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 9787510709203

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 978751070920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江泓 著
圖書標籤:
  • 戰列艦
  • 英國海軍
  • 二戰
  • 海軍曆史
  • 軍事曆史
  • 艦船
  • 英國
  • 曆史
  • 戰爭
  • 海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一鴻盛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9787510709203
商品編碼:2908020258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

定價:59.8元

作者:江泓

齣版社:中國長安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07092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大艦巨炮時代的光榮與夢想!蒼茫大海上的鋼鐵巨獸——戰列艦的海權製霸!
  ◆海軍史專傢章騫傾情作序,中國海軍史研究會專傢顧偉欣繪製超大拉頁綫圖!
  ◆昔日海上霸主,大英帝國一個世紀的戰列艦興衰史。
  ◆上韆張艦船照片和彩繪綫圖,資料詳實,考證深入,極具收藏價值!

內容提要


作為曾經輝煌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依靠強大的皇傢海軍控製著整個海洋。進入鐵甲蒸汽時代之後,擁有大口徑主炮、厚重裝甲和高功率發動機的戰列艦成為英國海上力量的象徵。在戰列艦建造領域,英國不斷推齣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作品,其中包括“君權”級、“無畏”號、“伊麗莎白女王”級等,這些強大的戰艦成為世界海軍發展的風嚮標。盡管如此有名,但是還沒有一部係統完整介紹英國戰列艦的著作,而本書在這方麵次做瞭嘗試。從“勇士”號到“前衛”號,本書收錄並詳細介紹瞭曾經在英國皇傢海軍中服役的每一艘戰列艦,甚至還包括瞭沒有成行的N3戰列艦計劃等。本書將成為讀者係統瞭解英國戰列艦和英國近現代海權的手資料。

目錄


作者介紹


江泓,男,1984年生,博物館學及考古學碩士,現就業於煙颱市博物館。自幼對於軍事曆史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二戰時期的武器裝備、戰史、戰略思想等。自2012年開始編寫軍事類書籍,現已齣版多部作品。

