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 中国水产杂志社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 中国水产杂志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水产杂志社 著
图书标签:
  • 稻渔综合种养
  • 水产养殖
  • 农业技术
  • 生态养殖
  • 综合种养
  • 水产技术
  • 稻田养殖
  • 渔业技术
  • 农业科技
  • 养殖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4100
商品编码:294374370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

定价:38.00元

售价:28.9元,便宜9.1元,折扣76

作者:中国水产杂志社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09224100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为主题,在介绍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内涵特征、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基础以及发展现状基础上,按照区域和地形差异,对各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进行编写,内容涵盖稻-鱼、稻-虾、稻-鳖、稻-蟹、稻-鳅以及稻-蟹-鳅、稻-鳖-虾-甲鱼等20多个专题。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内容丰富,技术实用,符合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既可以作为各类农(渔)民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稻田种植业者和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
  一、对稻田的要求
  (一)选择适宜稻田
  河蟹的稻田养殖,要选择旱可注水、涝可排水、水质新鲜、保水力强、无污染、较规则的田块。蟹田底质要求黏壤土,不渗不漏,比较肥沃,田埂比较厚实。水质标准符合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盐度低于2,pH为7.0~8.6的井水、溪水、河水及水库蓄水,均可作为养蟹水源。这样的田块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既能促进水稻生长、又能保证河蟹的健康生长,实现增产增收。稻田面积控制在3~5亩为宜。
  (二)改造稻田
  在稻田中开挖适宜河蟹活动、觅食以及避暑防寒的蟹沟和蟹溜。蟹沟可分为“田”“口”“十”“井”等形状,具体蟹沟形状应根据稻田大小而定。蟹沟是沿着稻田田埂内侧50厘米处开挖,沟宽1.5米、深0.8~1.0米,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20%。然后,在稻田四角各开挖1个蟹溜,长3.0-5.0米、宽2.0~3.0米、深1.2米。改造后的田埂高度要求比稻田平面高0.5米以上,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0.8米以上,田埂面宽1.5米,田埂坡度比约为1:2。蟹沟、蟹溜的开挖时间一般应该在插秧前平整土地时进行,开沟、挖溜后再插秧。但在放蟹前,需重新清理蟹沟和蟹溜。
  (三)防逃设施与进、排水系统
  为了防止河蟹外逃和敌害进入稻田,稻田必需建造防逃设施。因为河蟹喜掘而居,容易破坏田埂,所以应在田埂内侧用石棉瓦,表面光滑的瓷砖、砖墙、厚实的塑料膜等材料防护。另外,田埂上也需利用尼龙网防护,要求在内侧表面附一层薄膜,以防河蟹攀爬逃逸。并要求把尼龙网埋于田埂地面以下20-30厘米,超出地面部分约50厘米。进水口和排水口应对角设置,进水口一般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则应建在沟渠低处,进、排水口的大小,可根据田的大小和下暴雨时进水量等情况而定。一般进水口控制在宽为30~50厘米,排水口为50~80厘米。必须在进、排水口处都安装拦蟹栅,以防逃蟹。
  (四)搭建饵料台
  饵料台的搭建,是为了定点投喂和方便一些日常管理。具体搭建方法为:在4个蟹溜中各放置1块长和宽各为2.0米的木板作为饵料台,用竹竿将木板四角固定,确保饵料台固定在水面下约20厘米处。
  二、水稻的栽种以及蟹种的放养
  (一)水稻的栽种
  稻田养河蟹后,水田变成“稻蟹共生”的复合体;养蟹稻田的水稻品种,应选择生长期较长、株型紧凑、苇秆坚硬、抗倒伏、耐肥、抗病虫害以及高产、高抗品种。秧苗类型以壮秧、长龄、多孽、大苗栽培为主。栽种时间为5月中旬为宜,栽种方式以宽行窄株条栽为宜。行距×株距为(26~30)厘米×(12~13)厘米较好。
  (二)蟹种放养
  由于稻谷的生长时间有限,稻田养蟹一般只进行成品蟹生产,每亩稻田可放养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扣蟹10千克。要选择体格健壮、活动力强、健康无伤病的蟹种入田,并且在放养前蟹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泡5分钟。由于放养的蟹种规格较小,对水稻秧苗破坏力较小,蟹种投放可以在插秧结束2~3天后进行。
  ……

