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 |
| 作者 | 陈卫民,乾义柯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09218789 |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184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为我国部关于向日葵白锈病与黑茎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等研究的系统性专著,内容较全面,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在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当前的研究水平,因而在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共分30章。章概述了向日葵的起源传播、分布、种植面积及产量,向日葵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向日葵的用途。第二至三十章分别介绍了向日葵白锈病国外研究现状;向日葵白锈病发生为害情况、症状特点与地理分布、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病害循环、发生流行因素;向日葵白锈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向日葵种质资源对白锈病的抗性;向日葵白锈病的风险性评估;35%霜灵(金捕隆)悬浮种农刹拌种防治向日葵白锈病效果;6种药剂对向日葵白锈病的田问防治;向日葵白锈病的防治技术;向日葵白锈病的基本研究方法;向日葵黑茎病国外研究现状;向日葵黑茎病发生为害情况、症状特点与地理分布、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种子带菌检测、病害循环与传播介体;向日葵黑茎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向日葵种质资源对黑茎病的抗性;向日葵黑茎病的风险性评估;3种剂拌种防治向日葵黑茎病效果;4种剂对向日葵黑茎病的田间防治;向日葵黑茎病的防治技术;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向日葵黑茎病及白锈病发生的影响;几种药剂组合处理对向日葵黑茎病的防病增产效果;覆膜加药剂处理对向日葵白锈病、黑茎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向日葵里茎病的基本研究方法。 |
| 作者简介 | |
| 陈卫民,1965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人选者,教学名师,新疆有突出贡献**专家,新疆“万人计划”后备人选,新疆省级教学名师,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国家司法部农林司法鉴定专家。长期从事向日葵病虫草害防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新疆农作物病虫害、果树病虫害及草原毒害草防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新疆向日葵有害生物研究所所长、新疆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及新疆伊犁州政协委员。 乾义柯,1984年生,硕士,农艺师,从事植物检疫性病害检测及研究工作,以及新疆边境口岸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控研究工作。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向日葵主要病原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18101-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援疆项目“葡萄重要病原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开发”(项目编号:2013911090),负责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出口薰衣草干花检验检疫规程》,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研项目3项。 |
| 目录 | |
| 前言 章 绪言 一、向日葵的起源和传播 二、向日葵的分布、种植面积及产量 三、向日葵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四、向日葵的用途 五、向日葵的药用价值 第二章 向日葵白锈病国外研究现状 一、地理分布 二、发生为害 三、病原形态与生物学 四、病害症状与为害情况 五、传播途径与防治研究 第三章 向日葵白锈病发生与为害 第四章 向日葵白锈病的症状特点与地理分布 一、症状特点 二、地理分布 第五章 向日葵白锈病病原菌和生物学特性 一、名称 二、分类地位 三、病原形态 四、主要生物学特性 第六章 向日葵白锈病的病害循环 一、种子带菌 二、初侵染来源与再侵染 三、病害的季节流行规律 四、侵染循环 五、海拔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六、栽培管理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第七章 向日葵白锈病发生流行因素 一、2004-2009年向日葵白锈病病情指数 二、向日葵白锈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三、结论 第八章 向日葵白锈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 一、普通PCR及巢式PCR 二、多重PCR 三、荧光定量PCR 四、基因芯片检测方法 第九章 向日葵种质资源对白锈病的抗性评价 一、评价方法 二、病害分级标准 三、鉴定结果 四、油用型向日葵和食用型向日葵对白锈病的抗性差异 五、同一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对白锈病的抗性差异 六、叶片性状对向日葵白锈病发生的影响 第十章 向日葵白锈病的风险性评估 一、多指标综合评判法 二、取值计算 三、计算结果 第十一章 35%精甲霜灵(金捕隆)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向日葵 白锈病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6种药剂对向日葵白锈病的田间防治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 第十三章 向日葵白锈病防治技术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 三、物理防治 四、化学防治 第十四章 向日葵白锈病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向日葵白锈病常规检测技术 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三、病害分级标准 四、抗病性评价 五、向日葵白锈病流行程度分级标准 第十五章 向日葵黑茎病国外研究现状 一、地理分布 二、发生为害、病原菌及致病性 第十六章 向日葵黑茎病发生与为害 一、发现 二、发生为害 三、侵染与为害 四、产量损失 五、向日葵黑茎病对结实率的影响 第十七章 向日葵黑茎病的症状特点与地理分布 一、症状特点 二、地理分布 第十八章 向日葵黑茎病病原菌和生物学特性 一、名称 二、病原形态 三、主要生物学特性 第十九章 向日葵黑茎病种子带菌检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第二十章 向日葵黑茎病的病害循环与传播媒介 一、越冬方式及初次侵染来源 二、向日葵黑茎病发生的季节变化规律 三、传播方式及介体 四、野生寄主 五、侵染循环 第二十一章 向日葵黑茎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 一、普通PCR 二、多重PCR 三、荧光定量PCR 四、基因芯片技术 第二十二章 向日葵种质资源对黑茎病的抗性评价 一、评价方法 二、病害及抗性分级标准 三、鉴定结果 第二十三章 向日葵黑茎病的风险性评估 