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后交叉韧带损伤:实用处理指南 |
| 作者 | (美)格雷戈瑞·C·法内利(Gregory C.Fanell |
| 定价 | 260.00元 |
| 出版社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8197723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介绍了后交叉韧带管理方面的*技术,是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管理方面的经典之作。内容全面、实用,涵盖了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原理,诊断和评价以及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策略。外科章节讨论的是移植物选择、开放和关节镜技术,包括翻修手术和其他的膝关节韧带联合重建。其他章节介绍了重建和修复方面的先进的、的外科技术,关节软骨表面和受伤的膝盖半月板移植技术,对儿童的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在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和预后方面的管理,临床病例研究和经验总结部分源于24年的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经验。并且介绍了并发症、支撑和康复。本书可以为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相信会促进骨科医疗的发展,也会对骨科医生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
| 作者简介 | |
| 主编(美)格雷戈瑞·C·法内利(Gregory C.Fanelli)美国骨科专家。主译王洪,武汉协和医院骨科主任,知名骨科专家。 |
| 目录 | |
| 目录 部分:笔者的经验 章 后交叉韧带损伤和重建:我所学到的知识 …………………………………3 第二部分:解剖学和生物力学 第2章 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和生物力学性质对手术的影响 ………………………19 第三部分:诊断和评估 第4章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及关节镜治疗评价 ………………………47 第四部分:非手术治疗 第7章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非手术治疗和自然病程 ………………………………85 第五部分:手术治疗 第8章 后交叉韧带手术移植物的选择 ……………………………………………97 孟春庆 王洪 译 第9章 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PCL重建技术 ……………………………………… 107 孟春庆 黄玮 王洪 译 张青松 李涛 王洪 译 张青松 李亚楠王 洪译 张青松 孙鹏 王洪 译 李 涛张青松 王洪 译 方禹舜 张青松王 洪译 方禹舜 张青松王 洪译 陈 超王 洪译 陈 超王 洪译 陈 超王 洪译 陈 超王 洪译 王小红 王洪 译 第六部分:其他注意事项 第21章 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的机械牵张 ……………………………………255 王小红 王洪 译 第22章 截骨在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中的作用 ……………………………………263 第七部分:治疗的预后 第28章 后交叉韧带(PCL)外科治疗的结果 …………………………………… 327 第八部分:临床病例研究 第29章 后交叉韧带重建的案例研究 ………………………………………………339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集中在某一特定技术难点上做文章,但实际上,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且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从病理生理学的细微变化,到诊断评估的各种量化标准,再到保守治疗方案的迭代更新,直至最尖端的微创手术路径探索,作者似乎都不遗余力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比较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康复阶段的量化指标设定,很多时候,治疗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康复的科学性。这本书对不同运动水平患者的康复里程碑制定得非常细致,甚至考虑到了环境、心理等非器质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的考量,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临床智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往的某些处理是否可以做得更优化,这本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和升级。
评分从阅读的体验来看,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令人赞叹。装帧设计虽然沉稳,但内页的排版却充满了现代感,留白恰当,阅读节奏感强,长时间阅读下来,视觉疲劳感明显减轻。更重要的是,它在专业术语的表述上做到了极高的精确性和统一性,这对于跨学科交流和团队协作至关重要,避免了因术语歧义带来的操作偏差。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案例分析部分所采用的深度剖析手法,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成功的治疗过程,更着重分析了那些不那么顺利的病例,深入挖掘了失败或停滞的原因,并提供了补救措施的思路。这种对“不完美”的直面和探讨,体现了作者勇于直面临床复杂性的勇气和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与顶尖专家的深度对话,它所提供的知识和视角,无疑会深刻影响我未来处理类似复杂病例的决策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合着清晰锐利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感觉很耐翻阅,不像有些教材用那种容易反光的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会很累。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研读内容,但从目录和章节的排布来看,作者显然下了不少功夫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尤其是前言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阐述了他们撰写这本书的初衷,强调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无缝衔接,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严谨性,每一个知识点似乎都有理有据,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光是翻阅索引,就能感受到它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期待接下来的阅读能带给我更多实战中的启发和突破。这本教材散发出的那种“干货满满”的气场,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信心,相信它会成为我书架上的一本常青树,时不时会拿出来对照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巧妙地将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读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温故知新,巩固旧有的认识。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循证医学”的整合力度。作者并非简单地引用文献,而是对不同等级的证据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和筛选,明确指出了哪些处理方式是基于最高级别证据支持的“金标准”,哪些仍然存在争议,需要结合个体情况灵活处理。这种诚实的态度,恰恰是判断一本医学著作是否真正可靠的重要标准。我感觉作者在力求客观公正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临床哲学,即在循证的基础上,保持临床决策的灵活性。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让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临床操作的烟火气,非常适合作为进阶学习和科研参考的基石。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布局,我立刻察觉到它在试图打破传统医学书籍那种刻板、晦涩的叙事方式。它的语言风格异常流畅自然,简直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技术专著,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专家娓娓道来他的独家心得。特别是对一些复杂手术技巧的描述,作者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步骤罗列,而是融入了大量的“为什么这么做”的思考过程,这对于理解技术的精髓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它在图文配合上也做得非常出色,那些精细的解剖插图和术后影像资料,几乎可以替代我在手术室里近距离观察的机会。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临床陷阱”和“经验之谈”的小插页,这些内容往往是教科书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却是最能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这种高度的实操导向性,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资深助手,随时准备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精准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