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

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慶君等 著
圖書標籤:
  • 航天器係統設計
  • 空間技術
  • 空間科學
  • 互聯網+
  • 齣版工程
  • 國之重器
  • 係統工程
  • 技術創新
  • 航天工程
  • 空間技術與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五兄弟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568256292
商品編碼:2922528847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5-01
字數:784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本書圍繞航天器係統設計主題,基於型號研製流程,梳理瞭係統設計方法,重點從任務分析、總體方案設計、外部接口設計、構形及總裝設計、試驗驗證等航天器研製中的關鍵環節進行瞭詳細闡述,同時對型號研製過程中必要的軌道設計、環境因素影響、可靠性設計保證、動力學分析等內容進行瞭概述,此外對提升係統設計效能的數字化環境及方法進行瞭綜述。 本書適閤有誌成為航天設計師的研究生、有航天工程經驗的工程師及*級管理人員參考和閱讀。



作者介紹
張慶君,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曆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載人飛船總體室主任、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資源一號”係列衛星總設計師、“海洋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和“高分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長期從事航天器總體設計、衛星遙感等技術研究工作,參與瞭“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飛船的研製和飛行試驗,主持研製並成功發射瞭“資源一號”02B衛星、“資源一號”02C衛星、“資源一號”03/04衛星、“海洋二號”衛星和“高分三號”衛星等多顆遙感衛星。獲得國傢科技進步奬特等奬、國傢發明奬一等奬、國防科技進步奬一等奬等多項奬勵,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傢級人選,2014年入選國傢“創新人纔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纔。 劉傑,博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曆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微波遙感衛星總體研究室主任和環境與態勢感知監測總體室主任。長期從事航天器係統設計和衛星遙感技術的研究工作,曾擔任“海洋二號”衛星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高分三號”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及多項係統級型號論證和設計的技術負責人。

關聯推薦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 未來宇航 宇航工程 載人航天 衛星遙感 衛星導航 航天器研製中的關鍵環節 數字化環境及方法
目錄
第 1章 緒論001
 1.1 航天器係統工程的定義003
 1.2 航天器係統工程的發展006
 1.3 航天工程係統010
 1.4 航天器係統012
 1.5 航天器係統設計的概念016
 1.5.1 係統設計思維的基本觀念016
 1.5.2 航天器係統設計的內涵021
 1.5.3 航天器係統設計的基本原則023
 1.6 航天器係統設計的特殊要求025
第 2章 航天器係統設計方法及流程029
 2.1 航天器係統設計方法030
 2.1.1 係統設計程序030
 2.1.2 係統設計通用框架035
 2.2 航天器係統研製階段037
 2.3 航天器係統通用設計流程040
 2.3.1 概念性論證階段流程040
 2.3.2 方案設計階段流程044
 2.3.3 初樣研製階段流程049
 2.3.4 正樣研製階段流程055
 2.4 航天器總體設計標準體係060
 2.5 航天器總體設計工具軟件體係062
第3章 航天器環境影響分析064
 3.1 航天器地麵環境及影響065
 3.1.1 地麵自然環境065
 3.1.2 地麵製造環境066
 3.1.3 地麵操作環境066
 3.1.4 地麵貯存環境066
 3.1.5 地麵運輸環境067
 3.2 航天器發射環境及影響069
 3.2.1 發射過程中的力學環境069
 3.2.2 發射過程中其他環境071
 3.3 航天器在軌運行環境及影響073
 3.3.1 在軌空間環境073
 3.3.2 在軌熱環境085
 3.3.3 在軌力學環境087
 3.4 航天器空間環境效應及防護設計093
 3.4.1 空間環境影響093
 3.4.2 空間帶電粒子的輻射效應094
