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光通信/高新科技译丛 通信技术系列
定价:128.00元
作者: Olivier,Bouchet,韩仲祥,马丽华,康巧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18113945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通信,至少在通信的末端(如电视接收器、计算机、录音机、网络游戏控制终端、电子书等)将被“无线化”和高速化:物理链路将不是铜线、光纤、硅或其他介质,而是位于一个发射接收器与另一个发射接收器之间的自由空间电磁波。
常用的无线链路是无线电频谱范围内的电磁波。这是一种很好的技术,但是它在速度(比特每秒)、频率、功率、兼容性及电磁污染等方面具有的局限性。关于信息的传送,我们知道,电磁波频率越高,速率越高。因此,现在实验室正在研究能够传输吉赫兹、太赫兹甚至更高频率的通信系统,太赫兹以上就接近光波了,位于红外线或可见光附近(100~1000TH),可以实现太比特每秒的通信速率。
随着激光器(发明于1960年)与石英光纤(石英光纤已经在1961年被证明具有应用于通信的潜力)的产生,并伴随着激光器、光电子产品与石英光纤制作加工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确定性地开启了光纤通信这一发展方向。基于光通信,人们已经可以实现洲际通信和宽带互联网。光通信作为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无线光通信利用大气作为传输介质,在组成成分、物质均匀性和信号的重现性方面,大气环境要比硅系光导纤维复杂得多,无线光通信技术相比光纤通信技术能实现短距离宽带传输,而且允许太比特每秒的通信,而现在(指2011年),限制环境中,使用的是吉比特的末端传输(GTTT)。
大气光链路总会随周围环境因素(如灰尘、雾、雨等)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因素能引起通信系统性能的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光束的传输特性必须能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正如Al.Naboulsi等人基于大气能见度建立的模型中描述的一样。大气能见度就是表征大气透明性的术语。现在,利用LED、激光、光电探测器等设施获得非离子化光子是成熟的技术,基于短距离的自由空间通信,尤其是室内通信,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无线光通信/高新科技译丛·通信技术系列》是《自由空间光传播与通信》的继续,《自由空间光传播与通信》一书主要讨论自由空间和有限空间远距离通信的物理基础。
《无线光通信/高新科技译丛·通信技术系列》更进一步地讨论关于实际通信系统的一体化信道、传播模型、链路选择以及数据处理与译码、调制、标准和安全性等。
目录
绪论
章 光
第2章 光通信历史
2.1 基本定义
2.1.1 通信
2.1.2 电信
2.1.3 光通信
2.1.4 无线频率或赫兹波
2.2 史前通信
2.3 光电报
2.4 编码
2.5 光电话
2.5.1 日光通信
2.5.2 全天候光通信
2.6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光电话
第3章 现代与日常无线光通信
3.1 基本原理
3.1.1 工作原理
3.1.2 光的传播
3.1.3 电磁学原理
3.1.4 数据交换模型
3.2 无线光通信
3.2.1 户外无线光通信
3.2.2 室内无线光通信
3.2.3 学术与技术生态系统
第4章 传播模型
4.1 引言
4.2 基带等效模型
4.2.1 无线电传输模型
4.2.2 自由空间光传输模型
4.2.3 信噪比
4.3 封闭环境中的漫射传播链路预算
4.3.1 符号间干扰
4.3.2 反射模型
4.3.3 建模
第5章 光在大气中的传输
5.1 概述
5.2 大气信道
5.2.1 大气的气体组成
5.2.2 气溶胶
5.3 光在大气中的传播
5.3.1 分子吸收
5.3.2 分子散射
5.3.3 气溶胶吸收
5.3.4 气溶胶散射
5.4 光大气传输模型
5.4.1 Kruse和Kim模型
5.4.2 Bataille模型
5.4.3 AINaboulsi模型
5.4.4 降雨衰减
5.4.5 降雪衰减
5.4.6 闪烁
5.5 实验装置
5.6 实验结果
5.6.1 实验结果与Kruse和Kim模型的对比(850nm)
5.6.2 与A1Naboulsi模型的对比
5.7 雾、霾和水汽
5.8 跑道可视范围(RVR)
5.8.1 能见度
5.8.2 测量仪器
5.9 自由空间光链路参数计算
5.10 小结
……
第6章 室内光链路预算
第7章 辐射损伤、安全、能量和相关法规
第8章 光器件与光电器件
第9章 数据处理
0章 数据传输
1章 设备和系统工程
2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绪论
章 光
第2章 光通信历史
2.1 基本定义
2.1.1 通信
2.1.2 电信
2.1.3 光通信
2.1.4 无线频率或赫兹波
2.2 史前通信
2.3 光电报
2.4 编码
2.5 光电话
2.5.1 日光通信
2.5.2 全天候光通信
2.6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光电话
第3章 现代与日常无线光通信
3.1 基本原理
3.1.1 工作原理
3.1.2 光的传播
3.1.3 电磁学原理
3.1.4 数据交换模型
3.2 无线光通信
3.2.1 户外无线光通信
3.2.2 室内无线光通信
3.2.3 学术与技术生态系统
第4章 传播模型
4.1 引言
4.2 基带等效模型
4.2.1 无线电传输模型
4.2.2 自由空间光传输模型
4.2.3 信噪比
4.3 封闭环境中的漫射传播链路预算
4.3.1 符号间干扰
4.3.2 反射模型
4.3.3 建模
第5章 光在大气中的传输
5.1 概述
5.2 大气信道
5.2.1 大气的气体组成
5.2.2 气溶胶
5.3 光在大气中的传播
5.3.1 分子吸收
5.3.2 分子散射
5.3.3 气溶胶吸收
5.3.4 气溶胶散射
5.4 光大气传输模型
5.4.1 Kruse和Kim模型
5.4.2 Bataille模型
5.4.3 AINaboulsi模型
5.4.4 降雨衰减
5.4.5 降雪衰减
5.4.6 闪烁
5.5 实验装置
5.6 实验结果
5.6.1 实验结果与Kruse和Kim模型的对比(850nm)
5.6.2 与A1Naboulsi模型的对比
5.7 雾、霾和水汽
5.8 跑道可视范围(RVR)
5.8.1 能见度
5.8.2 测量仪器
5.9 自由空间光链路参数计算
5.10 小结
……
第6章 室内光链路预算
第7章 辐射损伤、安全、能量和相关法规
第8章 光器件与光电器件
第9章 数据处理
0章 数据传输
1章 设备和系统工程
2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我对《无线光通信》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蕴含的“黑科技”感。虽然我不是技术专家,但我能感受到,任何一项能够颠覆现有通信模式的技术,都必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精巧的设计。《无线光通信》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科幻小说中那些超光速通信或者全息投影的场景,当然,我知道现实中的无线光通信可能没那么夸张,但它一定代表着一种更高效、更灵活的通信方式。我猜测,这本书会涉及很多前沿的物理学和工程学知识,比如光波导、光调制器、光探测器等关键器件的工作原理。而且,它会如何处理在空气中传输光信号时遇到的各种难题,比如信号的衰减、干扰以及如何实现定向传输,这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比如量子通信在无线光通信中的应用,或者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想到未来,也许我们家里的Wi-Fi信号,将来会是看不见的“光信号”,那将是多么的便利和神奇。
