切,都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执着,这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会被这种精心打磨的质感所吸引,它让我觉得,阅读知识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被郑重对待的美好仪式。这本书从外到内散发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意,是很多当代出版物所缺失的,值得所有注重阅读体验的书友强烈推荐。
评分我之前购入过几本号称“权威”的文化典籍,但读起来总感觉总缺点什么,要么是解释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口语化,失了原有的韵味。然而,这本读物的叙事风格却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作者(或者说编者团队)显然对如何向现代读者传达古代智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没有用生硬的定义堆砌,而是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和场景来佐证每一个条目,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炉火边分享他的见闻。特别是在解析一些意境深远的词汇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剖析,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挖掘出了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让人茅塞顿开。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情味。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种意境,而不是单纯地记住了一个知识点,这才是真正的知识沉淀,而非机械记忆,这对于构建我个人的文化语感非常有帮助。
评分说实在话,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拥有一本实体书的意义有时超越了其内容本身。这本书带给我的情感联结,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在“互动性”方面的巧妙设计。它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文本集合,更像是一个等待你去探索的知识迷宫。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解释点后,设计者似乎留有“空白”或提示性的引导,鼓励读者自己去联想、去发散思维,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有信息。比如,当解释完一个典故后,会有一个“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这种情境?”的留白式提问(尽管没有明确标注为问题),这种设计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此外,这本书的索引系统和交叉引用做得极其人性化,使得在不同主题间跳转和关联变得异常流畅,极大地提升了研究和学习的效率。它成功地将一本厚重的学术资源,转化成了一本充满乐趣的、可以反复把玩的知识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连接点,这种持续的价值输出,是衡量一本优秀书籍的黄金标准。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演变历史颇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很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用词习惯的细微差别。因此,我在审视这本书时,自然会侧重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令人惊喜的是,它所涵盖的素材范围远超出了我的初始预期,不仅仅是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深入挖掘了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极少使用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对这些词汇的考证似乎非常扎实,引用的出处都经过了反复的核对,这从侧面反映出编纂团队在基础文献工作上投入的巨大心力。我尝试着去追溯其中几个较为生僻例句的源头,发现书中给出的解释不仅准确,而且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读路径,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严谨而开放的态度,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它既是初学者的入门向导,也是资深研究者值得信赖的参考工具,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无疑是系统且科学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