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物种青檀绵叶蚜
定价:80.00元
作者:安广池,周成刚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38751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青檀为中国特有珍稀树种,极耐干旱瘠薄,是石灰岩山地造林绿化先锋树种,同时也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和经济树种。其树皮纤维足制作宣纸的特用原料,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9月列合国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青檀于1984年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树种。
安广池、周成刚编著的《新物种青檀绵叶蚜》记述了笔者11年来从事青檀资源收集整理与创新利用和青檀有害生物调查的主要成果,重点介绍了新物种青棺绵叶蚜Shivaphis,PteroceltisJiang,An,Li&Qiao;,2014的发现过程及其研究成果。可供林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植保专业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安广池山东枣庄市西集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三级)。早年师从森林昆虫学家刘世儒先生从事林木有害生物研究工作,现研究方向为园艺植物种质创新与植保技术。2012年度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檀绵叶蚜标本早采集者,青檀绵叶蚜发现者和定名人之一。
著有文学作品集《流逝的纪念》,2012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皈。
文摘
序言
安广池和周成刚这几位作者的名字,作为一名读者,我将其理解为这部书的“开发者”或“创造者”。他们的名字出现在封面上,对我来说,是一种承诺,一种信任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汇聚两位(或更多)作者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研究态度以及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这可能是一次跨学科的合作,比如一位是昆虫学家,另一位是植物学家,或者是生态学家。他们的名字不仅仅是签名的象征,更是他们辛勤付出的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清晰流畅的写作风格。阅读一本由专业人士撰写的科学著作,最大的好处在于内容的可靠性和深度。我希望他们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满足专业读者的求知欲,也能让普通读者有所收获。他们的研究经历,对这个新物种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故事,是否也会在书中有所体现?比如,在进行野外考察时遇到的困难,在实验室进行分析时的创新方法,以及在撰写报告时所付出的努力。这些“幕后”的元素,往往能让一本科学著作更加生动有趣。
评分9787503875199,这个数字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SBN号,是这本书的身份证。对我而言,它代表着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是它得以被检索、被流通的重要标识。虽然我不太可能直接从ISBN号本身读出什么内容,但它背后代表着这本书是由一家正规的出版社出版的,并且经过了严格的审校和编辑过程。这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有了一定的信心。我知道,一本拥有ISBN号的书,通常意味着它经过了规范的出版流程,其内容也更加值得信赖。这种严谨性,对于一本科学著作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的严谨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这本书的出版社,是否在相关领域享有盛誉?他们是否专注于出版这类科学著作?这些信息虽然不直接构成书的内容,但它们构成了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排版精美,印刷清晰,图片质量上乘,这些都是一个良好的出版质量的体现,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
评分“青檀绵叶蚜”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一种高度特化的生存方式。在生物界,物种的特化往往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环境或资源。这个“青檀绵叶蚜”可能只寄生于青檀这一种植物,或者在特定的生长阶段才出现。这种高度的依赖性,意味着它可能拥有一些独特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应对青檀植物的防御机制,或者利用青檀植物的某些特定营养物质。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一点。例如,它是否能产生特殊的酶来分解青檀植物细胞壁?它是否能模仿青檀植物的信号分子来欺骗植物?它的消化系统是否经过高度特化,以高效地吸收青檀植物的汁液?如果它还会对青檀植物造成损害,那么这种损害的程度和机制是怎样的?这种特化的生存策略,往往是了解生物进化和适应性的重要窗口。我想通过这本书,了解这种蚜虫是如何在它的“小世界”里,建立起一套独一无二的生存法则的。
评分作为一名读者,当我看到一本以“新物种”为主题的书时,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科学发现,更是在体验一种探索未知的精神。安广池和周成刚的名字,让我知道这是一部经过认真研究和严谨写作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有逻辑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展现“青檀绵叶蚜”的各个方面。从它的发现历程,到它的形态学特征,再到它的生态习性,最后可能涉及到它的分类学地位和进化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没有生物学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相关的科学图表、数据分析,以支撑其结论。这种科学的严谨性,是建立信任的关键。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成为一本既有科学价值,又能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的佳作。
评分“绵叶”这个词,在我看来,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它可能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形态特征,比如说,蚜虫的体表分泌物,或者它们本身身体就具有一种蓬松、柔软的质感,有点像丝绸,又有点像棉絮。这种形态,可能与它们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有关。比如说,它可能有助于抵御寒冷,或者保持体内的水分,甚至能够迷惑捕食者,让它们难以识别。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形态学描述,最好能配以精美的插图或者显微照片,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绵叶”的构造和细节。例如,这种“绵絮”是均匀分布在全身,还是只在特定部位?它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产生和脱落的?如果是因为某种分泌物,那么这种分泌物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它是否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比如抗菌、抗病毒?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能够极大地满足我的好奇心,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生物世界,亲眼见证这种生命的奇妙之处。