文摘


節選自《“英王喬治五世”級——“威爾士親王”號》
  1941年12月10日上午10時40分,艦隊的瞭望哨發現有可疑飛機正在監視艦隊,艦隊將防空警戒的等級提高到高。11時,英軍的雷達發現瞭正在靠近的龐大機群,它們是來自元山航空隊的35架九六陸攻、來自美幌航空隊的33架九六陸攻及來自鹿屋航空隊的26架一式陸攻。
  波8架飛機於11時10分集中攻擊瞭“卻敵”號,這些飛機被Z艦隊猛烈的防空火力擊退。11時38分,由25架飛機組成的第二攻擊波趕來,它們以9架吸引英艦火力,另外16架則在30米的低空快速嚮英國戰艦靠近,其中9架在距離“威爾士親王”號800至1800米的距離上投放。在防空作戰中,“威爾士親王”號擊落瞭一架日機,炮手們發現相比平時訓練使用的靶機,這些日本飛機的飛行高度更低,飛行速度剛快。
  在第二輪攻擊中,有2 至3枚擊中瞭“威爾士親王”號的左舷,枚擊中瞭靠近左舷螺鏇槳支架的位置,爆炸炸斷瞭支架導緻螺鏇槳軸彎麯、螺鏇槳葉脫落。變形的槳軸攪碎瞭軸管中的密封材料,海水立即灌入機艙內。輪機長下令切斷損壞主軸的動力,之後該機艙就被淹沒。第二枚擊中瞭後煙囪下方,爆炸緻使184至298號肋骨區域進水,進水艙室包括應急柴油發電機艙、渦輪發電機艙。大量艙室進水導緻瞭艦體發生傾斜,很多艙室都被放棄。兩枚對“威爾士親王”號造成的大損失就是讓全艦一半的電力和動力喪失。艦體後部電力的中斷導緻通風、照明、通信係統中斷,依靠電力運行的水泵無法工作。攻擊同時還影響瞭“威爾士親王”號的防空能力,1座133毫米炮塔的揚彈機齣現故障,1座庫被淹,2座喪失電力,1座282型和3座285型火控雷達失靈。
  等第二波日機飛走後,“威爾士親王”號上的損管人員開始瞭全力搶修,大傢頭戴麵具在悶熱的艦底防堵漏洞、修復設備。盡管船員們奮力工作,但是“威爾士親王”號還是齣現瞭艦體傾斜和無法控製等嚴重問題。
  11時56分,日軍的第三攻擊波開始對Z艦隊進行攻擊,很快“卻敵”號戰列巡洋艦被擊沉。由於艦體傾斜和供彈齣現問題,“威爾士親王”號上的防空炮戰鬥力大減,這艘行動緩慢的戰艦接連被4枚擊中右舷:枚魚
  雷擊中艦艏並炸齣瞭一個直徑6米的大洞;第二枚擊中瞭“B”炮塔下方,炮塔的揚彈係統全毀;第三枚擊中瞭後部指揮塔下方;第四枚直接擊中瞭螺鏇槳軸,整個槳軸彎麯到艦底內側。
  12時41分,8架日本飛機在“威爾士親王”號頭上盤鏇,它們在2600米高度上投下7枚500公斤炸彈,其中一枚擊中瞭左舷的彈射器甲闆。13時,“威爾士親王”號的進水量已經達到瞭18000噸,裏奇艦長命令棄艦。驅逐艦“伊萊剋特拉”號靠近“威爾士親王”號接走部分幸存的船員,他們迴頭時甚至能看到菲利普斯上將和艦長裏奇站在艦橋上嚮大傢揮手,兩人打算與艦同沉。13時15分,“威爾士親王”號快速嚮左傾斜翻瞭個個,其紅色的
  艦底露瞭齣來。一會兒,“威爾士親王”號帶著870名官兵從海麵上消失,其中就包括菲利普斯上將和裏奇艦長。
  “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是批完全由飛機擊沉的大型戰艦,這一戰預示瞭海戰模式將在未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海軍的報告中指齣:的攻擊造成瞭重大的人員傷亡,人員必須接受充分的防空訓練纔能在遇到類似的攻擊時減少傷亡。
  今天,“威爾士親王”號的殘骸靜靜地躺在海平麵以下68米的地方,位置是:N 3°33′36″,E 104°28′42″。根據英國頒布的《1986年海軍遺址保護法》,“威爾士親王”號在2001年成為受到保護的海軍遺址,皇傢海軍會定期更新在海麵上白色的標識浮標。2002年,在英國國防部的許可下,潛水員將“威爾士親王”號上的船鍾打撈齣水,Z艦隊的幸存者們也舉行瞭悼念活動。打撈上來的船鍾後來由英國海軍大臣兼海軍參謀長的海軍上將阿倫·韋斯特(Alan West)爵士親手放在利物浦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館的展位中。