 3.4.3 大氣與真空環境防護設計要求097
 3.4.4 太陽紫外輻射防護設計要求097
 3.4.5 帶電粒子輻射防護設計要求098
第4章 航天器軌道設計基礎104
 4.1 任務空間幾何分析105
 4.1.1 球麵三角基礎知識105
 4.1.2 地麵站跟蹤弧段計算106
 4.1.3 光照條件計算108
 4.1.4 發射窗口分析111
 4.2 軌道動力學基礎114
 4.2.1 二體問題114
 4.2.2 軌道攝動116
 4.2.3 軌道機動118
 4.2.4 多體問題119
 4.3 繞地運行軌道設計124
 4.3.1 航天器軌道的分類124
 4.3.2 單航天器常用軌道設計125
 4.3.3 星座設計127
 4.4 深空探測軌道設計131
 4.4.1 深空探測軌道設計過程131
 4.4.2 月球探測軌道設計132
 4.4.3 行星探測軌道設計133
 4.5 軌道控製與保持137
 4.5.1 單航天器軌道控製與保持137
 4.5.2 星座站位保持144
 4.5.3 碰撞規避145
 4.5.4 離軌控製146
 4.6 推進劑預算148
 4.6.1 軌道機動速度分析148
 4.6.2 推進劑預算分析150
第5章 航天器係統任務分析153
 5.1 航天任務的特點和基本分析方法154
 5.1.1 航天任務的分類及目標154
 5.1.2 航天任務分析的基本方法156
 5.1.3 航天任務設計的約束158
 5.2 航天器係統任務的分析流程161
 5.2.1 航天器係統任務的分析流程及內容161
 5.2.2 典型對地遙感航天器係統任務分析示例170
 5.3 方案的初步設想173
 5.3.1 航天任務軌道的初步選擇173
 5.3.2 有效載荷的初步設想174
 5.3.3 平颱分係統的初步設想175
 5.4 總體性能指標的分析和綜閤182
第6章 航天器係統方案設計185
 6.1 任務剖麵分析186
 6.2 係統總體設計188
 6.2.1 航天器能源流總體設計188
 6.2.2 航天器信息流總體設計191
 6.2.3 電磁兼容總體設計201
 6.2.4 好用易用性設計204
 6.2.5 航天器通用質量特性設計207
 6.3 分係統總體設計213
 6.3.1 控製分係統213
 6.3.2 推進分係統216
 6.3.3 測控分係統218
 6.3.4 熱控分係統223
 6.3.5 電源分係統226
 6.4 單機總體設計235
 6.4.1 設計與建造規範235
 6.4.2 接口數據單設計237
 6.4.3 接口控製文件設計239
 6.5 飛行程序設計240
 6.5.1 飛行程序相關定義240
 6.5.2 約束條件與支撐條件241
 6.5.3 飛行程序編製原則及內容242
 6.5.4 測控條件分析243
 6.5.5 飛行程序編製過程243
第7章 航天器外部係統接口設計及驗證245
 7.1 與運載火箭的接口設計及驗證246
 7.1.1 運載火箭概況246
 7.1.2 與運載火箭的接口設計247
 7.1.3 與運載火箭的接口驗證253
 7.2 與測控係統的接口設計及驗證254
 7.2.1 測控係統概況254
 7.2.2 測控大係統的接口設計256
 7.2.3 測控大係統的接口驗證257
 7.3 與地麵接收係統的接口設計及驗證259
 7.3.1 地麵接收係統概況259
 7.3.2 星地微波鏈路的接口設計260
 7.3.3 星地微波鏈路的接口驗證261
 7.3.4 星地激光鏈路的接口設計261
 7.3.5 星地激光鏈路的接口驗證262
 7.4 與發射場的接口設計及驗證264
 7.4.1 發射場係統概況264
 7.4.2 與發射場的接口設計265
 7.4.3 與發射場的接口驗證266
第8章 航天器構形及總裝設計267
 8.1 任務和要求269
 8.1.1 設計任務269
 8.1.2 構形及總裝設計的作用271
 8.1.3 構形設計的要求271
 8.2 構形設計準則和設計內容276
 8.2.1 構形設計準則276
 8.2.2 構形設計內容277
 8.3 布局設計準則和設計內容288
 8.3.1 布局設計準則288
 8.3.2 布局設計內容290
 8.4 接口設計294
 8.4.1 與運載火箭的接口設計294
 8.4.2 與載荷的接口設計295
 8.4.3 與平颱的接口設計297
 8.5 構形和布局分析300
 8.5.1 大係統相容性分析300
 8.5.2 任務適應性分析302
 8.6 總裝設計準則與總裝方案設計308
 8.6.1 總裝設計準則308
 8.6.2 總裝方案設計309
 8.7 總裝設計內容311
 8.7.1 總裝安裝設計311
 8.7.2 精度測量設計319
 8.7.3 地麵機械支持設備設計321
 8.7.4 總裝技術流程設計323
 8.8 總裝測試與驗證327
 8.8.1 管路係統檢漏327
 8.8.2 總裝精度測試329
 8.8.3 質量特性測試及配平330
第9章 航天器動力學分析332
 9.1 柔性航天器耦閤動力學分析334
 9.1.1 柔性航天器耦閤動力學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34
 9.1.2 柔性航天器耦閤動力學建模方法336
 9.1.3 柔性航天器動力學方程模型降階方法339
 9.2 充液航天器液體晃動分析342
 9.2.1 充液航天器液體晃動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42
 9.2.2 充液航天器液體晃動分析方法343
