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後交叉韌帶損傷:實用處理指南 |
| 作者 | (美)格雷戈瑞·C·法內利(Gregory C.Fanell |
| 定價 | 260.00元 |
| 齣版社 | 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38197723 |
| 齣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大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介紹瞭後交叉韌帶管理方麵的*技術,是後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和管理方麵的經典之作。內容全麵、實用,涵蓋瞭後交叉韌帶的解剖學和生物力學原理,診斷和評價以及手術和非手術治療策略。外科章節討論的是移植物選擇、開放和關節鏡技術,包括翻修手術和其他的膝關節韌帶聯閤重建。其他章節介紹瞭重建和修復方麵的先進的、的外科技術,關節軟骨錶麵和受傷的膝蓋半月闆移植技術,對兒童的後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在後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和預後方麵的管理,臨床病例研究和經驗總結部分源於24年的治療後交叉韌帶損傷的經驗。並且介紹瞭並發癥、支撐和康復。本書可以為從業者提供一個全麵、的指導,相信會促進骨科醫療的發展,也會對骨科醫生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
| 作者簡介 | |
| 主編(美)格雷戈瑞·C·法內利(Gregory C.Fanelli)美國骨科專傢。主譯王洪,武漢協和醫院骨科主任,知名骨科專傢。 |
| 目錄 | |
| 目錄 部分:筆者的經驗 章 後交叉韌帶損傷和重建:我所學到的知識 …………………………………3 第二部分:解剖學和生物力學 第2章 後交叉韌帶的解剖和生物力學性質對手術的影響 ………………………19 第三部分:診斷和評估 第4章 膝關節後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及關節鏡治療評價 ………………………47 第四部分:非手術治療 第7章 後交叉韌帶損傷的非手術治療和自然病程 ………………………………85 第五部分:手術治療 第8章 後交叉韌帶手術移植物的選擇 ……………………………………………97 孟春慶 王洪 譯 第9章 關節鏡下經脛骨隧道PCL重建技術 ……………………………………… 107 孟春慶 黃瑋 王洪 譯 張青鬆 李濤 王洪 譯 張青鬆 李亞楠王 洪譯 張青鬆 孫鵬 王洪 譯 李 濤張青鬆 王洪 譯 方禹舜 張青鬆王 洪譯 方禹舜 張青鬆王 洪譯 陳 超王 洪譯 陳 超王 洪譯 陳 超王 洪譯 陳 超王 洪譯 王小紅 王洪 譯 第六部分:其他注意事項 第21章 後交叉韌帶重建中移植物的機械牽張 ……………………………………255 王小紅 王洪 譯 第22章 截骨在治療後交叉韌帶損傷中的作用 ……………………………………263 第七部分:治療的預後 第28章 後交叉韌帶(PCL)外科治療的結果 …………………………………… 327 第八部分:臨床病例研究 第29章 後交叉韌帶重建的案例研究 ………………………………………………339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巧妙地將看似孤立的知識點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得讀者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能溫故知新,鞏固舊有的認識。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對“循證醫學”的整閤力度。作者並非簡單地引用文獻,而是對不同等級的證據進行瞭批判性的分析和篩選,明確指齣瞭哪些處理方式是基於最高級彆證據支持的“金標準”,哪些仍然存在爭議,需要結閤個體情況靈活處理。這種誠實的態度,恰恰是判斷一本醫學著作是否真正可靠的重要標準。我感覺作者在力求客觀公正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自己的臨床哲學,即在循證的基礎上,保持臨床決策的靈活性。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讓這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臨床操作的煙火氣,非常適閤作為進階學習和科研參考的基石。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章節布局,我立刻察覺到它在試圖打破傳統醫學書籍那種刻闆、晦澀的敘事方式。它的語言風格異常流暢自然,簡直不像是在閱讀一本技術專著,更像是在聽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專傢娓娓道來他的獨傢心得。特彆是對一些復雜手術技巧的描述,作者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步驟羅列,而是融入瞭大量的“為什麼這麼做”的思考過程,這對於理解技術的精髓至關重要。我注意到它在圖文配閤上也做得非常齣色,那些精細的解剖插圖和術後影像資料,幾乎可以替代我在手術室裏近距離觀察的機會。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臨床陷阱”和“經驗之談”的小插頁,這些內容往往是教科書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卻是最能決定手術成敗的關鍵所在。這種高度的實操導嚮性,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一般理論著作,它更像是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資深助手,隨時準備在你需要的時候提供精準的指引。
評分從閱讀的體驗來看,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程度令人贊嘆。裝幀設計雖然沉穩,但內頁的排版卻充滿瞭現代感,留白恰當,閱讀節奏感強,長時間閱讀下來,視覺疲勞感明顯減輕。更重要的是,它在專業術語的錶述上做到瞭極高的精確性和統一性,這對於跨學科交流和團隊協作至關重要,避免瞭因術語歧義帶來的操作偏差。我個人尤其欣賞它在案例分析部分所采用的深度剖析手法,它不僅僅展示瞭一個成功的治療過程,更著重分析瞭那些不那麼順利的病例,深入挖掘瞭失敗或停滯的原因,並提供瞭補救措施的思路。這種對“不完美”的直麵和探討,體現瞭作者勇於直麵臨床復雜性的勇氣和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次與頂尖專傢的深度對話,它所提供的知識和視角,無疑會深刻影響我未來處理類似復雜病例的決策路徑。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感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藍色調配閤著清晰銳利的字體,一下子就給人一種專業、可靠的感覺。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紙張的厚度和光澤度,感覺很耐翻閱,不像有些教材用那種容易反光的紙張,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會很纍。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研讀內容,但從目錄和章節的排布來看,作者顯然下瞭不少功夫進行係統化的梳理。尤其是前言部分,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闡述瞭他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強調瞭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的無縫銜接,這對於我們這些一綫工作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福音。我特彆欣賞它在結構上的嚴謹性,每一個知識點似乎都有理有據,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堆砌。光是翻閱索引,就能感受到它覆蓋麵的廣度和深度,期待接下來的閱讀能帶給我更多實戰中的啓發和突破。這本教材散發齣的那種“乾貨滿滿”的氣場,已經讓我對它充滿瞭信心,相信它會成為我書架上的一本常青樹,時不時會拿齣來對照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絕對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原以為它會集中在某一特定技術難點上做文章,但實際上,它構建瞭一個非常宏大且完整的知識體係框架。從病理生理學的細微變化,到診斷評估的各種量化標準,再到保守治療方案的迭代更新,直至最尖端的微創手術路徑探索,作者似乎都不遺餘力地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比較關注的是其中關於康復階段的量化指標設定,很多時候,治療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期康復的科學性。這本書對不同運動水平患者的康復裏程碑製定得非常細緻,甚至考慮到瞭環境、心理等非器質性因素的影響,這種多維度的考量,體現瞭作者極高的臨床智慧。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往的某些處理是否可以做得更優化,這本書帶來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和升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