序言


前言
  戰列艦(Battleship)是曆史上強大的海戰兵器,其裝備瞭威力巨大的大口徑艦炮和厚重堅韌的硬化裝甲,是大艦巨炮時代蒼茫大海上的鋼鐵巨獸!戰列艦是人類邁入工業文明之後創造的龐大、復雜的精密武器係統,其代錶瞭當時科學技術的高成就。作為海軍力量的核心,戰列艦飽含瞭一個國傢的光榮與夢想!
  戰列艦一詞來源於戰鬥編列艦(line-of-battle ship),代錶瞭17至19世紀在海戰中排成戰列綫進行戰鬥的大型風帆戰艦。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蒸汽機、裝甲鋼闆和後裝火炮等技術開始應用於海軍造艦領域,鐵甲艦由此誕生。經過鐵甲艦時代的摸索,英國於1889年開始建造的“君權”級奠定瞭近代戰列艦的基本結構,而1906年下水服役的“無畏”號更是掀起瞭“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此後世界海軍強國紛紛進入熱血沸騰的無畏艦時代。
  在戰列艦的發展史上,英國就像一麵旗幟,一直在戰列艦建造技術的革新與發展。以海權立國的英國一直將海軍的建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戰列艦更是重中之重,它們是大英帝國海權的象徵。曾幾何時,當一艘艘巨大戰艦噴著黑煙在海平麵上露齣綿延不絕的高大三角桅杆時,那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就已經證明瞭誰纔是大海的真正主人。
  作為係統介紹英國戰列艦發展曆史的書籍,以大時間段敘事的《英國戰列艦全史》分為三冊:前無畏艦時代、無畏艦時代和超無畏艦時代。從“勇士”號開始,在經曆瞭穩重的“君權”級、革命性的“無畏”號、堅實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憨厚的“納爾遜”級、高大的“英王喬治五世”級之後,英國戰列艦終以俊美的“前衛”號收官。可以說,英國戰列艦的曆史就是其海上霸業的興衰史。
  本書在宏觀介紹英國海軍每個級彆戰列艦(包括計劃與未建成的級彆)的同時,對每一艘戰列艦的艦史都有詳細記述。在戰列艦之外,本書還增加瞭與戰列艦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英國海軍發展戰略、重要海軍人物、造船工業及技術革新、海軍軍備競賽、經典海上戰役等等,力求可以在大曆史的背景下去記錄英國戰列艦的發展之路,追溯大艦巨炮時代的壯麗與輝煌。
  本書的相關數據資料來源於英國海軍官方網站、檔案館已公開的文檔以及與英國戰列艦相關的專業論著,此外還有外的專業軍事網站和雜誌等。在編寫過程中,由於掌握的資料有限,難免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指正。
  在《英國戰列艦全史》的成書過程中,我有幸請到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的顧偉欣先生為本書繪製精細戰列艦綫圖,其精湛的技術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令人欽佩,精美的綫圖為本書增色不少。在此我還要感謝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的朋友、王子午、趙國星等人,感謝諸位老師提供的大量資料及指導意見。
  我要特彆感謝章騫老師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作為學識淵博的海軍史專傢,章騫老師不但一直支持鼓勵我,而且還為本書提供寶貴資料,我本人深感榮幸。後我要感謝李澤慧,正是你的幫助和關懷伴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江泓
  2015年1月10日於煙颱


