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畜禽吸虫形态分类彩色图谱
定价:418.00元
作者:黄兵,董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0305301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基层一线从事寄生虫分类的科技人员,寄生虫学领域研究生、本科生。
内容提要
《中国畜禽吸虫形态分类彩色图谱》收录了寄生于我国家畜家禽的吸虫356种,隶属于4目25科103属,按目、科、属、种的拉丁文字母顺序编排,收录的虫种数约占我国已记载的家畜家禽吸虫种类数的85%。列出了每种吸虫的中文与拉丁文名称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宿主范围与寄生部位、地理分布等,介绍了每种吸虫所在科、属的形态结构,宿主范围与寄生部位,编制了各科、属的分类检索表。为每种吸虫配置了单张或多张形态结构绘图,为其中245种吸虫配置了单张或多张彩色照片,《中国畜禽吸虫形态分类彩色图谱》共采用图片1584幅,包括黑白绘图483幅、彩色照片1101幅。
目录
作者介绍
`
文摘
序言
哇,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微观世界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科学的书籍总是过于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令人惊叹的彩色图片,将那些肉眼难以看到的吸虫,以一种极其清晰、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寄生虫也可以这么“美”,它们有着各种奇特的形状和色彩,有的像小小的叶片,有的像细长的丝线,有的则布满了精巧的纹路。每张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图片的对比和文字的引导,我也能大致了解不同吸虫之间的区别。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展示了吸虫的“长相”,还间接地揭示了它们在畜禽体内生存的“生活方式”。通过图片,我仿佛能想象到它们是如何附着在宿主器官上,又是如何汲取营养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好,虽然是学术著作,但作者们似乎有意地用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来描述,这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它让我对动物健康和疾病防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制作精良,送礼或者自己收藏都非常合适。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令人惊艳了!作为一个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那些形态各异的小生物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为生动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中国境内各种畜禽体内寄生的吸虫,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形式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一类吸虫的形态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口吸盘的大小、腹吸盘的位置、生殖孔的形态,甚至是体表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仿佛我能用放大镜亲眼观察一样。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看图说话”,它还为每一种吸虫都配上了详细的文字描述,包括它们的分布、寄主以及一些基本的分类信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原本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配上直观的彩色图片后,变得格外清晰明了。我之前对动物寄生虫学知之甚少,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吸虫有了初步的认识,还对它们的“家族谱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图片色彩饱满,细节锐利,完全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科普书籍那样模糊不清。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研究者的工具书,对于兽医、农牧从业者,甚至是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普通大众来说,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入门读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触及过的奇妙世界,也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中国畜禽吸虫形态分类彩色图谱》时,我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和高质量的印刷所吸引。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细节丰富的彩色图片,这与我之前接触过的同类书籍相比,简直是质的飞跃。我虽然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作为一名对生物学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形态学是理解生命奥秘的重要途径,而吸虫作为一种形态多样的寄生虫,其研究更需要清晰的视觉辅助。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用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将中国境内各种畜禽体内寄生的吸虫,以一种近乎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种吸虫的描述,文字简洁而不失专业,配合图片,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形态差异。比如,有些吸虫的身体呈扁平的叶状,有些则圆滚滚的,它们的吸盘大小、位置,甚至体表是否带有棘刺,都在图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对畜禽健康的潜在威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科学家们在微观世界里付出的努力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普通读者对自然科学探索兴趣的启蒙读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微观生命世界,充满了奇妙与复杂,也让我对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中国畜禽吸虫形态分类彩色图谱》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具有科学严谨性和艺术美感兼具的图书之一。作为一名曾经在相关领域有过一些学习经历的读者,我深知形态学在分类学中的重要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作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数以百计的吸虫标本进行了精细的解剖和观察,并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彩色显微照片和手绘插图。这些图片不仅展现了吸虫的宏观结构,更捕捉到了那些决定分类的关键微观特征,比如体壁的排列、消化道的结构、排泄孔的位置等等。令人赞叹的是,书中对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或者不同个体差异也进行了充分的展示,这对于避免混淆和准确鉴定至关重要。文字部分的描述同样专业而精准,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每一种吸虫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范围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并辅以必要的鉴别要点。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编排上的逻辑性,从大的分类单元到具体的物种,层层递进,使得读者能够逐步掌握吸虫的分类体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一项空白,为相关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从事动物疫病防控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实践指导。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畜牧业和兽医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重的献礼。我作为一名对动物寄生虫学研究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深知准确的形态学分类是开展一切研究的基础。而本书的作者团队,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大量的野外采集与实验室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集大成之作。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彩色图谱”的性质。我们知道,吸虫的形态特征往往是微观的,肉眼难以观察,而且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保存条件下,形态变化较大,因此,高质量的彩色图片是准确鉴定的关键。本书提供的图片,色彩还原度高,细节清晰,能够真实地反映吸虫的形态特征,如体表构造、吸盘的相对大小和位置、消化道的分支、生殖器官的形态等等。这对于一线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现场诊断和鉴别工具。更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并非简单的图集,它在图片的基础上,提供了严谨的分类系统和详细的物种描述,结合了形态学、生态学和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虽然篇幅有限,但提供了基础),使得本书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学术深度。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识别现有已知吸虫,还能为发现和描述新的物种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