评分“青檀绵叶蚜”,这个名字进一步细化了对这个新物种的认知。首先,“青檀”这个词,我猜想它可能与一种特定的植物有关,也许是这种蚜虫的寄主植物,或者是它们栖息的环境特征。如果是寄主植物,那么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青檀这种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以及它与蚜虫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共生或寄生关系?这种关系又会对植物和蚜虫双方产生怎样的影响?也许青檀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植物,它的存在也为这个“新物种”蚜虫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条件。而“绵叶”则很可能是在描述蚜虫的外形特征,或许它们体表覆盖着一层类似棉絮的物质,这可能与它们的防御机制、伪装能力,甚至是繁殖方式有关。想象一下,一群身上带着“棉絮”的小虫子,在青檀的叶片上聚集,那种画面感就十分强烈。我很好奇,这种“绵絮”的成分是什么?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抵御天敌,还是保持湿润,抑或是吸引传粉昆虫?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关的显微照片或者插画,让我们能直观地看到这种“绵叶”的形态?我对科学书籍的期待,往往在于它能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们能够“看见”那些微小的生命。
评分作为一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当我看到《新物种青檀绵叶蚜》的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蕴含的关于生命奥秘的解答。生命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物种的出现,都可能是在特定的环境压力下,经过无数代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个“新物种”的出现,是否能够为我们理解某个生物群体的演化历史提供新的证据?它是否有着与其他已知蚜虫截然不同的基因序列,或者独特的生理生化特征?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个新物种的分类地位,它与已知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如何?有没有可能,它的出现,还与某些古老的基因片段的“复活”,或者与某些病毒的共生有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微观世界的探索之旅,让我能够窥探到生命进化的奇妙轨迹。即使我不是专业的生物学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韧性,以及隐藏在每一个微小生命背后的巨大能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新物种青檀绵叶蚜》,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充满了好奇。首先,它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新物种”这三个字。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地球上,虽然科学界已经发现了无数的生物,但总有那么一些隐匿在角落里的生命形式等待被发现和认知。想象一下,在某个偏远的山林,或者某个我们从未关注过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蚜虫,它在形态、习性、甚至是基因层面都与已知的蚜虫有所不同。这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新发现,更可能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某个全新路径,或者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独特适应的奇迹。这本书能够将一个“新物种”的发现过程,以及对它的详细描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身就充满了探索未知和科学精神的魅力。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到这个“新物种”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是偶然的观察,还是长期的系统性研究?它的发现地点是在哪里?那个地方又有什么样的特殊生态环境,才孕育了这样一种独特的生命?作者在书中是否会描绘发现时的激动人心,抑或是研究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评分读到“新物种”这三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探险家在未知领域发现新大陆的激动心情。我相信,安广池和周成刚两位作者,在发现和研究这个“青檀绵叶蚜”的过程中,也必定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惊喜。也许他们是在一次普通的野外调查中偶然发现了它的踪迹,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又或许,这是他们长期以来,为寻找某种特定生物而进行的艰苦跋涉,历经风雨,终于如愿以偿。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讲述一些关于发现过程的故事。比如,他们在哪个具体的时间,在哪个具体的地点,发现了这种蚜虫?当时的天气如何,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辨别出它是一个“新物种”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又遇到了哪些技术上的难题,是如何克服的?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科学故事,能够让冰冷的科学知识变得有温度,更能激发读者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敬意。
评分“青檀绵叶蚜”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一种特殊的生态位。在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物种的生存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而每一个物种又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一个特定的角色。这个“新物种”的蚜虫,它在青檀这种植物上生活,必然会与青檀本身,以及青檀上可能存在的其他昆虫、微生物、甚至鸟类或其它捕食者,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青檀-蚜虫”之间的互利共生、寄生关系,或者仅仅是简单的栖息关系?这种关系对于青檀的生长发育有何影响?对于蚜虫自身的繁殖、生存,又有什么样的意义?我希望能够了解到,这个新物种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对整个生态链条的稳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是否是某种特定捕食者的食物来源,或者它本身也会传播某种植物病害?这些生态学上的思考,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以及生态系统的精妙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