 9.3 空間機構多體動力學分析348
 9.3.1 空間機構多體動力學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48
 9.3.2 單鏈空間機構多體動力學分析方法350
 9.4 航天器羽流效應分析354
 9.4.1 羽流效應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54
 9.4.2 羽流效應分析方法355
 9.4.3 羽流效應分析過程356
 9.5 航天器微振動分析與評估361
 9.5.1 航天器微振動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61
 9.5.2 微振動分析建模方法362
 9.5.3 微振動性能評估方法371
第 10章 航天器可靠性設計374
 10.1 可靠性設計與分析376
 10.1.1 可靠性基本理論376
 10.1.2 可靠性要求與分配378
 10.1.3 可靠性建模與預計383
 10.1.4 裕度設計386
 10.1.5 降額設計387
 10.1.6 容錯設計388
 10.1.7 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390
 10.1.8 故障樹分析392
 10.1.9 事件樹分析396
 10.1.10 概率風險評價399
 10.1.11 潛在電路分析403
 10.1.12 *壞情況分析406
 10.1.13 中斷分析408
 10.1.14 可靠性數學仿真方法410
 10.1.15 可靠性評估413
 10.2 安全性設計與分析417
 10.2.1 航天器産品通用安全性設計方法418
 10.2.2 危險源識彆及危險分析方法422
 10.2.3 安全性驗證與評價424
 10.3 維修性設計與分析427
 10.3.1 概述427
 10.3.2 硬件産品維修性設計準則428
 10.3.3 在軌可維護性設計435
 10.4 測試性設計與分析437
 10.4.1 固有測試性設計437
 10.4.2 故障診斷策略設計438
 10.4.3 嵌入式診斷設計439
 10.5 保障性設計與規劃441
 10.5.1 保障性設計441
 10.5.2 保障規劃442
第 11章 航天器係統試驗及驗證444
 11.1 航天器係統驗證方法及與分析的聯係446
 11.1.1 試驗驗證的方法446
 11.1.2 分析與試驗驗證的關係447
 11.2 一般航天器試驗驗證要求448
 11.3 試驗矩陣設計451
 11.3.1 航天器係統鑒定試驗矩陣設計451
 11.3.2 分係統鑒定試驗矩陣設計456
 11.3.3 組件鑒定試驗矩陣設計458
 11.3.4 航天器係統驗收試驗464
 11.3.5 分係統驗收試驗465
 11.3.6 組件驗收試驗467
 11.4 結構設計試驗驗證469
 11.4.1 結構設計驗證方法469
 11.4.2 結構靜強度的驗證471
 11.4.3 結構動力特性的驗證474
 11.5 熱設計試驗驗證480
 11.5.1 熱設計驗證方法480
 11.5.2 真空熱試驗481
 11.6 電性能試驗驗證484
 11.6.1 電性能測試的任務及目的484
 11.6.2 電性能測試試驗485
 11.7 EMC試驗驗證490
 11.7.1 單機設備EMC試驗驗證490
 11.7.2 係統級EMC試驗驗證492
 11.8 磁試驗驗證494
 11.8.1 磁試驗目的494
 11.8.2 磁試驗測試方法495
 11.8.3 航天器磁補償495
第 12章 航天器係統數字化設計及研製497
 12.1 數字化設計技術499
 12.1.1 數字樣機技術499
 12.1.2 基於模型的定義技術500
 12.1.3 多學科設計優化技術501
 12.1.4 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技術502
 12.2 航天器數字化研製模式503
 12.2.1 航天器數字化研製模式的特點503
 12.2.2 航天器係統數字化設計的重點505
 12.2.3 航天器總體—結構—熱控協同設計模式511
 12.2.4 航天器設計—工藝協同模式512
 12.3 基於模型的航天器三維協同設計515
 12.3.1 航天器三維設計的發展曆程515
 12.3.2 航天器三維模型的分類與構建通用要求516
 12.3.3 航天器的總體—結構—熱控三維協同設計518
 12.3.4 麵嚮製造總裝的三維模型構建522
 12.4 基於單機接口數據的航天器協同設計524
 12.4.1 IDS的作用及演化524
 12.4.2 IDS在熱控設計中的應用526
 12.4.3 IDS在電纜網設計中的應用526
 12.4.4 IDS在測控信息流設計中的應用527
 12.5 基於模型的多學科設計優化529
 12.5.1 MB-MDO的內涵530
 12.5.2 基於MB-MDO的航天器研製過程530
 12.5.3 MB-MDO的主要研究內容531
 12.5.4 支撐MB-MDO的工具軟件533
 12.6 航天器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與技術狀態管理534
 12.6.1 航天器型號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534
 12.6.2 基於PLM的航天器技術狀態管理技術539
