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职业发展心理学
定价:49.00元
作者:王新超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17321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激发无限工作潜能
平衡事业与生活之间的冲突
铸就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内容提要
本书从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个人行为、组织行为和社会行为等层面,来阐释职业发展中的人事与组织、职业发展与规划等问题。无论对初涉职场的年轻人还是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人来讲,都可能对于其职业行为、职业的特点以及职业组织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应对策略。同时,对单位人事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不无助益。
目录
自序
章 人事组织心理学概述
节 人事组织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节 人事组织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组织与人事管理活动的环境因素
第四节 人事组织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事测量
节 人事测量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如何测量
第三节 使测量更加科学化
第三章 人员的选拔
节 工作分析
第二节 人员招聘
第四章 人员安置及职业行为管理
节 人事决策与人员录用
第二节 工作的动机与激励
第三节 工作报偿
第五章 职业发展
节 职业选择
第二节 职业发展
第三节 职业发展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六章 绩效评价
节 绩效评价系统的基础
第二节 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 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工作满意感及其评价
第七章 员工培训
节 培训的概念
第二节 培训的学习心理问题
第三节 培训管理
第四节 培训方法
第八章 工作合理化
节 工作合理化研究的过程
第二节 工作研究的内容与作用
第三节 工作设计及其模型
第九章 组织结构及设计
节 组织及组织的原则
第二节 组织理论及其组织形式
第三节 组织设计的新发展趋势
作者介绍
王新超,男,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承担多种教学任务,主要讲授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伦理、管理研究方法等课程。有将近三十年管理领域的培训、咨询、研究经历,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及地方的各种研究课题,对企业的管理咨询以及各种类型的在岗与离职的管理人员培训项目。近年来,着力在组织健康、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散发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质感,很符合我一直以来对这类题材图书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被作者开篇引用的那段关于“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的比喻深深吸引。这恰恰点出了职业发展中心态的重要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内在驱动力”的探讨感到振奋,作者详细剖析了如何识别并激发那些源自内心深处的动力,而非仅仅被外部的薪资、地位等所裹挟。这对于在职业生涯中感到迷茫,或者长期停滞不前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不同人在不同职业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智慧来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职业倦怠”的章节,作者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实用的应对策略,让我意识到原来摆脱疲惫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和行为模式来实现的。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职业导师进行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我深入思考自己的职业轨迹,并为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职业发展中的诸多心理学议题,从个体层面的人格特质、动机、信念,到社会层面的人际互动、组织文化,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职业倦怠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的剖析,作者不仅指出了倦怠的常见诱因,如过度劳累、缺乏认可、价值观冲突等,还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重新评估工作意义、寻求支持、发展新的兴趣爱好等。这一点对于我目前所面临的职业困境非常有帮助。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职业决策的心理过程”,帮助读者理解自己在做职业选择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影响,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技巧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让我意识到,职业选择并非仅仅是理性的计算,更需要对自我心理的深入洞察。此外,书中对于“职场中的心理契约”的解读,也让我对自己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组织的期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我更好地处理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误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从深层次理解职业发展,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的书籍。
评分从书的装帧设计来看,它就散发出一种引人深思的学术气息,封面上的文字排列整齐,色调沉稳,予人一种可靠和专业的印象。我带着好奇心翻开了书页,很快就被书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阐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从早期职业探索到中期职业转型,再到晚期职业规划的各个阶段,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状态的读者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建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快速变化的当今社会,这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需品。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高效学习、如何掌握新技能的方法论,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技能过时”并非不可避免,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更新自己。此外,书中对于“领导力与影响力”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仅关注传统的管理技巧,更着重于如何通过建立信任、激发团队潜能来提升个人的领导力,这对于那些希望在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整本书的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真实案例,让我对职业发展的心理机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氛围,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轻声鼓励,引导我一步步探索职业生涯的无限可能。我被书中关于“目标设定的科学方法”深深吸引,作者详细解释了SMART原则在职业目标设定中的具体应用,并强调了将短期目标与长期愿景相结合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我过去设定的很多目标都过于模糊,缺乏可操作性,难怪常常难以达成。书中关于“职业适应性”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在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中,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来增强这种能力,例如培养灵活性、拥抱变化、从失败中学习等。我从中领悟到,面对职业挑战时,与其抱怨,不如积极寻求改变,调整策略,寻找新的机会。此外,书中关于“职业生涯的弹性”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强调,职业生涯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充满了各种曲折和转弯,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如何在低谷中积蓄力量,最终实现“复原”和“超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充满了能量,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职业的十字路口,对于未来的方向感到有些迷茫和焦虑。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及时雨一般,为我拨开了心头的迷雾。作者在书中强调了“自我认知”在职业发展中的基石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测试和思考题,帮助读者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和价值观。这一点对我帮助非常大,我过去常常陷入“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怪圈,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书中对“职业锚”理论的阐述,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反思那些真正支撑我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此外,书中对于“人际关系与职业发展”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分析了在职场中如何有效地沟通、建立信任、处理冲突,这些技能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实现职业目标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还专门辟出了一个章节讲述“情绪管理”,我曾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影响了工作表现,这本书提供的技巧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做出更理智的判断。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赋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掌握应对挑战的工具,重拾职业发展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