序言



《水产养殖前沿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前水产养殖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可持续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生态修复技术、病害防控策略以及精细化养殖管理方法。旨在为水产养殖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行业人士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共同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迈向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部分:可持续水产养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水产养殖业面临的挑战,如资源环境压力、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品质的更高要求,着眼于构建更加可持续的水产养殖体系。 生态养殖模式的创新: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深化研究: 详细阐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学原理、经济效益及其在不同区域的应用案例。重点分析了水稻与鱼类协同生长过程中,水稻为鱼类提供的栖息地、饵料补充以及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鱼类通过摄食水稻田中的杂草、病虫害以及其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的有机肥,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本书将深入探讨优化稻渔比例、轮作模式、品种选择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旨在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友好发展。 设施化、集约化养殖的智能化升级: 介绍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工厂化育苗等先进设施,并着重分析如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养殖环境参数(水温、溶氧、pH值、氨氮等)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提高水体利用率和养殖效率。例如,智能增氧系统可根据鱼群活动和溶氧水平自动调节增氧强度,精准投喂系统可根据鱼体大小和生长速度定制饲料配方和投喂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模式: 深入剖析了在同一养殖水体中,通过合理搭配不同营养级的水产动物(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等),形成良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最大程度地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减少饵料系数,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净化水质。本书将提供不同物种组合的成功案例分析,以及关键的配养密度、投喂策略和水质管理技术。 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精细化管理: 针对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本书详细介绍了生物过滤、物理过滤、消毒灭藻等核心技术,并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水化学参数,提高水体循环效率,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例如,对不同养殖品种的水质要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调控方案,以及病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流程。 绿色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 天然饵料的开发与应用: 介绍微生物菌剂、海藻提取物、虫黄素等天然饵料添加剂在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促进生长、改善肉质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不同养殖品种中的应用技术。 生物防治与绿色农药替代: 探讨利用天敌、益生菌、植物提取物等替代化学农药,用于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有害藻类、细菌、寄生虫等,减少化学品残留,保障水产品安全。 水质调控剂的科学应用: 重点介绍微生物制剂、沸石、活性炭等在调节水体pH值、去除有机污染物、改善溶解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规范。 第二部分:水产病害的精准诊断与绿色防控 病害一直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部分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绿色的病害防控解决方案。 病害诊断技术的革新: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PCR、LAMP、ELIS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准确诊断鱼、虾、贝、藻等水产动物病害中的应用,包括病原的早期发现、特异性鉴定以及群体携带率的评估。 现场快速诊断方法: 探讨开发简便、易行的现场快速诊断试剂盒及仪器,帮助养殖户及时了解鱼体健康状况,以便早期干预。 大数据与AI在病害预测中的潜力: 分析如何整合环境监测数据、养殖记录、病害发生历史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病害预测模型,提前预警,减少损失。 绿色防控策略的实践: 免疫增强与疫苗接种: 介绍免疫增强剂(如多糖、核酸、益生菌等)在提高水产动物自身免疫力的作用,以及不同病原体疫苗的研发进展与应用技术。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益生菌(包括肠道益生菌和水质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如何在养殖过程中科学投喂,维持水产动物肠道健康,抑制病原菌生长,改善水质。 生物替代疗法: 介绍利用噬菌体、植物提取物(如大蒜素、百里香酚等)等非抗生素疗法,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性疾病。 病原体传播途径的阻断: 强调从种苗检疫、养殖环境消毒、工具器械管理等环节,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抗生素滥用治理与替代方案: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剖析: 深入分析抗生素滥用对水产品安全和公共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 替代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 重点介绍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免疫调节剂等在替代抗生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 第三部分:精细化养殖管理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精细化管理是实现水产养殖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养殖管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精准营养与饲料管理: 不同生长阶段和品种的营养需求分析: 详细介绍鱼、虾、蟹、贝等不同水产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需求,科学配制和选择饲料。 智能化投喂系统: 介绍基于图像识别、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自动投喂设备,实现精准投喂,减少饵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功能性饲料的开发与应用: 探讨添加益生元、益生菌、免疫增强剂、诱食剂等功能性成分的饲料,在改善水产动物健康、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方面的作用。 养殖环境的智能化监测与调控: 水质参数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介绍各种水质传感器(如溶氧仪、pH计、氨氮检测仪等)的应用,以及物联网平台如何实现水质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预警。 智能化增氧与控温系统: 探讨如何根据水温、溶氧、鱼群密度等参数,自动调节增氧设备和加热/制冷设备,维持最适宜的养殖环境。 水下机器人与无人机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 介绍这些新型技术如何用于水体巡检、水质监测、鱼群行为分析、底质调查等,提高养殖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养殖数据管理与决策支持: 养殖信息系统的建设: 探讨如何建立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展示于一体的养殖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养殖全过程的数据。 大数据分析在养殖决策中的应用: 分析如何利用养殖大数据,挖掘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优化养殖方案,预测市场趋势,提高养殖效益。 区块链技术在水产品溯源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和水产品附加值。 第四部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导向 本部分将从宏观层面探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前景。 