 12.6.3 基於AVIDM的航天器型號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541
 12.7 航天器協同設計環境545
 12.7.1 航天器協同設計環境與並行工程方法545
 12.7.2 航天器協同設計環境的基本要素546
 12.7.3 航天器協同設計環境的應用548
 12.8 航天器數字化研製發展與展望552
 12.8.1 前沿數字化技術應用552
 12.8.2 基於模型的係統工程554
 12.8.3 基於模型的企業555
第 13章 航天器係統的發展及展望557
參考文獻560
索引567


《國之重器齣版工程:航天器係統設計》係列叢書,作為“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係統深入地梳理和呈現我國在航天器係統設計領域的輝煌成就與前沿探索。本係列叢書聚焦於航天器從概念提齣到設計實現的全過程,涵蓋瞭航天工程的各個核心環節,旨在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培養和輸送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纔,並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工程師提供一份珍貴的參考資料。 第一捲:航天器總體設計與概念分析 本捲深入探討航天器係統的頂層設計理念與方法。首先,從航天任務的需求分析齣發,闡述如何將宏觀的使命要求轉化為具體的航天器技術指標,包括任務目標、性能指標、可靠性要求、成本約束等。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航天器概念設計的流程,包括不同技術方案的比較分析、可行性研究、初步係統構型設計等。本捲將重點介紹航天器總體設計中的關鍵技術,如係統分解與集成、接口定義與管理、權衡分析與優化決策。同時,還將涵蓋任務剖麵分析、軌道設計初步、載荷選擇與集成,以及對航天器生命周期各階段(發射、在軌運行、迴收/報廢)的初步考慮。此外,對影響航天器設計的關鍵因素,如科學目標、工程約束、技術成熟度、風險評估等進行詳細分析,引導讀者形成係統化、全局化的設計思維。 第二捲:航天器結構與機構設計 本捲側重於航天器物理實體的設計與實現。它將深入分析航天器結構設計的原則與方法,包括載荷分析(靜力、動力、熱載荷)、材料選擇(高性能閤金、復閤材料、特種陶瓷等)及其力學性能,以及結構形式(桁架結構、殼體結構、整體化設計)的演變與選擇。本捲將詳細闡述結構強度、剛度、穩定性、疲勞壽命等關鍵設計指標的計算與驗證方法。此外,還將深入研究航天器機構的設計,包括動力學分析、驅動與控製機構的設計(如姿態控製機構、展開機構、對接機構)、傳動與連接設計,以及機構的可靠性與壽命設計。本捲還會探討結構與機構的集成問題,以及減重技術、抗振設計、熱控結構設計等特色技術。 第三捲:航天器推進與動力係統設計 本捲聚焦於為航天器提供動力的核心係統。它將全麵介紹航天器推進係統的分類與原理,包括化學推進(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電推進(離子推進、霍爾推進、磁等離子體推進)以及新型推進技術(如核熱推進、太陽帆等)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本捲將詳細闡述推進劑選擇、發動機性能計算、噴管設計、流量控製、推力矢量控製等關鍵技術。同時,本捲還將深入研究航天器動力係統的設計,包括能源産生(太陽能電池陣列、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機)、能源存儲(蓄電池、燃料電池)與管理(電源控製器、配電網絡)的設計。對不同運行環境下的動力係統可靠性、功率輸齣與效率進行詳細分析,並探討熱管理與功耗控製在動力係統設計中的重要性。 第四捲:航天器姿態與軌道控製係統設計 本捲闡述航天器在太空中的“感知”與“導航”能力。它將深入分析航天器姿態確定與控製的原理,包括慣性測量單元(IMU)、星敏感器、太陽敏感器、地磁敏感器等傳感器的工作原理與應用,以及卡爾曼濾波、數據融閤等姿態確定算法。在控製方麵,本捲將詳細介紹反應輪、磁力矩器、推進器等執行機構的設計與控製策略,包括PID控製、最優控製、魯棒控製等。同時,本捲還將重點研究航天器軌道設計與控製,包括軌道動力學基礎、軌道維持與變軌技術、軌道保持控製算法,以及對軌道誤差的分析與補償。對多體動力學、攝動力計算、軌道預報與規劃等進行深入探討,為實現精確的空間任務提供理論支撐。 第五捲:航天器熱控與環境控製係統設計 本捲關注航天器在極端空間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它將深入講解航天器熱控係統的作用與組成,包括熱源分析、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等熱傳遞機理。本捲將詳細介紹各種熱控技術,如隔熱材料、熱控塗層、散熱器、熱管、斯特林製冷器等,以及它們的選擇與設計原則。同時,本捲還將闡述航天器環境控製係統的設計,包括溫度控製、壓力控製、濕度控製、氣體成分控製等,以及生命保障係統(適用於載人航天器)的設計理念與技術。對空間輻射環境、真空環境、微重力環境對航天器設備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並提齣相應的防護設計措施。 第六捲:航天器通信、測控與數據處理係統設計 本捲聚焦於航天器與地麵之間的信息交互。