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尋找中國人的自我 | 
| 作者 | 硃瀅 伍锡洪 | 
| 定價 | 35.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3215263 |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以心理學實驗、神經科學實驗為依據,從文化、人類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廣闊視野來敘述自我。發現中國人獨特的自我品質。作者提齣,自我是文化的産物,中國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從儒傢孝文化看,中國人是父母的兒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獨立的個體。 | 
| 作者簡介 | |
| 硃瀅北京大學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心理係主任(1988-1996),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1993-2006),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00-2006)。2000年以來共發錶關於自我的文化神經科學研究文章20餘篇。2007年齣版專著“文化與自我”(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我是誰?我有什麼特性?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自我”與各自的文化有什麼關係?本書以心理學實驗、神經科學實驗為依據,從文化、人類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廣闊視野來敘述自我。發現中國人獨特的自我品質。作者提齣,自我是文化的産物,中國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從儒傢孝文化看,中國人是父母的兒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獨立的個體。中國人的自我包括母親,這是中國人自我*顯著的特點;中國人的自我具有辯證思維的特點;中國人既受傳統文化(如儒傢)的影響,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因而發展齣雙文化自我;人們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與和諧,也強調獨立思考、個人奮鬥。本書是繼《文化與自我》進一步闡述中國人之自我的另一本著作。而《文化與自我》曾被現代哲學傢張世英(1921- )稱為“一本佳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傳遞齣的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所吸引。它沒有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語言,也沒有迴避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的種種挑戰。相反,它以一種非常親切的姿態,與讀者進行瞭一場關於“我是誰”的深入對話。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中國式教育”對個體自我形成影響的分析。從小到大,我們似乎都被灌輸瞭一種“標準答案”,被鼓勵去成為“彆人眼中的好孩子”。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瞭我們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讓我們在長大後,反而難以清晰地認識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所在。這本書則鼓勵我們去打破這種慣性思維,去探索那些被壓抑的潛能,去勇敢地錶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種種,並開始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經曆,其實都在塑造著我的“自我”。它是一本能夠喚醒沉睡已久內在力量的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力量,深邃的藍色背景上,一個模糊的、若隱若現的人影仿佛在迷霧中探索,與書名《尋找中國人自我》完美契閤,瞬間就勾起瞭我對內心深處那個“自我”的好奇與探尋欲望。我一直認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洪流中,許多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價值和方嚮。這本書,我期待它能提供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撥開迷霧,認清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從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我嗅到瞭一絲學術的嚴謹與深度,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作者硃瀅和伍锡洪的名字,雖然我並非他們領域的資深人士,但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沉穩和專業的氣息,仿佛他們擁有解讀復雜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看看他們是如何從“中國人”這個獨特的文化視角齣發,去解構和重塑我們對“自我”的認知。這本書能否成為我心靈旅程中的一座燈塔,指引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並以此為基礎,更加堅定地走嚮未來?這一切都讓我充滿瞭無限的遐想和期待,渴望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我的答案。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部分,在於它能夠觸及到我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說的感受,並用恰當的語言將其錶達齣來。我曾反復思考過,為什麼在麵對某些社會壓力時,我會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為什麼有時候,即使是微小的選擇,也會讓我猶豫不決,擔心彆人的看法?《尋找中國人自我》仿佛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份心理指南,它沒有生硬地說教,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敘述和深入的分析,帶領我一步步地解開這些睏惑。書中對於“身份認同”的探討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僅討論瞭文化背景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還強調瞭在現代社會中,個體如何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反思,去構建和發展屬於自己的、更加成熟的自我認知。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自我”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這種理解讓我感到一種釋然,不必再為過去的“不完美”而感到焦慮,而是更加積極地去迎接未來的挑戰,去創造一個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人生。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與一位智者促膝長談,他用睿智的語言,引導我審視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角落。我發現,在許多關於“成功”和“幸福”的定義中,我們常常被外界的評價所裹挾,而忽略瞭自己內心的真正聲音。這本書恰恰是幫助我們找迴這種聲音的絕佳工具。它沒有提供一個現成的“自我模闆”,而是鼓勵我們去獨立思考,去質疑那些約定俗成的觀念,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書中對於“社會期望”如何影響個體選擇的論述,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時候,我做齣的決定並非發自內心,而是齣於對他人評價的顧慮。這種覺察,讓我感到既震驚又慶幸。慶幸的是,我終於有機會去審視和調整自己的方嚮;震驚的是,原來我一直被無形的繩索束縛著。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心靈上的解放,讓我更加堅定地踏上探索“真我”的道路,不再畏懼前方的未知。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就像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心理對話,那些曾經模糊、隱晦的想法,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清晰而富有邏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相互作用的探討。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以及長久以來的社會傳統,似乎總是強調“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的需求常常被壓抑或邊緣化。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個體意識的覺醒是必然的趨勢。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或推崇某一種模式,而是細膩地剖析瞭這兩種看似對立的力量是如何在我們內心交織,又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影響我們的行為決策。書中提齣的許多概念,例如“麵子文化”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錶達,以及“關係網”在塑造自我認同中的作用,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時刻,為瞭迎閤他人或維護所謂的“和諧”,而犧牲瞭真實的自我?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框架,幫助我理解這些復雜的心理動力,並鼓勵我更加勇敢地去擁抱那個真實、多麵的自己,哪怕它並不完美,但卻是獨一無二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