绿色认证与品牌建设: 探讨绿色水产品认证的标准、流程及其对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品牌建设,拓展国内外市场。 循环经济与资源化利用: 介绍养殖废弃物(如残饵、粪便、病死鱼等)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制作有机肥、沼气、生物饲料等,形成循环经济模式。 海洋牧场与生态修复: 展望海洋牧场等新型养殖模式在增加渔业资源、修复海洋生态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发展前景。 政策法规支持与国际合作: 分析国家在水产养殖业发展、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与科技推广: 强调培养高素质的水产养殖人才,以及如何有效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书力求内容严谨、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并结合大量国内外成功案例,为读者提供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的指导,共同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认为,农业是一种非常传统、保守的行业,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农业其实也可以充满创新和活力。作者在书中,将古老的稻渔种养模式与现代的生态学、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农业新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生态循环”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稻+鱼”,而是通过科学的设计,将稻田、鱼塘、甚至周边生态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比如,稻田里的杂草、害虫,经过鱼的捕食,就变成了鱼的食物;鱼的粪便,又为稻田提供了天然的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这种“变废为宝”的思路,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污染。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微生物技术,来改良稻田土壤,提高稻米的品质,这让我对“绿色食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水资源的管理也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稻渔共生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蒸发,这对于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农业领域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纸张厚实,不易破损,而且图片清晰,色彩鲜艳,非常便于阅读和学习。我是一名对农业科技发展比较关注的读者,一直对稻渔综合种养这种模式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内容相当详实,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解,到具体的实施步骤,再到后期的管理与病虫害防治,都有非常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稻田土壤改良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轮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这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书中关于不同水产养殖品种的选择和搭配,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如何根据稻米的生长周期来选择适合的鱼类,如何通过不同鱼类的搭配来提高养殖效益,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术。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市场营销的建议,如何将稻渔产品打造成品牌,如何拓展销售渠道,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把技术转化为实际效益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感激。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寻找能够提供切实可行方案的读物。这本《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行的道路。书中对稻鱼共生生态系统的构建,有着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作者详细地分析了稻田与鱼塘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最大化这种交换的效益。例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控制稻田的水位、水温,来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又避免鱼类对稻田造成损害。此外,书中还对稻渔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的测算,包括投入成本、预期收益、风险评估等,这对于想要将这项技术付诸实践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几种防治方法,而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通过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并提出了多种绿色、低毒的防治手段,这与当前社会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高度契合。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让我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古朴的色调,配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对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回归自然、学习古人的智慧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吸引的是序言部分,作者用非常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阐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意义。他提到,这不仅仅是一种种植养殖模式,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稻渔种养模式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在南方水网密布的地区,如何利用稻田的沟渠养殖鱼类,如何通过鱼的活动改善稻田水质,提高稻米产量;而在北方相对干旱的地区,又有哪些巧妙的集水、蓄水技术,以及适合在稻田中养殖的耐旱水产。每一种模式的介绍都配有详细的图解和数据,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尤其是关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种植特定的水生植物,吸引益虫,抑制病虫害,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这对于追求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娓娓道来,将最实用的知识、最宝贵的经验倾囊相授,让我对稻渔综合种养这项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技术有了初步但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户,家里世代务农,但近年来,传统的耕作方式收入不高,让我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偶然的机会,我从镇上的书店看到了这本《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汇编》,当时就被书名吸引了。我平时接触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技术资料,从来没有系统地了解过稻渔综合种养。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中对于稻渔种养的介绍,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基层农户量身定做的一样。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把每一项技术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从稻田的选择、改造,到鱼苗的选择、放养,再到稻和鱼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稻鱼共生的原理,通过鱼的捕食来控制稻田里的害虫,以及如何通过改善水质来预防稻田病害。这对于我们这些不愿意使用农药的农户来说,简直是太有用了。而且,书中还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稻米、鱼类品种,提供了多种方案,让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看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美好前景。这本书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更是给了我信心和希望,让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也能种出更好的稻米,养出更肥美的鱼,实现增收致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