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参数:
目录
序
一章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二章 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
第三章 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
第四章 “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
第五章 “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
第六章 时间感、历史观、思想与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中国
第七章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第八章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第九章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第十章 人的消失?!——兼论20世纪史学中“非个人性历史力量”
附录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王汎森先生的“毛细管作用”理论,让我意识到,思想的传播并非总是直来直去,而是充满了迂回和渗透。它就像水一样,能够穿过最细微的缝隙,抵达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一直觉得,对于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往往会聚焦于那些领袖人物的宏大论述,或者重要事件的爆发。然而,这本书却把我们拉回到更贴近生活、更平凡的层面,去观察思想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细节的挖掘,比如某个学报的发行量、某次讲座的听众构成、甚至是一次私人书信中的讨论,都可能成为思想传播的“毛细血管”。通过这些细枝末节,我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脉络。它让我明白,思想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它也能够影响到商人、学生、甚至是一般的市民。这种“由下而上”的观察视角,让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活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种思想浪潮如何一点点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感受,它让我们看到了思想的生命力,是如何在最日常的生活场景中,悄然绽放的。
评分读完《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见微知著”的震撼。王汎森先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他不是去挖那些埋藏深厚的帝王陵墓,而是仔细地勘察每一片瓦、每一块砖,从中解读出整个时代的密码。他所关注的“毛细管作用”,正是这种细腻观察的体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思想碎片,在特定的时代土壤中,竟然能够滋养出巨大的能量。我尤其被他对于一些具体事件的深入剖析所吸引。比如,他会详细讲述某个新词汇的出现、传播及其引发的讨论,或是某个在当时看来微不足道的刊物如何成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细节,共同构建起一个生动而真实的近代中国。你不再是隔着厚厚的历史书本去了解“新思想”,而是能感受到那种思想碰撞时发出的火花,体会到人们在接受新观念时内心的挣扎、困惑与觉醒。这种“触摸”感,是其他很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它让你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只由少数伟人或重大事件推动,更在于无数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思想的接受、理解、改造和传播。这种力量,就像毛细血管一样,虽然细小,却维系着整个肌体的生命。我仿佛看到,在那段变革的岁月里,无数个“你我他”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场思想的盛宴,或推波助澜,或静默观察,最终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思想与生活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王汎森先生的“毛细管作用”的比喻,让我对近代中国思想的传播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那种自上而下的、刻板的灌输,而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渗透。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那些生活化的场景。想象一下,在那个新旧思潮交织的年代,人们在茶馆里、在学堂里、甚至在家庭聚会时,都在谈论着一些前所未闻的“新名词”,讨论着关于国家、关于民族、关于个人命运的大问题。这些看似零散的对话,却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思想的萌芽和生长,绝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当西方的一些新观念传入中国,它们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碰撞,是如何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甚至是所改造的?王汎森先生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引导读者去发现其中的复杂性和生动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那个时代的智者对话,听他们讲述自己是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践行这些思想的。这种“触摸”到思想脉搏的感觉,让我对近代中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读来,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日新月异的时代。王汎森先生的笔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如同抽丝剥茧般,将近代中国思想的涌动细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想”,而是让你看到“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思考的”,以及这些思考是如何与他们脚下的土地、手中的工具、乃至心底的忧患纠缠在一起的。他讲“毛细管作用”,这个比喻真是妙极了!它形象地描绘了思想如何从某个源头,以一种看似微弱却无处不在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触及最普通人的生活。你读着读着,会发现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遥远,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也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当他讲到某个新思潮如何通过小报、通过民间社团,甚至通过日常的谈话传播开来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出那些场景:昏黄灯光下,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报纸上新奇的观点;或者在某个市集上,一个小贩也学着新学到的词汇,试图给顾客解释一些新的道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正是思想最迷人的地方。它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而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变革,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最终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走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思想绝不是束之高阁的象牙塔,它就藏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验里,与吃饭穿衣、忧愁喜乐、理想抱负紧密相连,共同织就了近代中国那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评分《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本书,让我对“思想”这个词有了更具象、更生动的理解。王汎森先生用“毛细管作用”来形容思想的传播,真是太贴切不过了。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悄无声息地渗入,却又无处不在。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认识,可能过于宏大叙事,而忽略了那些更细微、更接地气的部分。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被人们所解读、所运用,甚至是所误读的。比如,当某个西方思想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中国被翻译成一个中文词汇后,它可能就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形,或者被赋予了新的本土意义。这种“中国化”的过程,正是思想与生活深度交织的体现。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看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阅读、思考、交流中,一点点地吸收和转化着新的思想。这种“触摸”式的体验,让我感到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书本,而是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故事。它让我明白了,思想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能够融入生活,改变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地繁衍和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