它將深入研究航天器通信係統的設計,包括通信體製(如S波段、X波段、Ka波段)、調製解調技術、編碼與解碼技術、天綫設計與布局,以及信道衰減與乾擾的分析。在測控方麵,本捲將詳細介紹地麵測控站的功能與組成,遙測、遙控、遙信技術的原理與應用,以及測控鏈路的性能指標。同時,本捲還將闡述航天器數據處理係統的設計,包括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預處理、數據壓縮與傳輸,以及 onboard 計算機係統的選擇與設計。對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可靠性、安全性進行深入分析,並探討人工智能在數據處理中的潛在應用。 第七捲:航天器載荷集成與應用設計 本捲將航天器的核心使命——搭載和運行各種科學儀器與應用設備——進行深入探討。它將詳細介紹不同類型航天器載荷的設計特點與集成要求,包括科學探測載荷(如望遠鏡、光譜儀、探測器)、對地觀測載荷(如相機、雷達)、通信載荷(如轉發器、天綫)和導航載荷(如GNSS接收機)等。本捲將重點關注載荷與航天器平颱的接口設計,包括機械接口、電氣接口、熱接口、數據接口等,以及載荷的集成、測試與在軌驗證。同時,還將深入研究載荷在空間環境下的可靠性與壽命要求,以及載荷的供電、散熱、數據傳輸等方麵的設計考慮。 第八捲:航天器可靠性、安全性與壽命設計 本捲關注航天器在嚴酷空間環境下的持續穩定運行。它將深入講解航天器可靠性設計的概念與方法,包括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故障樹分析(FTA)、可靠性分配與預測,以及冗餘設計、故障檢測與隔離(FDI)技術。本捲還將重點研究航天器的安全性設計,包括發射安全、在軌運行安全、地麵操作安全,以及空間碎片碰撞防護、核動力源安全等。同時,本捲將深入探討航天器的壽命設計,包括環境因素(輻射、高低溫、真空、微重力)對材料和部件的影響,以及壽命預測與延長技術。對質量管理體係、測試與驗證流程,以及失效分析與經驗反饋機製進行詳細闡述。 第九捲:航天器係統集成、測試與驗證 本捲是航天器設計成果轉化為實際産品的關鍵環節。它將詳細介紹航天器係統集成的流程與方法,包括部件級集成、分係統級集成、總裝集成等各個階段。本捲將重點闡述航天器測試與驗證的策略與技術,包括環境試驗(如振動試驗、衝擊試驗、熱真空試驗、電磁兼容試驗)、功能試驗、性能試驗、聯試等。對測試設備的選型、測試條件的設定、測試數據的分析與評估進行深入講解。同時,本捲還將涵蓋航天器在軌驗證的計劃與實施,以及測試與驗證過程中質量控製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第十捲:空間技術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 本捲將目光投嚮航天器設計與空間技術發展的未來。它將迴顧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曆程中的重要裏程碑,並分析當前國際空間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與前沿領域,包括深空探測、載人月球與火星探測、空間站建設、小衛星技術、商業航天、天地往返運輸係統、空間碎片治理、太空資源開發利用等。本捲還將探討人工智能、大數據、先進製造技術(如3D打印)在未來航天器設計與製造中的應用潛力,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計算等技術對航天器性能提升的驅動作用。通過對未來空間科學與技術發展方嚮的預測,為讀者提供前瞻性的思考與啓示,激發創新活力,指引未來的研究與工程實踐方嚮。 本係列叢書的齣版,不僅是對我國航天器係統設計領域寶貴經驗的係統總結與傳承,更是對未來空間技術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推動。每一捲都力求做到內容詳實、邏輯清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權威的航天器係統設計知識體係。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七段評價: 在我看來,一本真正優秀的科技書籍,不僅要講解理論,更要展現實踐的魅力,並且能引領讀者思考未來。《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在航天器係統設計的深度剖析上,無可挑剔,每一個環節的闡述都恰到好處,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其中的奧秘。但更讓我激動的是,它將“互聯網+”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其中,描繪瞭一幅充滿活力的未來圖景。我一直認為,科技的進步最終要服務於人類,而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絕佳範例。書中對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航天器的性能、拓展其應用範圍的分析,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有力探索。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智能、高效、互聯的太空時代正在嚮我們走來,而中國,正走在這場變革的前沿。這本書讓我對科技的未來充滿瞭希望,也讓我更加關注那些緻力於推動社會進步的創新力量。

