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正版特价)互联网营销:理念的颠覆与蜕变|229123 |
| 图书定价: | 45元 |
| 图书作者: | 谢导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6/1/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1900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77 |
| 版次: | 1-1 |
| 内容简介 |
| 这本书讲述的是互联网有别于传统的商业机制和营销思维。对营销而言,互联网世界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对此,你也许会谈起口碑营销、搜索引擎推广等技巧,但笔者认为,每一项技巧都源于特定的环境背景,所以本书从消费者、信息传播机制、竞争机制甚至人类历史等多角度揭示互联网商业背后的深层次机理,并由此梳理互联网营销理念,帮助企业更深刻地理解互联网营销。理念的梳理,可以使我们对互联网营销有更清晰的思路。 |
| 目录 |
推荐序 序言 第一篇 互联网,颠覆传统之地 第1章 奇迹之诞生 第2章 生活之改变 第3章 理念之挑战 媒体推广模式遭遇挑战 品牌定位理论遭遇挑战 传统定价理念遭遇挑战 第二篇 不一样的竞争机制 第4章 无边界竞争 消除零售地理边界 转换成本趋零 不再微笑的曲线 第5章 在线平台 “去除”中介 创新在线平台 O2O在线平台 第6章 闲置资源分享 发掘闲置资源 创新信任机制 分享经济与社会“进化” 第三篇 不一样的信息传播 第7章 初生的互联网媒介 搜索引擎 互联网广告媒介 第8章 社交媒体 自由发声 病毒式传播 透明化的世界 第9章 消费者主导的传播 消费者自主接收信息 消费者主导传播和话语权 第四篇 不一样的客户关系 第10章 粉丝效应 粉丝含义 粉丝效应――粉丝能带来什么 第11章 粉丝怎样“炼成” 粉丝“炼成”路径 基于应用软件的连接和互动 基于社交媒体的连接和互动 第五篇 不一样的盈利模式 第12章 间接盈利与“曲线救国” 间接盈利模式 “曲线救国”思维 第13章 “免费”与否的权衡 第六篇 不一样的组织形式 第14章 互联网协同与众包 互联网协同与众包 志愿者与参与感 第15章 互联网自组织 自组织与他组织 “商业乱世”呼唤自组织 第七篇 不一样的产品形态 第16章 互联化的产品 移动互联产品 社交化产品 第17章 定制化的产品 小众产品 智能定制产品 第八篇 口碑扩散 第18章 内容营销 理解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的内容 视觉与视频内容 第19章 病毒式营销 理解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的启动 病毒式营销的加速 第20章 用户体验 理解用户体验 卓越的用户体验 超预期的用户体验 触发用户“尖叫” 第21章 真诚营销 理解真诚营销 真诚营销的准则 “拼人品”的时代 本篇结束语 第九篇 关系融合 第22章 与用户连接 创建连接 连接的大杀器――“免费” “免费”的五种方式 “免费”方式的选择 第23章 互动与粉丝 有内容的互动 有体验的互动 真诚的互动 第24章 粉丝民主与关系融合 从粉丝参与到粉丝众包 粉丝民主 关系融合 本篇结束语 第十篇 路径营销 第25章 入口营销 程序入口营销 二维码入口营销 第26章 搜索引擎优化 选择搜索引擎 挖掘关键词 筛选关键词 第27章 节点营销 知识节点营销 销售节点营销 第十一篇 精准营销 第28章 精准推介 个性化精准推介 精准推介的规划和步骤 精准的客户识别 精准推介的尴尬 精准推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第29章 精准的投放和效果测量 精准的媒介投放 精准的效果测量 最后的思考 商业生态颠覆的根源 “物种”间的竞争 连接,让历史回归 |
| 编辑推荐 |
| 营销从来都需要因时,因地制宜。 每一项成功的营销活动,都基于背后特定的商业生态环境。 今天,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创造了不一样的商业生态:不一样的竞争机制、不一样的信息传播、不一样的客户关系……而这所有的“不一样”,让营销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口碑、粉丝、搜索和精准营销成为营销的核心。 谢导编*的《互联网营销:理念的颠覆与蜕变》不仅旨在让营销人转变思维,拥抱互联网,而且旨在让其深刻理解口碑、粉丝这些营销方法背后的生态机理,以便*灵活地应用这些方法,避免在实战中盲目生搬硬套。 |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狠狠地“刷新”了一遍。在接触互联网营销这个领域之前,我一直觉得它只是一个关于SEO、SEM、社交媒体推广的“术”的集合,是堆砌流量、追逐转化的技巧。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它并没有沉溺于各种工具和平台的细节操作,而是从更宏观、更本质的层面,探讨了互联网营销的“道”。那些关于“价值重塑”、“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社群共建”的理念,让我看到了营销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与共生。作者用了很多贴近实际的案例,这些案例并非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巨头企业的“神话”,而是很多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摸爬滚打中,如何凭借独特的理念脱颖而出的真实写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书中的观点,然后将它们对照到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对市场的观察,惊奇地发现,原来很多“成功”背后,都有着如此深刻的理念驱动。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是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并引导你去思考“未来应该怎么做”。它让我从一个“执行者”的角色,逐渐转向了一个“思考者”和“战略者”。