現代海權戰略的演進:從無畏艦時代到冷戰前夕的全球海軍格局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上半葉,全球主要海軍強國在技術革新、戰略思想轉變和地緣政治衝突驅動下,如何塑造和重塑其海上力量的復雜曆程。聚焦於1906年至1960年代初這一關鍵時期,我們將探討“無畏艦革命”如何徹底顛覆瞭既有的海軍設計哲學,以及隨後的幾次世界大戰如何檢驗並最終改變瞭海戰的本質。 第一部分:無畏時代的黎明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對決(1906-1918)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20世紀初,以英國“無畏艦”(Dreadnought)的問世為標誌的海軍軍備競賽的白熱化階段。我們詳細考察瞭各國——尤其是英國和德國——在艦船設計上的競爭與差異,分析瞭蒸汽輪機、全重炮布局以及火控係統的技術飛躍如何使得傳統戰艦迅速過時。 隨後,敘事轉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聚焦於北海的“針鋒相對”。詳盡描述瞭日德蘭海戰(Jutland)的戰略背景、戰術部署及其對雙方海軍指揮官心理和國傢海軍政策的長期影響。本書不僅關注瞭主力艦的直接交鋒,還深入探討瞭潛艇戰(U-boat Campaign)的興起,分析瞭它如何首次對傳統的海上貿易和防禦戰略構成瞭結構性的威脅。此外,對水上飛機和早期航空母艦概念的萌芽階段也有所涉獵,探討瞭海軍航空兵在早期戰爭中扮演的偵察和輔助角色。 第二部分:戰間期的睏境與海軍條約體係的興衰(1919-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並未帶來持久的和平,而是催生瞭旨在限製軍備的國際條約體係。本章核心分析瞭華盛頓海軍會議(1922)和倫敦海軍會議(1930)的談判過程、主要參與者的戰略考量以及這些條約對各國海軍現代化計劃的深遠限製。我們將詳細闡述條約如何迫使各國在戰列艦的口徑、噸位上做齣妥協,並意外地促成瞭航空母艦這一新興力量的加速發展。 在分析技術發展時,本部分著重考察瞭戰間期對戰列艦設計的改進嘗試,包括裝甲防護理論的演變、主炮射程和精度的提升,以及如何試圖在新的速度與防護之間找到平衡。同時,深入研究瞭航空母艦從試驗平颱嚮成熟戰鬥單位的轉變,特彆關注瞭美國、英國和日本在艦載機聯隊組織和艦體設計上的不同側重點。潛艇技術也未被忽視,其潛航深度、續航力和魚雷性能的顯著提升,預示瞭它們在下一次衝突中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權決定性時刻(1939-1945)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全書的高潮,詳述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戰如何重新迴歸其戰略核心地位,但其形態已截然不同。 首先,關注大西洋的“狼群戰術”與反潛戰的激烈較量。分析瞭德國水麵突擊艦(如“俾斯麥”號)的戰略意圖與最終失敗的原因,並詳細描述瞭聲呐(ASDIC)、雷達以及護航體係在扭轉大西洋戰局中的決定性作用。 其次,重點剖析瞭太平洋戰場的“航母主導時代”。我們細緻地梳理瞭珊瑚海、中途島和聖巴巴拉海戰等關鍵衝突,展示瞭在這些戰役中,艦載航空兵如何取代瞭主力艦炮火成為決定性的殺傷力量。分析瞭美國海軍在快速工業化和大規模航母建造計劃下的戰略優勢,以及日本海軍在技術和後勤上的局限性。 最後,討論瞭二戰後期對剩餘主力艦的重新定位,例如英國海軍在歐洲戰場對岸轟炸的支持任務,以及戰列艦在麵對先進空襲時所展現的脆弱性。同時也考察瞭登陸作戰(如諾曼底登陸)中,舊有大艦艇火力支援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部分:戰後調整與冷戰的序幕(1946-1960) 戰爭的結束帶來瞭海軍力量的結構性重組。本部分探討瞭戰後各國如何處置龐大的戰爭艦隊,以及在美蘇對峙的背景下,海軍戰略的焦點如何從遠洋決戰轉嚮區域威懾和反潛防禦。 重點分析瞭噴氣式飛機時代的到來對艦載航空兵設計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同時,研究瞭核動力技術在水麵艦艇(巡洋艦和航母)和潛艇(特彆是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SSBN的研發)上的初步應用,以及這些“次世代”艦艇對未來海戰概念的影響。戰後,剩餘的戰列艦大多被迅速退役或改造,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徹底終結。本書在此段落探討瞭“列剋星敦”級和“依阿華”級等艦艇的短期復役與最終命運,分析瞭它們在朝鮮戰爭中作為岸轟平颱的短暫“迴光返照”。 通過以上四個階段的深入分析,本書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圖景:描繪瞭從追求超無畏艦到最終接受核動力導彈水麵艦艇齣現的五十年間,現代海軍如何應對技術顛覆、外交限製與全球衝突的嚴峻考驗,展現瞭技術進步與國傢戰略目標之間復雜而動態的相互作用。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對戰列艦的興趣,更多地源於一種曆史情懷和對工業美學的欣賞。想象一下,那些龐大的船體,密集的炮塔,精密的火控係統,它們在那個沒有衛星導航、信息傳遞相對緩慢的時代,是如何協調運作,協同作戰的?我特彆好奇的是,在實戰中,戰列艦是如何發揮其“炮術藝術”的。那動輒數百噸的炮彈,如何在數百公裏的距離上精確命中目標?這背後涉及到的彈道計算、風速修正、炮手經驗等等,都充滿瞭令人著迷的細節。還有,戰列艦在戰術上的運用,例如是作為艦隊的核心,提供火力支援,還是作為獨立的突擊力量,進行破交作戰?不同國傢、不同時期,對戰列艦的戰術定位又有哪些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解讀這些內容,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實際作用,以及它們在戰爭策略中的地位。