評分

第三段評價: 我是一個對科技發展始終保持高度敏感的愛好者,尤其關注那些能夠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顛覆性技術。《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令人振奮的一本。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航天器係統設計的著作,更是一份關於未來趨勢的深度洞察報告。書中對“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結閤的論述,極具前瞻性。我一直認為,航天技術的高精尖屬性,讓它似乎與普通人漸行漸遠,但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觀念。它清晰地展示瞭,如何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將原本遙不可及的航天技術,轉化為服務於社會、便利於民生的強大工具。從無人機巡檢、遙感數據分析,到智能導航、精準定位,再到全球通信網絡覆蓋,這些都離不開“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深度融閤。書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讓我大開眼界,瞭解到許多我從未想象過的應用場景。它不僅讓我看到瞭科技的進步,更讓我看到瞭科技所帶來的價值和社會效益。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而航天技術,尤其是與互聯網結閤後的航天技術,將是驅動這個時代前進的重要引擎。

評分

第四段評價: 作為一名在相關行業工作多年的從業者,我深知航天器係統設計的復雜性和挑戰性。然而,當我翻開《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這本書時,我仍然被其深度和廣度所震撼。作者在係統設計方麵的論述,嚴謹且條理清晰,從宏觀的總體設計原則,到微觀的部件選型與集成,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作者深厚的專業功底。但更讓我驚喜的是,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設計層麵,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融閤。這部分內容,可以說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鮮有看到的。它為我們展現瞭如何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來優化航天器的設計、運行和管理,甚至拓展其應用邊界。這對於提升航天係統的智能化水平、降低運行成本、提高任務效率,都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書中的一些創新性觀點,讓我深受啓發,也為我今後的工作提供瞭新的思路和方嚮。它讓我看到瞭,傳統航天工程與新興互聯網技術結閤所産生的巨大能量,也讓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打開瞭新世界大門的鑰匙!我一直對航天領域充滿瞭好奇,但總覺得它離我們很遙遠,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然而,《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生動、易懂的方式,將龐大復雜的航天器係統設計過程展現在我麵前。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娓娓道來,從最初的概念構思,到詳細的係統分解,再到各個子係統的協同工作,每一個環節都剖析得鞭闢入裏。我尤其被書中對“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結閤的部分所吸引,它打破瞭我對傳統航天技術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智能、互聯的未來空間探索圖景。書中不僅有理論的深度,更有實踐的廣度,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我仿佛親身參與到瞭每一次航天任務的設計與實施中。它讓我明白,一個看似微小的部件,都可能蘊含著巨大的智慧和精密的計算。讀完這本書,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對航天事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畏。它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讓我開始思考,在未來,普通人如何也能參與到這場偉大的事業中來。這種知識的啓迪,以及思維的拓展,是任何其他讀物都無法給予我的。它讓我看到瞭科技進步的無限可能,也讓我對中國的航天事業充滿瞭信心與驕傲。

評分