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新颖,它不是那种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线性逻辑展开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是更像是在分享一个宏大的愿景,然后层层递进,引导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从中获得的最大启发,是关于“连接”的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可连接,而营销的本质,就是建立有效的连接——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信息、连接人与服务、连接品牌与用户。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如何通过创新的理念和策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高效的连接,并最终带来商业价值的增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关系营销”的深度挖掘,它不再局限于线下的熟人关系,而是将线上用户之间的关系、用户与品牌之间的关系,都纳入了营销的范畴。这种对“连接”的全新理解,让我对如何构建品牌忠诚度、如何激活用户口碑有了全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能够启发思考、引领潮流的优秀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其流畅,作者的文笔如同流水般自然,却又不失深刻的见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颠覆”与“蜕变”这两个概念的阐释。在互联网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固守旧有的模式无疑是走向衰亡。这本书以一种充满哲学思辨的方式,剖析了传统营销模式的局限性,以及互联网如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互联网营销的各种手段,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手段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营销理念具象化,让我很容易理解和吸收。例如,在谈到“社群营销”时,他将其比作“从个体消费者到社群成员的身份转变”,这一比喻让我瞬间明白了社群营销的核心在于“身份认同”和“情感连接”。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互联网营销的未来,一定是属于那些能够真正理解用户、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并持续提供价值的品牌。它不仅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读起来不像一本枯燥的营销理论书籍,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和你分享他多年的行业洞察和心路历程。那些看似随意的叙述背后,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用户思维”的强调,他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解用户需求”这个层面,而是将“用户”提升到了“伙伴”的高度,探讨了如何与用户建立一种长期的、互信的、共同成长的关系。这种理念的转变,对于我理解当今互联网营销的趋势至关重要。过去,我们总是试图去“说服”用户,而现在,我们更需要去“赢得”用户的心。书中的一些观点,例如关于“内容即服务”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再是将内容仅仅作为吸引流量的手段,而是将其视为连接用户、提供价值、甚至解决用户问题的核心载体。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内容营销上的做法,发现很多时候只是在“推销”,而忽略了内容的本质应该是“服务”和“赋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迭代。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互联网营销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虽然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但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像是顺理成章地衔接,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互联网营销的精髓。它最让我触动的是对于“价值观营销”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物质利益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真正能够引起共鸣的,是品牌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情感连接。这本书通过对一些成功案例的剖析,揭示了那些能够赢得用户喜爱的品牌,往往拥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独特的品牌文化,并且能够将这些转化为用户能够感知和认同的价值。我开始反思,我们过去的营销活动,是不是更多地停留在“交易”层面,而忽略了“情感”和“价值”的传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未来的互联网营销,一定是建立在深厚的价值观基础上的,是能够与用户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从而建立起一种长久而稳固的连接。它让我看到了营销更深远的意义,也为我未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