評分

在浩瀚的海洋史詩中,有這樣一類巨艦,它們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榮光與夢想,書寫著波瀾壯闊的海上傳奇。提到“戰列艦”,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鋼鐵巨獸的身影,它們如同海上的君王,用艦炮的轟鳴宣告著力量與意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激戰,乃至冷戰前期的劍拔弩張,戰列艦都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的設計理念、技術革新、戰術運用,無不反映著當時的軍事思想和工業水平。從最初的無畏艦時代,到後來追求更大口徑主炮和更厚裝甲的超級戰列艦,再到最後被航空母艦逐漸取代的命運,這一係列演變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我想瞭解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參數,更是這些龐然大物背後,那些設計者、建造者、指揮官以及水兵們的故事。他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將這些鋼鐵造物送上海洋戰場?在殘酷的炮火中,他們又經曆瞭怎樣的生死考驗?那些輝煌的勝利,又付齣瞭怎樣的代價?我渴望通過閱讀,去觸摸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海上時代,去感受戰列艦那獨特的魅力。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關於戰列艦的書籍時,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關於船艦本身的技術細節。我更想深入探究的是,在曆史的洪流中,戰列艦所扮演的具體角色以及它們對地緣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海的幾次大規模艦隊決戰,它們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瞭戰爭的進程?又比如,二戰期間,俾斯麥號的覆滅,或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事件後的重建,這些事件都與戰列艦的命運息息相關。我還對戰列艦的設計理念變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為什麼在某個時期,大傢會瘋狂地追求更大口徑的主炮?而到瞭後期,又為何開始強調防空能力和速度?這些演變背後,必然有其深刻的軍事戰略和技術原因。我相信,這些巨艦不僅僅是軍事武器,更是國傢力量和工業實力的象徵。它們的興衰,也摺射齣瞭一個國傢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崛起與衰落。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看到一個更廣闊的曆史圖景。

評分

對於我而言,戰列艦不僅僅是冰冷的鋼鐵和火炮,它們更像是活著的曆史。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關於戰列艦的“第一次”。第一次齣現全無畏艦的艦隊;第一次齣現擁有傾斜裝甲的戰列艦;第一次參加海戰的超級戰列艦;第一次在實戰中,戰列艦被航空炸彈擊沉,等等。這些“第一次”往往代錶著曆史的轉摺點,預示著新的時代的到來。我還會關注戰列艦的“最後”。最後建造的戰列艦是哪一艘?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列艦炮戰發生在何時何地?戰列艦最終是如何淡齣曆史舞颱的?是技術原因,還是戰略原因,亦或是經濟原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梳理齣戰列艦從誕生到輝煌,再到走嚮沒落的完整脈絡,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它們在軍事史上的獨特地位。

評分

我購買這類書籍,最看重的是其資料的翔實程度和分析的深度。關於戰列艦,我希望能看到詳盡的艦船數據,包括排水量、尺寸、裝甲厚度、主副炮型號和射程、發動機功率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看到這些數據背後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演變。例如,為什麼某些戰列艦會采用獨特的艦體設計?為什麼某些時候會優先選擇更大口徑的火炮?這些變化是如何受到當時技術水平、戰爭需求和經濟條件的影響的?我不僅想瞭解“是什麼”,更想知道“為什麼”。另外,我對戰列艦的部署和戰役運用也很感興趣。它們是如何被分配到各個艦隊的?在具體的戰役中,它們是如何被部署和指揮的?戰役的結果又與戰列艦的錶現有多大的關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深入的分析,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戰列艦在戰爭中的作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