第六段評價: 我是一個對太空探索充滿無限嚮往的人,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一直渴望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航天器背後的故事。《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這本書,絕對滿足瞭我對知識的渴求,並且遠超預期。它的內容不僅僅是冰冷的科學原理,更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情味。作者以一種非常平實卻又不失深刻的語言,將航天器係統的設計過程娓娓道來。從最初的設想到最終的實現,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而書中對“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結閤的探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我之前總覺得,航天技術是高高在上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如何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通過互聯網,衛星數據可以被實時分析,應用於氣象預報、災害監測、交通管理等多個領域,這些都極大地便利瞭我們的生活。書中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科技的實際應用價值,也讓我對中國的航天事業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讓我明白,航天不僅僅是探索宇宙,更是服務於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評分

第五段評價: 我一直對“國之重器”這個詞匯有著特殊的感情,它代錶著一個國傢的實力和科技水平。而《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這本書,正是這樣一部展現中國航天實力、探討未來發展方嚮的力作。我尤其鍾情於其中關於“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結閤的部分。這部分內容,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探討,更是一種理念的革新。它打破瞭許多人對航天技術高高在上的固有認知,讓我看到瞭航天技術如何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如何與我們息息相關。書中的例子非常生動,比如如何利用衛星數據結閤互聯網平颱,進行精準農業、智慧城市建設,甚至是在偏遠地區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務。這些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正在改變世界,而航天技術,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正變得更加普惠、更加高效。它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憧憬,也對我們國傢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和發展感到由衷的自豪。這本書不僅僅是專業人士的案頭必備,更是每一個關心國傢發展、對未來科技充滿好奇的讀者都應該閱讀的佳作。

評分

第八段評價: 作為一名對中國航天發展一直保持高度關注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係統地介紹我國在航天器係統設計領域的成就,並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嚮。《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這本書,完全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航天精神的記錄。書中對航天器係統設計的講解,深入淺齣,讓我能夠理解其中復雜的技術細節。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書中關於“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結閤的部分。這部分內容,展現瞭中國航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也讓我看到瞭科技如何賦能於社會。我之前可能對航天技術的理解比較片麵,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在現代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從智慧交通到精準醫療,再到環境保護,都離不開空間技術和互聯網的協同作用。它讓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發展充滿瞭信心,也讓我對科技創新在促進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第十段評價: 長期以來,我對那些能夠代錶國傢科技最高水平的“國之重器”都充滿瞭敬意和好奇。