一、多指标综合评判法 二、取值计算 三、结论 第二十四章 3种剂拌种防治向日葵黑茎病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二、试验设计与处理 三、结果及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十五章 4种剂对向日葵黑茎病的田间防效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及分析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十六章 向日葵黑茎病防治技术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 三、化学防治 第二十七章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向日葵黑茎病及白锈病发生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 第二十八章 几种药剂组合处理对向日葵黑茎病的防病增产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 第二十九章 覆膜加药剂处理对向日葵白锈病、 黑茎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三十章 向日葵黑茎病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分离培养方法 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三、病害分级标准 四、抗病性评价值法 五、向日葵黑茎病流行程度分级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名农业院校的学生,正在攻读作物病理学专业。在我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参考权威的专业书籍。这本《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专业印象。书中对于病原菌的形态学描述、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及病害发生流行的环境因子分析,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和实验数据,这使得书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这本书不仅能够满足我作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能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学习书中关于分子病理学和基因组学在白锈病和黑茎病研究中的应用部分,这对我目前的专业方向有着极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嫩黄色的向日葵在阳光下绽放,旁边却点缀着一些暗沉的病斑,这种对比强烈的设计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平时工作中经常需要接触各种病虫害防治的书籍,但说实话,很多同类书籍的封面都比较严肃刻板,缺乏艺术感,而这本的封面则显得非常用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书的装订也很牢固,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摸上去手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很规整,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严谨和专业。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仅仅从外观和整体的制作水平来看,我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一定能在病害防治方面提供非常专业且实用的信息。这本书的定价也比较合理,对于我们基层农业工作者来说,能够负担得起这样一本高质量的书籍,是非常幸运的。
评分最近在关注向日葵的种植技术,尤其是相关的病害防治方面。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里面的内容给我一种“枯燥中带着严谨,严谨中透着实用”的感觉。我之前以为病害防治的书籍可能会比较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在描述病害症状时,配以清晰的图片,让读者能够直观地辨别病症,这一点非常人性化。而且,书中对于每一种防治措施的阐述,都非常有条理,例如在介绍化学防治时,不仅列出了推荐的农药种类,还详细说明了使用剂量、施用时期和注意事项,这些细节对于基层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避免滥用农药,提高防治效果。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面,让我对病害的综合管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易懂,能够让我这样普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向日葵种植户,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有效防治白锈病和黑茎病的书籍。我曾经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每年都会因为这些病害损失不少收成。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卫民和乾义柯,这两位专家在向日葵育种和病害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一直非常关注。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时,立刻被吸引住了。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系统地梳理这两种病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最新的防治技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创新性的防治策略,比如最新的药剂选择、生物防治方法,甚至是基因改良的思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希望,希望能帮助我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病害问题。
评分这本《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的目录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粗略地翻阅了一下,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病害的症状和防治措施,而是对白锈病和黑茎病进行了非常深入和系统的剖析。从病原菌的分类、致病机理,到不同地区、不同生长季节的发生特点,再到不同品种向日葵的感病性差异,内容非常详实。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于病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介绍,这对于我所在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进行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并控制病害的蔓延。此外,书中还涵盖了不同防治手段的优缺点对比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防治的策略,这对于指导我们实际操作非常有价值。整本书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读起来很有条理性,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核心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