评分《无线光通信》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科技感与未来感。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摆脱物理线缆束缚的技术,总觉得它们代表着一种更自由、更高效的通信方式。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这本书,但光是“无线光通信”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介绍无线光通信的基本原理,比如光的调制、解调、耦合,以及如何在自由空间中实现稳定可靠的信号传输。也许还会涉及激光、LED等光源在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光纤通信与无线光通信的异同之处。我特别好奇的是,无线光通信是如何克服空气中的散射、吸收、湍流等不利因素的,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先进的编码技术、信号处理算法,或者特殊的传输链路设计。想象一下,在城市的高楼之间,或者在偏远地区,通过一束束光信号就能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这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景。这本书的作者阵容也很有意思,[法] Olivier Bouchet,还有韩仲祥、马,这种跨国合作,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多样性和国际视野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趋势,也许还能窥见未来通信网络的一些雏形。
评分最近听同事提起过一本叫做《无线光通信》的书,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光通信领域的研究,但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还是被这个主题吸引了。它听起来就像是把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变成了现实。我设想,这本书会从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但又不会过于晦涩,而是会用一种比较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光如何被用来传输信息。我尤其好奇的是,无线光通信与我们熟悉的Wi-Fi、5G这些无线通信技术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又有什么联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Wi-Fi是用射频信号,而无线光通信是用“光信号”来传递数据?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它的传输速度会不会更快,安全性是不是更高?我还在想,书中会不会探讨无线光通信在未来城市、物联网、甚至是太空探索中的应用。比如,在未来的智能家居中,灯光不仅仅是照明,还能同时传输网络信号,这听起来就非常酷。或者,在无人驾驶汽车之间,用光信号进行超高速、低延迟的通信,提高行车安全。这本书的“通信技术系列”的标签,让我觉得它在通信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有着重要的地位。
评分《无线光通信》这本书,光从它所属的“高新科技译丛”和“通信技术系列”的定位来看,就注定是一本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著作。我对此深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我对科技的好奇心,更是因为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任何一项新的通信技术,都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无线光通信的原理,它可能会涵盖从基础的光学知识,到复杂的系统设计和工程实现。我特别好奇的是,它将如何解释“无线”和“光通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实现高效传输。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各种无线光通信的实现方式,例如可见光通信(VLC)和自由空间光通信(FSO),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和应用场景?我还可以想象,书中会讨论如何解决光在空气中传输时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天气、遮挡、安全性等问题,并且会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译丛性质的书,应该会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一定的可读性,让我能够从中了解这项新兴技术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生活。
评分作为一名通信行业的从业者,我对“高新科技译丛”这个系列一直很关注。这个系列的书籍往往代表着当前技术领域的最前沿,并且经过了严谨的翻译和审校,质量非常有保证。《无线光通信》作为其中的一本,肯定不会让我失望。我猜测这本书会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阐述无线光通信的各个方面。比如,它可能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无线光通信系统,像是短距离的可见光通信(VLC),还是长距离的自由空间光通信(FSO)。对于VLC,我一直觉得它非常有潜力,可以利用现有的照明基础设施,实现高速数据传输,而且不受射频干扰的限制,这在一些特殊环境,比如医院、飞机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而FSO,则能为需要快速部署、或者不适合铺设光纤的地区提供解决方案。书中会不会分析这些不同系统的优缺点,以及它们适用的场景?我尤其想知道,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保证无线光通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带宽。例如,如何应对视线遮挡、天气变化(如雾、雨、雪)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工程设计指南,或者案例分析?想到这里,我更加期待能早日翻开这本书,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