而《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這本書,無疑是我接觸到的關於航天領域最全麵、最深刻的讀物之一。它以一種宏大敘事的視角,展現瞭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的輝煌成就,同時也以前瞻性的目光,探討瞭“互聯網+”與空間技術融閤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係統設計部分的論述,作者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語言,而是將復雜的概念拆解開來,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處。而“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結閤的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智能、互聯的未來。它讓我明白,航天技術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科學實驗室項目,而是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並且正在通過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世界。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第九段評價: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不僅在於“是什麼”,更在於“為什麼”和“怎麼做”。《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空間技術與科學研究叢書 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的結閤》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本極具深度和啓發性的作品。它不僅僅是在介紹航天器係統設計的“是什麼”,更是在深入剖析“為什麼”需要如此設計,以及“怎麼做”纔能實現最優解。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邏輯嚴謹,讓我能夠理解每一個設計決策背後的考量。而當讀到“互聯網+”與空間技術結閤的部分時,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僅僅是技術的疊加,更是一種思維的碰撞和模式的創新。它讓我看到瞭,如何利用互聯網的連接性和數據處理能力,極大地提升瞭空間技術的應用效率和價值。書中豐富的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這種結閤所帶來的巨大潛力,例如如何通過互聯網平颱,實現對全球環境的實時監測和預警,如何利用衛星數據,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這種前瞻性的思考和對未來趨勢的把握,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第二段評價: 老實說,拿到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以為又是那種晦澀難懂的科普讀物,充其量能瞭解一些皮毛。但事實證明,我錯瞭,而且錯得離譜。這本書的震撼程度,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關於航天器設計,更像是一部關於智慧、創新和堅持的史詩。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無數個“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曆程,刻畫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於“互聯網+”與空間技術融閤的探討,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顛覆瞭我過去對航天技術的認知。我一直以為航天就是發射火箭、衛星,是科學傢們的“陽春白雪”,但這本書告訴我,它早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我們靠近。“互聯網+”的賦能,讓航天技術的應用場景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無論是精準農業、智慧交通,還是災害預警、環境保護,都離不開空間技術的支撐,而互聯網的連接,更是將這些能力放大瞭無數倍。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響應的未來世界,而航天技術正是這個未來世界的基石。書中詳盡的分析,讓我理解瞭其中的邏輯和可行性,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概念層麵。這是一種思維的革新,讓我對未來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