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季羡林谈国学
定价:32.00元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75436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国学
国学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价值何在
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引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特别是国学的价值逐渐为人所认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早倡导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弘扬国学,保护自然环境的大师。本书对国学的范畴及价值做了发掘,是季羡林先生百年学问人生的精华与积淀,是不可多得的国学读本,很值得一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山东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上有极高的造诣,是该领域的。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著作有《牛棚杂忆》、《留德十年》、《季羡林谈人生》等,有深远的影响。
文摘
序言
我得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晦涩和冷硬,反而充满了老先生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洞察力。他讲那些深奥的文化现象时,就像一个和蔼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把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思想流变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融会贯通的视野,他能轻易地在印度哲学和中国儒家思想之间搭建桥梁,那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一下子就把原先在我脑海中略显孤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了。读到他谈及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碰撞时,那种胸襟开阔、兼收并蓄的态度,让人由衷地感到佩服。那种文风,既有学者的严谨与扎实的基本功,又充满了对生活和对学问的热爱,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处处都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和韵味,让人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在构建知识体系上做得极其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国学分支的概念,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问题,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网。比如,作者在探讨某个古代典籍的流传时,绝不仅仅停留在文献考据的层面,他还会深入到那个时代士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精神困境,甚至是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古老智慧对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这种“古为今用”的探讨方式,让原本有些遥远的国学知识变得鲜活而具有现实意义。我感觉作者的叙事线索非常成熟,他总能把握住重点,既不遗漏关键的学术观点,又能有效地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枝节争论中去。这种结构上的平衡感,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切入点,不会迷失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信息流里,让人读完后感觉思维框架都被拓宽和重塑了。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对“学问之道”的个人体悟。这本书里散发出的那种强烈的治学精神,简直可以作为青年学子的榜样。他反复强调做学问需要“坐冷板凳”的定力,需要耐得住寂寞去进行长期的、扎实的基础工作。我记得有段文字提到他早年在国外的求学经历,那种在异国他乡,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和体系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毅力,读来令人动容。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的总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所倡导的并非是教条式的模仿,而是鼓励读者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要保持批判性的眼光,要敢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亦师亦友的写作姿态,让我感觉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注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学习和工作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于其深刻的文化自信底蕴。在当下,当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时,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盲目推崇,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要么是过度西化,贬低本土的价值。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中正平和的立场。作者以世界性的眼光去观察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他没有回避其中的弱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但他最终落脚点,始终是对中华文明独特价值的坚定肯定。他论证了这些经典思想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之上的,绝不是盲目的爱国主义口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了一种更踏实、更坚定的答案。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内在支撑力量,让人在面对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时,能够更清晰地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之上,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从容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雅致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是本费了心思的好书。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书卷气,让人一下就联想到老先生那种温润如玉的气质。我印象最深的是内页的纸张选择,触感细腻,油墨印刷得非常清晰,即便是那些引用的古籍片段,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时常需要对照原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里的版式设计也很有章法,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拥挤。记得我翻到关于敦煌学的那一章时,里面的插图虽然不多,但每一张都选得极有考究,配图说明简洁却点到了核心,足见编辑团队对内容理解的深度。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致敬,让人在阅读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它所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和吸引住了,这比那些封面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要耐看得多,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硬通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